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08

第8章 井盐的奥秘(3)

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地发展起来。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笕管密布的盐场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联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都是作为输卤用的。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形。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形式多样的输卤设施

在井盐输卤技术的发展中竹笕和绞篊成为盐场最重要的输卤设施,反映了盐工们的聪明才智。其中绞篊是大宁盐场所特有的输卤设施,竹笕是其他井盐产场的普遍输卤管道,尤其以四川的富荣、犍乐盐场的竹览输卤技术发展最快,最为完备。

在大宁盐场,自从知监雷说以笕筒分输卤水,进行合理的分配后,大宁场的盐业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后因北岸山崖陡峭,已无建灶地点,便在南岸相继修建灶房,设立盐灶。由于河流阻隔,人们只能人挑船渡,供南岸煎烧,致使成本增加、获利甚少。如何解决将卤水输送过河便成为了紧迫的问题。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在大宁知监孔嗣宗的主持下,终于想出了妥善的解决办法,即用竹篾制成碗口粗的牵绳,绳的两端固定在两岸的石柱上,再把输卤的笕竹吊牵绳上,将北岸大宁盐泉龙池所出的卤水输往南岸,以解决南岸各灶的卤水供应问题。由于横越河流上空的竹笕和篾绳有若长虹飞渡,人们便称之为“篊”,与虹字谐音。当地人又称之作“过篊”、“绞篊”。“绞篊在盐井引泉跨溪,每一笕用一篊。其笕与篊经一年,十月旦日,以新易陈,郡守作乐以临之,井民歌舞相庆,谓之绞篊节”。“大宁监孔嗣宗又用篾篊跨溪引卤,而分之南十三眼,北十七眼,每岁十月更换新笕。为绞篊节,历元明而相沿如故”。绞篊的发明,解决了卤水输送及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使卤水由溪北输送至溪南,并径自流往各灶煎卤成盐。

随着井盐生产的发展和天然气的开发,卤水井与天然气井不在同一地区且距离较远的情况经常发生,从而使井灶进一步分离,移卤就煎或移气就煎变得更加迫切。如在富荣盐场,有的场产卤水井,有的场产火井,场与场之间有的远隔十余里,雇人搬运移卤就煎既费时又费力还费钱,这就迫使竹览输卤技术进一步发展。竹笕输卤最基本的技术是笕的制作。因为输卤的竹笕要么埋在泥土中,要么从水中穿过,要么架在空中,要求具有承受压力、耐腐蚀等性能所以,竹笕制作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笕的功能、寿命。明清时期以来,输卤竹笕的制作不断改进,日趋科学,适应了长距离、长时间输卤的需要。输卤竹笕的选择、加工、制作、连接、安装都十分严格。

竹笕一般选择楠竹,过水量较小的也可以选择斑竹。制作笕管首先是用一种铁制圆锤去掉竹管内的节,将竹管打穿。然后,再用一种顶端为两块铁片组成的叉形工具伸入管内,将竹节在管内的凸出部分刮光。竹管经打穿刮光后,现用篾条或棕绳在竹管外面密密地捆扎,并用楔子楔紧。为了让竹笕经久耐用,竹管连接好后,还要用竹篾和麻包裹紧实,再抹上桐油灰。笕管的连接方法是用一根竹笕尖的一端插入另一根竹笕较大的底端。如遇到笕管必须过河时,工人便先在河底挖好沟,用凿有槽的岩石扣在笕管上,把笕管压沉到河底的沟里。这样的笕管称为渡河笕。凡是在有行人通过的地方,工人事先要为笕管搭一个架,然后把笕管铺设在架子上。这样铺成的笕管从远处看,就像今天的过街天桥。由于输卤笕管在室外日晒雨淋,时间一久,就会漏水或漏气。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盐场的输卤竹笕向来有专司其职的工人负责日常检查和维修,以及时发现笕管漏水或气的状况,避免由此造成的经济、资源、安全方面的损失。为了使卤水和天然气的输送能四通八达,光有笕管还不行,因为竹制笕管不能制成直角弯道和锐角弯道。因此,在很多地方还需要在笕管上连接上三通、四通甚至五通。这些三通、四通、五通是用竹管加上木桶制成的。这种装置在盐场叫做笕窝。它的发明,非常有效和经济的解决了笕管拐弯转向、沉淀杂质、减低笕内压力和便于疏通检修笕管等问题。

简便实用的三通、四通

清中叶以来,井盐生产的急剧发展对输卤的需求量激增,使输卤业发展成为井盐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行业,称为笕号。在富荣盐场相继出现一批拥资巨万的笕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富荣盐场便已形成垄断运卤的十大笕号,每日输卤近一万担。清末民初,由贡井盐场输卤到自流井盐场济煎的笕号即有12个:源远笕、源昌笕、源流笕、源泉笕、大通笕、大昌笕、大生笕、大川笕、富临笕、裕如笕、其昌笕、同协笕。在自流井盐场,将大坟堡地区的卤水笕至郭家坳地区煎烧的笕号计有:大通笕、源昌新笕、卿云笕、金福笕、一福笕、同福笕、达生笕、同新笕。到1954年,曾对自贡盐场14条主要输卤笕及其他支笕的长度进行丈量,计长95678米,可见盐场输卤技术的发达。

简单实用的发明

在古代输卤技术的发展中,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系列具有较高科学水准的仪器和设备。其中用以测量位差的“开河”与用以提高扬程的马车颇具代表性。

竹笕输卤工艺的核心问题,在于出水口必须低于进水口。至于竹笕途经之地,尽管翻山过河,高低有差,笕管起伏,只要出水口不高于进水口就没有关系。但如果中间要安置笕窝等设施,则需要妥善地选择高地,既要低于上段笕路进水口,又要高于下段路的出水口,于是“开河”便应运而生了。“开河”又称测平水,是井盐输卤笕管铺设测量工具,是四川盐场用以勘测输卤线路、测量地形标高的水平仪。它由河竿和附件组成。河竿采用一根长约一丈二尺的斑竹或楠竹制成,正中的一节开有条形窗口,并削平用以盛水。附件有:(1)五尺,即普通尺,作丈量长度用;(2)麻绳,长数十丈,作为笕路选线用;(3)撑竿,以斑竹做成,用以支撑河竿悬空的一端,以此测量地势的高程;(4)木桶,用以盛水供河竿用;(5)竹精,测定笕路的标志。使用这种仪器测高低以查勘线路,安放竹笕,被称作“开河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