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五辑)
1879600000070

第70章 梵净山三大古寺佛教文物考

金波

前言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区同时也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明清以来,梵净山成为了一大佛教名山,随着各种考古资料的发现,越来越能够有力地支撑梵净山作为第五大佛教名山以及弥勒道场的论断。梵净山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72米,历代所建的寺庙百余座,其中,明清两次敕封修建4大皇寺,48大脚庵,使梵净山成为驰名全国的佛教名山。

根据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明老师在《梵净山佛教源流考》论述:梵净山载于史籍,始于汉代。两汉时期,梵净山称“三山谷”,因其三座主峰高耸,为沅江支游辰水发源而得名。故《汉书?地理志》云:“武陵郡辰阳县……三山谷,辰水所出。”两汉时期,梵净山属“武陵郡”,是武陵“五溪”之一“辰水”(今锦江)的源头。辰水向东经辰阳(今麻阳县)注入沅江,辰水河谷地带是当时出入贵州的孔道。今辰水流域内的松桃、麻阳等地均发现汉代墓群,足见汉代梵净山地区已经有一定开发。而且东汉马援将军征讨“五溪蛮”,朝廷也理当关注此地,故中原人士已知该山为辰水发源。“三山谷”沿用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沅水又经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三山谷。”张明老师指出,梵净山是贵州历史上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山,不仅具有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底蕴,而且具有一千多年佛教传承历史。明清时期,梵净山两次敕封加冕,形成4大皇寺、48大脚庵、五方朝山道路的格局,为梵净山成为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奠定了基础。

一、印江县西岩寺[北宋乾德三年(965)]

据《四库全书?史部?贵州通志》卷十:西岩寺,在印江县城西五里,甲山寨下,宋时古刹,后圮。明嘉靖间重修,毁于兵。国朝康熙十九年复建,纡曲而上,宏敞高旷,巨石壁立,林木葱蒨。下有敲梆岩,以石击之,声如梆然。《四库全书?史部?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六载: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明嘉靖重修。

西岩寺位于印江县城甲山村,是梵净山核心地区最早的寺庙。现在仍保存有清代高僧临济第三十五世广超和尚墓塔和民国时期重修摩崖一方。据印江县文管所所长魏小松介绍,在西岩寺山脚原有古代摩崖多处,可惜因民国时期修筑印江至德江公路而被破坏。但在西岩寺隔河相对的李家边一村民庭院中,还保存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西岩寺的石碑三块。经实地考察,其中一块石碑明确记载西岩寺是宋元时期的古庙,这与《思南府志》、《印江县志》所记载的西岩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相印证。这一重大发现将梵净山佛教历史从已知的明代向前推到了北宋初年,梵净山佛教历史因而也从四五百年前延伸到了一千多年之前。

此外,在印江县民族陈列馆还珍藏一块“西岩仙迹”古匾,是西岩寺流传下来的宋代文物。整块杂木,左端朽残,沧桑厚重,传递出悠久的历史信息。西岩寺古碑、古匾不仅证明西岩寺是当之无愧的梵净山祖庭,而且证明梵净山作为一座贵州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的确实至名随。

二、印江天庆寺(明代)

天庆寺,位于印江县建厂乡金厂村,大约建于明代,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神宗赐封为皇庵。清康熙十二年(1673)第二次敕封。现存天庆寺有房屋四间,天井由大石板铺就,经过与铜仁政协龙云清处长共同测量,总面积为23.1米﹡8.5米=196.35平方米,其中长度最长的一块石板长8.2米、宽2.1米,面积17.22平方米,面积最大的一块长6.7米、宽2.6米,面积17.42平方米。传说这些石料都是韦陀率天上六丁六甲神将从开采工地上运来的。可见天庆寺当年在梵净山佛教中的地位。

在印江县民政局杨再荣老先生的笔记本上,考察组还看到了杨老先生转抄于李新茗先生《大清康熙帝敕封天庆寺皇庵文》抄本,经整理如下:

大清康熙帝敕封天庆寺皇庵文

伏以慈悲教义,愿佛主化世之微言。菩萨心肠,正观音救人之本性。其教虽产生于天竺,而其灵异则已普及夫中华。救苦救难,人民早沐其恩膏。化世化民政治多资其辅助。世运原平无争无夺。必须佛教之化解民心。家庭和顺,讲忠讲孝,亦以神道之能转移民性。夫天庆寺者,本梁代遗臣李如实之隐此开启著有一辞歌以传世。明末又得李皇妃之在此修行,颁来敕赐碑以阐扬。兹又得我朝翰苑文人弃官归隐法名深持,与佛结不解之因缘。为寺做辉煌之建树。现已厥功告成,殊堪嘉许。见其巍巍庙宇,神佛有所依归,坦坦井?人力非所能至。其神异亦有胜于天台灵隐之奇。且常有佛光普照,民登不夜之天。圣惠宏开,人乐康平之福。今特封尔寺庙为四大皇庵之首,命尔深持为四大皇庵之总领。并赐镇山印一枚及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各百二十卷。又赐所在地民间应纳丁粮一石。希即办好梵净山一切佛事,弘扬佛国普度功行,发挥道场慈悲教义以挽社会颓风。而登斯民于衽席之上。

钦哉

敕命

大清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十月十五日颁发

以上《天庆寺赐敕文》说明梁代李如实在梵净山隐居并著有辞歌流传于世,明末李皇妃曾在此修行,因此,天庆寺受到明神宗敕赐得以更好弘扬佛法。清初翰林院官员弃官归隐,取法名深持,他重修

