书城社科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五辑)
1879600000071

第71章 编后记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长期兼顾大、小两种传统的研究,认为不仅要从中心来观察和认识中国,而且也要从四周来了解和分析中国。中心与边缘本来就不断叠加重压,凭借紊乱与秩序的调整建构过程,不断形成传统帝国王朝模式,并朝着统一稳定的方向发展。士大夫精英思想与乡民社会价值取向,尽管不啻天壤之别,但也未尝没有交流整合的可能,都构成了认识和了解完整全面的中国的不可或缺的具体内容。本辑——当然也包括其他已出版的各辑——的栏目编排设计,则大体反映了我们全面完整地认识传统中国的目的诉求。其中吴国凯先生分析《易经》哲学的现代性发展,刘梅兰等人讨论李约瑟难题,均说明传统资源可供创造性的空间或前景依然很大,即使回溯先秦以迄宋明时代,亦可发观儒家思想不乏科学精神。其他如王胜军讨论张伯行既尊奉朱学,又兼采王学,颇能反映清代理学发展的一般特点。张志强、任雯则具体分析阮籍的死亡思想,呈现出实存生命面对死亡难以逃遁的困境。都以发人深思,值得推荐一读。

宗教方面的研究亦不可避免地涉及大、小两种传统,隋思喜探讨了北宋道教理论的转型,认为佛道由“对抗”而“对话”,乃是其中一大刺激因素,体现了尊重和吸取超越性智慧的新精神。而青岩、沿河、梵净山等地区的个案调查,则反映了宗教发展的多重地域面相,有利于从更深广的层面认识传统中国,触摸地方信仰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景观。而只要是真诚的学术研究,怀抱纯净的人文关怀,无论涉及任何认识领域,关联任何地理区位,都有裨于走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并透过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把握我们自身当下的处境,获得更大的主体性修身和认知的自由。

清水江学的研究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大量契约文书的征集、整理和利用。栾成显先生从宏观视域出发,介绍了明清文书档案的地域遗存状况;其中也有部分文字涉及清水江文书,大有裨于全国范围内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张新民的调查手记则围绕清水江文书的释读问题而展开,亦有助于我们顺着作者的视角进入“活态”的历史时空场域。龙泽江、程泽时均利用清水江契约文书等第一手资料,分别探讨了地方边缘族群的国家认同,以及影响甚大的木行“当江”利权分配,既关系宗族秩序的建构,也涉及史实的辨析澄清。他们的研究成果足以说明,无论衡以取材题域或人才队伍,清水江学研究的阵容已在明显壮大,清水江学的未来远景亦极为诱人。至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拟推动清水江学专门学科迅速发展的思路,透过《开创文书学研究的新天地》一文,亦可获得大致的了解;该文为较少加工润色的完整原始笔录,细心的读者均可从中发现来自四面八方关注和支持的声音。而“苗疆走廊”、“清水江学”、“清水江文明”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以区域——地方性与民族性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研究的方式,包容更多的具有复杂社会结构关系的民族群体,采取多学科比观互照或交叉研究的致思进路,推动相关领域获取更多的扎实而深入的学术成果。

最后,尚要感谢王锳先生惠赐专稿,感谢何锐先生长期担任责任编辑所付出的心血。众多年青博士关注和参与办刊的热情,也让我们看到了薪火相传的学术繁荣的希望。

贵州省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人文世界》编辑部

2012年3月23日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励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