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都无不可,也都嫌过于简单,过于模糊,大而无当或大而空。事实上,一部作品写得愈是有才气有灵性,就使得评家们进行归纳、概括与抽象时愈加困难,愈加抓耳挠腮而不得要领。此刻的我,差不多就已陷入了这种窘境,抓紧抽烟喝茶都帮不了我的忙,再煞费苦心也只是徒劳,根据以往多次的教训,我决定放弃再次自作聪明地充当一个蹩脚的角色——一个往观众席上不停地施放噪音干扰的絮絮叨叨的饶舌者——的意图。今天,我只准备当一名比较明智一点儿的“陪游”(注意,不是导游),在陪同大家“游览”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游览”的心得,将自以为特别要紧的“风景点”或妙处略加提示,以期引起大家的格外留心。
我想提示的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如前所述,黄献国是面带“微笑”重新走进那段沉重的历史的,也就是说,他始终是在一种幽默的心境中去完成《灵性俑》的。这种投入“文革”生活的姿态很值得注意。“微笑”与幽默固然是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智力的优越,一种从容冷静的条分缕析的审视,乃至一种严酷尖利的批判。我所说要加以注意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其中所包蕴的一种距离感和悬浮于这种距离感之上的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种审美的情怀,一种艺术的眼光。有了这种态度、情怀和眼光,再去重返历史,重温“文革”生活,就不会或咬牙切齿或悲苦欲绝或仅仅是痛定思痛了。甚至相反,或许还能从中体会出些许人情味、亲切感、轻松感和解脱感。也正是这种态度、情怀和眼光,保证黄献国把《灵性俑》处理成了一部具有浓烈的黑色幽默或者干脆说是荒诞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换言之,即在《灵性俑》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又注入了一种荒诞的艺术品格。或有人问:难道还有荒诞现实主义吗?它俩是一码事吗?答日:不是一码事,但也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艺术的荒诞首先来自生活的荒诞。诚如作者《题记》所言:“这是一都纯粹的日常生活小说。小说里的人们,不管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也仍是一群纯粹的普通人。他们与阴谋与战争与女人与瘟疫与武器与棋子编织出的荒诞故事,是生活本身天才的创造。”
应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题记》,但又是黄献国站在今天回眸观照那段历史的一个新的发现,更是他以现实的精神和艺术的手法去处理那块生活的准绳。那块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荒诞的,荒诞的真实(现实)或真实(现实)的荒诞,就是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政治的社会的或历史的看法,也许平常得很,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见解和实践,就不能不说具有某些创意了。黄献国把握住了二者的联系,也就把握住了《灵性俑》的荒诞的基调。试看作品中的荒诞人事——小到新兵张兔娃的肠干便秘,大到全中队用林立果小白皮本擦屁股导致集体痔疮以致集体“坐盆”洗“PP粉”;又譬如全团从战士到团长风靡走“虎道棋”,直至最后一粒棋子造成飞行事故使团长死于非命;再譬如从“我”和屠非州在地道中发现老鼠到全中队掀起捕鼠运动搞烧鼠表演再到指导员大摆鼠肉宴席再到全中队鼠疫流行以至引出甄三公子避鼠瘟和中队长机场之死,整个一条“荒诞链”。——通篇作品就是由诸多这样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荒诞链”所连缀,从而生成和烘托出一片大荒诞的境界。大荒诞也就是大真实,而把大真实提升到大荒诞的境界来表现(我说的不是一个短篇或一个情节一个人物的荒诞),正是黄献国的创造与贡献。试问,这种反映“文革”题材的艺术传达途径,比之于“伤痕文学”声泪俱下的控诉,比之于“反思文学”严正深刻的批判等等,是不是更机智一些,更审美一些,更具有艺术意味一些,因而也就更见得深刻一些?