并扩建天庆寺,为梵净山佛教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看到寺庙建筑巍峨宏伟,必为神佛所造,人所不能及且其神异胜过天台、灵隐的奇妙,并有佛光普照。故赐封天庆寺为四大皇庵之首,命深持为四大皇庵之总领。康熙帝赐镇山印一枚及佛经,希望深持带领四大皇庵办好梵净山的佛教事务,弘扬佛法,发挥佛教道场以慈悲教义挽救社会的颓废之风。文中提到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赐封天庆寺镇山印,据印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延丰介绍:新近在天庆寺周边发现的几张票据也确实证明镇山印的存在,并且据传这枚皇印在印江县木黄及松桃县乌罗一带出现。印江县民宗局及文管所正在准备发布告征集梵净山佛教文物。《赐敕文》和天庆寺票据有力地证明:明末清初,梵净山佛教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得到中央政府及高层承认,并第二次赐封,梵净山佛教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此外,梵净山金顶有明万历四十六年《赐敕碑》,可与清康熙《天庆寺赐敕文》相印证。《赐敕碑》载:“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知道此黔中胜景,还有古佛道场梵净山,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旧时传说由弥勒、释迦而为佛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金顶,一座山分成两个山峰。《敕赐碑》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梵净山的文物,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是梵净山作为佛教名山的不可多得的明证。以上《赐敕碑》和《天庆寺赐敕文》是梵净山明清两代的官方敕令,为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提供了最权威的文物证据。

三、松桃天马寺[明洪武六年(1373)]

天马寺,曾名永兴寺、永兴堂,该寺位于松桃县乌罗镇双风岭山下。明洪武六年僧毁墨始建,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天马寺在梵净山是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兴盛之时,该寺曾拥有广大庙产:大四合院六个、大小房屋一百四十多间、大小菩萨塑像数百尊、田产一千六百多挑、林地六千多亩。1949年后被毁,现存国营天马寺农场即原天马寺的寺庙财产。

提到天马寺就必须要提到天马寺的所在地乌罗。乌罗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据《四库全书?史部?钦定续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记载:乌罗长官司,元乌罗龙千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初更名,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二月置乌罗府,领朗西(溪)蛮夷长官司,乌罗、荅(答)意、治古、平头著可四长官司治于此。正统三年五月府废来属。《四库全书?史部?大清一统志》记载:乌罗长官司,在府城西二百里,元置乌罗龙千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初改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置乌罗府。正统三年废府仍为长官司属铜仁府,本朝改属铜仁县。正长官杨姓,副长官冉姓。

由以上资料可知,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置乌罗府到明正统三年(1438)撤乌罗府恢复乌罗长官司,乌罗府共存在25年,其他时候都是乌罗长官司建制。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废思州、思南两土司,置其地为八府,即思南、铜仁、乌罗、黎平、石阡、镇宁、新化和思州(即现在的岑巩县)。以此为契机,明政府在贵阳建置贵州布政使司,也就是贵州省,贵州正式成为明朝的第十三个行省,永乐十一年建省与设置乌罗府的时间相同,可见乌罗等八府的设置与贵州行政建制地位的提高关系很大。通过以上材料,可见在历史上乌罗具有一定地位。

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天马寺中现存铸铁古钟一口,古钟高3.5尺,直径2.6尺,重七八百斤。古钟铭文清晰可见,铭文记载此钟成钟时间为“明万历元年三月十日”,当时寺院所在地的行政机构为“贵东道铜仁府乌罗长官司”。成钟时间系本次调研的重大发现,在此之前一直公认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刻《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是目前所发现的关于梵净山的最早的佛教文物。天马寺古钟的发现将把明确记载的梵净山佛教历史往前推四十五年,也就是万历元年(1573)。同样当时所载天马寺所属行政单位为“贵东道铜仁府乌罗长官司”也与在《四库全书?史部?钦定续通典》、《四库全书?史部?大清一统志》中的介绍相对应:即正统三年(1438)撤乌罗府恢复乌罗长官司建制,也就有了万历元年成钟时对于所属行政区域为“乌罗长官司”的记载。其天马寺的始祖宗安自然和尚于洪武六年(1373)始建天马寺,证明比妙玄重建金顶早约二百五十年可见钟文所属的天马寺,在明万历元年(1573)就已经规模显赫,名播四方了。

考察组还了解到天马寺曾经保留下来百余块碑刻,但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现在只有孤零零的道光二十五年《宪示精明》碑立在殿前院中。碑额正中刻有一枚“贵州松桃同知关防”印,该印使用满汉两种文字,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弄懂上面的满文,故对该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该碑“贵州松桃同知关防”满汉文印的发现,证明天马寺至少在清代是受到清朝廷正式敕封的皇寺之一。该碑和天马寺铁钟铭文是梵净山北路佛教文物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梵净山明清时期佛教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

余论

当前各地文化旅游发展迅速,

提到文化旅游自然不可缺少的就是提到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性知识。鉴于文化旅游产品所产生附加值远大于观光旅游产品,故当前被摆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优先发展。历史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文化旅游具有客源市场稳定、吸引力大、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次考察活动主要针对以上三座古寺的佛教文物进行调研,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性发现,进一步调查和清理梵净山佛教文物并加强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对发展梵净山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各种珍贵文物一经发现就必然带来各方面的关注,出现倒卖、盗窃,甚至保存过程中的失踪现象。因为现在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仍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当前文物保护中“一发掘,就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各种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应该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切实落实好相关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