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中庸·大学
18785200000026

第26章 大学

【原文】

大学①之道,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⑤,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①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作使动词用,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性。

③亲民:程颐说“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引申为始末、主次。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注释】

①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④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一说是屏除物欲。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研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认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内心怀着对万物的感念与诚笃,从而使我们对待客观的事物时,能够树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态。内心固守诚敬,就有了修养品行的基础。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得天下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③,未之有也④!

【注释】

①庶人:指平民百姓。

②壹是:都是。本:根本。

③其所厚者薄:当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反加以重视。

④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译文】

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从来没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