第二,黄献国以微笑发现和创造了荒诞,荒诞又还报他以微笑,而这微笑也不尽是辛酸的或含泪的笑,也有真正让人会心的笑和感动的笑。因为荒诞中也有赤诚的灵魂裸露和崇高的情操升华。黄献国透过荒诞看见了这个。所以,在《灵性俑》的大荒诞境界之上,始终漫溢着一股正气,一股豪气,一股阳刚之气。屠非州、“老柴火”、“狗熊”和“我”等,是一群小人物,但也是一群血性男儿,他们敢爱敢恨敢歌敢哭敢怒也敢骂。他们敢于为“狗熊”与“米米”的爱情设谋牵线,大演苦肉计;也敢于为团长逝去的一段青春的秘密而结盟起誓,智斗“贺保卫”;敢于为“老柴火”的“七夕相会”制造假电报,也敢于为“小柴火”的应征人伍“指示”甄司令……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出自真的友谊、善的愿望与美的情操的驱力。或者说,在那个政治泯灭人性的荒唐价值体系恣肆泛滥之时,他们仍然最大限度地恪守自己做人的价值标准,有意无意地对那股潮流作着英勇的抗争,发出充溢人性灵气的几声呐喊。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人性灵气”,是因为黄献国强调这个。
他的人性解剖刀不仅切进人物的社会属性层面,更切进人物的自然属性深处。他基本以情爱为支点来检视每一个人的灵魂。从团长到指导员直至屠非州和“我”,人人都程度不同地有过或正在卷人一场场灵与肉的冲突和性与爱的纠葛。这样,就让他们在那场文明与愚昧、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大搏战的时代大背景下,也划出了一条条各自闪光的生命体验的轨迹,从而更加富于血肉,富于情感,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气息,在那一出出荒诞的悲喜剧上演过程中,让来自生命本体的正气与灵性得到了高扬与激射。
第三,荒诞毕竟是一种非常态,一种变形态乃至一种疯张态。荒诞里有真善美的阳光,更有假丑恶的阴霾;有人性的张扬与人格的完善,更有人性的扭曲与人格的分裂。对此,黄献国表面上仍然投以一种微笑(不过是辛辣的嘲讽式的微笑),内里却高举着爆发于自己灵魂深处的闪电,去给其以彻照与鞭挞。——“贺保卫”时时事事紧跟风向,到处侦察破案,甚至私设公堂把战士张兔娃逼上绝路,而自己最终也成了张兔娃的枪下鬼。如果说他的下场是自讨苦吃罪有应得,那么,一生愚忠最后身染重病还要坚持倒在机场的中队长就让人可怜可叹了,尤其他临死前一手把全部积蓄200元钱交党费,一手向组织郑重指出团长和指导员是共产党内两个最危险的敌人的临终遗言,就更让人啼笑皆非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悲哀。也许,这二位的忠诚都并非伪饰,而确实是一种病入膏肓的“红色政治病”,他们自觉自愿地为“红色政治”殉难,并不给心灵带来痛苦,相反可能正是一种解脱。与此不同的是另一种人物清醒的自我分裂——这里我不想多谈诸如善良的团长、精明的指导员等等“好人”们违心的甚至阳奉阴违的言行乃至同性恋的陋习,我只想侧重谈谈“黄皮子”(即“我”)这个人物。
“黄皮子”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将军的后裔,十七岁上抱着子继父业的向往走后门参了军。他聪明鬼道,很快就在红色政治空气中如鱼得水。他先是以制造“红海洋”的才能和接受指导员猥亵的“爱抚”为代价换取了一张鲜红的党表,后又因为在给甄家球队与团球队比赛中吹裁判时拖延时间为甄司令立了一功,同时也为自己穿“四个兜”埋下了铺垫。他步步得胜,惹人羡慕,只有真朋友屠非州在那场球赛结束时用拳头顶住他的腰眼,讪笑着说了一句:“‘黄皮子’前途无量,妈的!”
屠非州心底里对他有多么卑视,只有他自己清楚;他青春的心灵上为此结下了多少滴血的疤痕,也只有他自己清楚。但他无法不这样,他承认“我无法摆脱父辈的遗传。我的脉管里淌着父亲的血”。
如果我的研究加揣测大致不错的话,我们不妨可以认为,在“黄皮子”身上,有比较鲜明的作者的(至少是情感经历与心灵里程的)投影。而且,二十年前“黄皮子”的那段历史,对此后作者在部队“一年入党两年提干三年步人政治机关为政委起草讲话稿,春风得意”的经历(见《鬼壑之谜.作者小传》)绝对有重大影响。问题是,近二十年后,当作家黄献国写下“我是贪婪与无私接吻时的微笑,我是勇敢与懦弱交媾时的闪电”的文学宣言的时候,他的无畏与勇敢的一面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促使他对“真话和谎言,暴露和粉饰,朴实和造作交替编织的人生”执行深刻的否定和批判。这否定和批判的形象化,就是“黄皮子”这个文学人物的树立。
然而,“黄皮子”这个角度深刻而有力量的地方还在于通过“这一个”,把笔锋指向整个荒诞岁月中的民族历史积淀和社会政治现实,以及由此合力造成的军队政治文化机制,并指出这种机制在当代中国军人心灵上投布的阴影,从而反照出军队改革与现代化的必要性与急迫性,进一步留与人们关于人民军队自身建设与前途命运的某些思虑和警示。可以相信,具备了以上认识的军人,绝对是有灵气有悟性的军人,是属于未来的军人。他们终将随着民族现代化与军队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告别历史,走向明天。因此我们对我们的军队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做出这种理解,我想是不是比较切近了《灵性俑》的题意了呢?
