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研究毛泽东诗词只限于把毛泽东的诗词摆在那,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大家所说的什么“三七开”、几几开其实都很混乱,处于一种混乱的认识状态。我看朱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噢,原来如此”,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就给研究毛泽东诗词开了一个先河。第二,这有可能也是毛泽东研究的一个先河,在怎么解读毛泽东诗词的基础上我们怎么解读毛泽东呢?也就是从诗词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乃至从历史的角度有一个对毛泽东再认识、再评说、再解读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对毛的研究是存在遮蔽的,我们缺少更进一步的认识,而朱老师的这本书则是一个开创,通过对毛诗立体、有机深入地综合性解读,我们发现实际上是指向了毛泽东本人,凸显出来我们不曾思考过,看到过的毛泽东。第三是受柳建伟文章的启发,感觉朱老师这本书也是开了怎么样认识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先河。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时间通观那段历史,包括文革的疼痛,我们的成败得失等等问题。说毛泽东我们绕不过去,其实我现在感觉,文革对于我们中国绕不过去,对于世界也绕不过去。刚才说的组装洗脑那个观点,我非常同意,说得非常好。朱学勤在凤凰大讲堂里,他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的毛泽东做这个事情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但是把这些荡开了再看,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毛泽东在做一个大试验,中国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试验场,战争的胜利,外部的胜利,经济建设的胜利这些历史上很多人都可以做到,那么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大同世界,放到我们现实世界能不能造一个呢?这是一个疑问。毛就是在造道德完人,在造人间神界,“六亿神州尽舜尧”啊,所以他在造这么个东西。那么这些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是否有一个试验田的意义呢?那么这一思路是不是从毛泽东诗词到毛泽东以及历史的一个可能的角度?
第二点想法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在于我们混乱的认知。一八四0年以后整个价值体系被彻底打碎之后,我们没有重新整合起来,各种主义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信仰问题。其实中国古代也没有形成一神教。佛家的东西一进来,就解释道一体了,来个什么东西就一体了,其实是没有核心,什么东西都是大而化之、不求甚解的混沌状态。这和其他宗教很不同,我去过伊斯兰教的寺院,他们崇拜真主安拉,就是一面墙上挂着毯子,除此什么都没有,安拉是客观唯心的一个存在,他们形成一神教后精神力量非常强大,现在和西方对着于的就是他们这门宗教。我们现在看到什么战略啊,石油啊都是外部的,内部的多少年后是文化在斗。是融合,是妥协,还是在冲撞中再创造,现在还不好说。《圣经》说巴别塔之变乱,其实语言上的变乱并不是最重要的变乱,而人的精神上那种无法交流才更为根本。我们现在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各说各的,不交流的,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变乱。这样自然输不出什么核心价值啊,对整个世界能有多少影响呢。现在我们能感到学界普遍的失语现象,这是一种很无力,也很无奈的局面。你的言语方式,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路子,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复制品,那么我们的言说不就成为了鹦鹉学舌了吗?不管我们的经济、政治将来如何强大,我们还是没有自信的,主要在于文化上这种失语,老是让人家牵着鼻子走,没有原创力也没有影响力啊。中国作家一直有一个诺贝尔情结,其实这应该从我们整个文化所处的尴尬境地来分析,只有你整个文化都上去了才行,不仅仅是一个什么奖的问题,一个大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建设我们的文化呢?我想不能仅仅翻些古书,搞个新儒学之类的东西,这还远远不够,不能适应今天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那么朱老师这本书给了我启发,既然毛泽东绕不过去,也许对毛的研究是这一探寻的一个可能。要知道,毛泽东身上融合了中国很传统、很现代甚至很世界性的东西,他的涵盖力非常丰厚。当然他也是很强势的,面对历史和世界他有一种真正的自信。例如朝鲜战争,可能现在还有很多争论,但这是近现代史上对外战争,中国人独立作战所取得的全面胜利。排位世界第一的国家被我们打败了,对于树立民族自信意义非常巨大。你就说他那个“纸老虎”的判断。透彻、大气、明了,一般人认识不到,更做不到。他的这些东西在文化上,我们还投有很好地继承和发现,以前学界太关注政治层面的东西了,能否想想,其实从骨子里毛泽东更是一个精神文化上面的存在啊。