第四,我准备就比较纯粹艺术的角度即《灵性俑》的结构角度,再作一点提示。
严格说来,《灵性俑》并没有什么鲜明的贯穿始末的故事情节线,它只不过是那一年代某一航空兵部队“日常生活”的“散点透视”。然而,《灵性俑》又确确实实是一部颇具可读性的长篇。这就很有一些意思了,一部并不具备严谨情节结构的长篇靠什么来吸引人呢?
我认为,和前文论及的《纸船》的情况类近,作者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结构也并不是刻意经营和满有把握的。比如每一章的小标题大都不能画龙点睛地统领全章,它只是选择一个特别有趣的或特别富于幽默与荒诞意味的细节加以特别指示出来,以营造一种总体的荒诞氛围。——譬如第一章《大战前夜:用罐头盒给狗熊接尿》;第二章《猫耳洞里:出土比基尼女人照片》;第三章《公鸡趴窝:女更衣室里的军事学校》等等。——如果说,《纸船》的结构意识被真情实感的流贯所牵引的话,那么,《灵性俑》的结构企图则为荒诞意境的追求所笼罩。
当然,一般说来,总体结构上的恍惚不能视为一部长篇作品的成功因素,但在《灵性俑》里,恰恰正是这种严密情节构架的牺牲,为黄献国换取了灵性挥发的两点优势。一是他因此获得了叙述的自由度,可以不依情节框架的导向为拘囿,而是思绪奔涌流泻,笔触灵动跳跃,夹叙夹议,议论风生。从而造成了一种充沛的文气,一种淋漓畅快的语流,一种亦庄亦谐的语感,和一种幽默荒诞的语境(这从每一章的小标题中亦可见一斑,且与前文分析过的《纸船》语言接近,故不再举例辨析)。
二是他因此获得了生活细节的高密度,可以不以情节框架来筛选过滤生活,而是凭灵性来照射激活记忆,哪一段经历哪一块生活有过真正的生命体验,就在哪儿从容展开,挥洒泼墨,游刃有余。——譬如那给飞行员接尿发出的“美妙悦耳的音响”,那充斥着女人、和平鸽童话和臭胶鞋、汗酸味以及银杂屁的混合体的“军人大屋”之夜,那半个连队同时上场抢一个球的“篮球比赛”等等场景的描写,都是精彩的军旅生活写照。——黄献国就这样,让浓浓的军旅气味通篇川流不息,将向来被认为枯燥单调的空勤部队日常生活写得意趣盎然,机巧横生,让军旅中人倍感亲切,让军旅外人大觉新鲜。两点舍一的效果,就是生活原态的写真+荒诞艺术的提升=《灵性俑》的阅读快感,并以此掩饰了淡化结构的不足。
也有掩饰不住的缺憾。过多的插叙与倒叙还未能处理妥帖,老是采用某某讲故事的形式,既显重复亦见生硬。结穴处老团长的死和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交待,都处置得过于仓促草率和简单,如能展开一些,也许就从容得多,和谐得多,更有呼应得多。尤其老团长之死,本可以做出一块好文章的,因此,他匆匆忙忙的离去,留给我们的遗憾也就更多一些。
《灵性俑》的诞生和《灵性俑》的意义当然远不止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或将从中发现更多的意思。但无论如何,对于黄献国来说,《灵性俑》已成为过去,重要的是下一个“新生儿”的孕育,在认真比较阅读了黄献国的长、中、短篇作品之后,我曾有过一个感觉——我感觉他那潇洒畅快而非内敛凝重的行文,奔放敏捷而非严谨精致的运思,都更加适合于长篇作品的创作。以他军人家庭的熏染和二十年军旅生涯的历练,如果专注于长篇军旅小说,必定会有更加硕大的收获。
1990年7月7日删定于京西魏公村黑白斋载《文学评论》199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