第三点,为什么毛泽东又热起来?从民众层理解,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伤痛的时代。农民被限定在二元经济体制之下,他再怎么挣扎也在体制之下,小农经济那种经济模式不可能战胜城市工业经济。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工农业剪刀差”,这不言而明。在大学时代我花了半年时间做社会调查,写了五万多字的《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初探》,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提出来走城市化道路,我就翻阅了大量农业方面的资料,后来发现城市有个什么作用呢?他在单位时间和地点内把大量的人、财、物全都集中在一块了,创造和生产力非常强大,农村根本做不到。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复杂的原始森林,那么农村顶多就是一个亚热带草场,它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结构都太单一了。而我国农村占了绝大部分,他们又是被限定在二元经济体制内,被整个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远远地抛弃掉。同时,城市广大平民阶层,也经历了市场经济带来的阵痛,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型以来,他们与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大变动,思想层面甚至是大翻转。那么从农村到城市,整个底层人民处于一种切身疼痛的感觉,这种疼痛感表现为一种不平衡,社会地位不平,资源分配不平,发展机会不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最后一点想法,是乡关何处的疑问。叶赛宁有句话叫做:谁找到故乡谁就是胜利者。中国一直没有树立一种坚实的主流思想,甚至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是落后于西方的,我们比不了法兰克福,比不了卢卡奇了,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没有树立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最后会遇到乡关何处的问题。我们不是胜利者,我们既然不是胜利者,就容易产生一种迷茫、抱怨,没有动力的状态。那么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做一种假设,他是否为我们寻找这种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契机和先导呢?
朱向前:首先我特别感谢大家,从方方面面给我启发。本来我也是想听到更多的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身份角色,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有什么样的看法和理解,给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其实我这个工作也还在继续做,通过这本书大家对我这个所谓做学问的路数应该有所了解。三年前开讲的时候只有两个小时的内容,现在放开讲要20小时都打不住,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那我继续再做下去的,可能就是《毛泽东时代的另一种解读》。我们这代人常常觉得很奇怪,今天我们在物质上可能比过去富裕一百倍,但精神上或叫幸福指数不见得能超过当年多少,那时候虽然生活简朴艰苦,但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充实。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上的悖论,我们怎么解释这些问题?这是一个大课题,甚至是世界性的课题。最终,我要做的是《毛泽东的另一种解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给世人来看。
据我浏览过的几千万字毛泽东的传记及各种资料来看,不外三种情况。一是西方人写的,包括不少严肃的传记作家,总体来说有一种拉开距离的客观和公允,但也都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文化的隔阂,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以诗词和书法为表征的文化毛泽东,至于史料方面的错讹甚至荒谬处也所在多有,就不多做计较了。二是境外中国人或者说是大陆作者在境外出版的,如张国焘、陈伯达、王若水、吴法宪、高华诸君的回忆录或著作,多与毛有涉,但主要是非毛化的。不能说非毛就全错,但部分人的先人为主、感情用事甚至歪曲史实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三就是大陆出版的《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等官方正史以及大量的回忆文章,多则多矣,但总觉得严肃有余、板正有余甚至“神化”有余,不够鲜活、生动、丰满、复杂和人性化,至于毛泽东的诗心与文心被窥见甚至点透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陈晋庶可近之)。说句狂话吧,上述三类大作都还不能让我折服。我想试试,也是给自己退休以后找一件活计,它值得我干个十年八年的。
最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把你们的大师兄建伟请回来,也是给大家一个学习机会。同样评这个书,大家都写了书评,但建伟这个评论我觉得确实不一般。这也是十几年来我带研究生的一个路数,面对同样的作家作品大家一起阅读、讨论、写文章,相互启发、教学相长,看看有什么不同和差距,有时还把讨论对象请来现身说法,从《北方城郭》到《突出重围》,建伟就来过不止一次。今天时间有限,他讲得不是很充分。但我们还是感到了他的大视野,他的阅读和储备,评我这个小书也说出大思想来。再次谢谢建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