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05

第5章 白色的精灵(4)

在浙江省玉环渔乡过去流传有这样的习俗,结婚娶妻花轿抬至夫家时,要在轿前置火盆,撒盐投火,噼啪有声,新娘跨盆而过,以为可破煞祛邪。广东惠阳客家接新娘时有撒盐米的习惯。夫家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在接新娘的途中沿桥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习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习俗的一个变种。“撒谷豆”习俗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阳客家“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阳客家有之,可见惠阳客家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各地婚俗中的纳彩,俗称过礼,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全家老少有“福(麸)气”,同时,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分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福建泉州曾经流行炒午时盐,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各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放锅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不适,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湖南益阳朱砂盐蛋,是一种旅游居家两宜的方便食品。春夏两季吃盐蛋的人最多,尤其是在端午节,吃盐蛋已成为习俗。俗话说:“端午吃盐蛋,脚踩石头烂。”意思是说端午节吃了盐蛋,不但能清热解毒,而且能增强腿力,可以踩烂石头。所以,港澳同胞很崇尚这种风俗,过端午节一定要选吃益阳生产的名牌朱砂盐蛋。

在藏北草原上,有一种十分特殊的风俗,称为驮盐。按照传统,每年冬春之交,藏北牧民都会带着数以百计的牦牛,浩浩荡荡地向更北部的草原进发。他们的目的地是北方的盐湖,在那里他们将采出一袋一袋的盐巴,然后用牦牛驮回家乡。这样的一次驮盐,来回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藏北牧民们进行采盐活动的目的,除了自己食用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与农区居民交换农产品。藏北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只有在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才有农业生产的踪迹。藏北牧民的祖先们为了获得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想到了利用藏北特有的盐来跟农民交换,慢慢地这种交换就成为了西藏牧区和农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种习俗,称为盐粮交换。

塔吉克族人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维吾尔族人以摇晃盐钵儿来施行的“逐客术”,是很有趣的。当家里来了不受欢迎的客人,或客人来得不是时候时,主人碍于面子不好下逐客令。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在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悄悄走进厨房,把盛盐的葫芦即“土孜路克”摇一摇,并将它挪动个地方。人们相信,这样连续挪动几次在食盐灵力的神奇作用下,客人就会主动起身告辞。人们通过朴素的联想取了“挪动”这一象征行为的“动”之意,实现“逐客”的愿望,而且还显得不失礼。

在维吾尔族民间,人们在婚嫁等喜庆礼仪中把盐作为表示美好祝愿的佳品馈赠。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很多人至今还能说得出村里扛着盐块儿来参加他婚礼的乡亲的名字。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和田、喀什等地的广大乡村,民间礼尚往来中,把盐作为礼品来馈赠的古老习俗依然流行,但已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首先,把盐作为馈赠礼品的习俗只遗留在婚俗中男方向女方送去的彩礼之中,即彩礼中的一项必须是盐,盐再也不是天然的盐块儿了,而是被精制的两包加碘盐所取而代之。盐的形状发生了变异,但盐还是盐,本质没有变。

在维吾尔族民间,每当新屋落成时,就有在搬迁的前三天,主人先把食盐或盐葫芦搬进新屋的风俗。这种风俗是在盐崇拜、巫术观念和“拜尔凯特”信仰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民间你若问:为什么特意要把盐先放进新屋里呢?人们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这样,这个家庭就会有“拜尔凯特”(吉庆)。

特别是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尉犁、若羌等地,维吾尔族人中流行着把婴儿的脐带放在晶体盐块儿上割的习俗。这是人们从“一勺盐水能使一大锅饭有滋味”的特性联想而来的求吉祈福愿望的心理表现。人们认为,盐是很少一点就可影响一大片的。如把婴儿的脐带放在盐块儿上割,必然会产生“传染”,会影响婴儿的秉性,增长孩子的天赋,这样孩子就有可能成长为本事大、福分大的人。然而,奇怪的是在同一地区则有人持与之对立的观点,认为把婴儿的脐带放在盐块儿上割,将来这孩子会成为语言刻薄的人,冲撞父母,不敬不孝。这也是人们从过量的盐分造成食物咸苦难吃的感觉中联想而来的。他们主张把婴儿的脐带放在没有苦涩滋味,质地不坚硬的如某些植物的绿色叶片或土坯上割,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性格柔顺,与人为善。

这两种观点虽然主张不同,但认识根源却是一致的,都没有离开对盐灵性的信仰。维吾尔族人由于对食盐灵性的敬畏,非常忌讳从盆或有盐的器皿、食物上跨越,更忌踩上。人们认为那样是对盐的亵渎,亵渎了盐,必将招致灾祸。在民间流行着一种基本的认识,那就是经常处在逆境的人,倒了邪霉的人,特别是害眼疾双目失明的人,就是亵渎了食盐的人。盐的魔力和灵性,使它成为禁忌物,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采取谨慎的态度行事。

四川是中国井矿盐生产的重要基地,井盐生产历史悠久,井盐文化积淀丰厚。早在公元前255年,秦国镇守四川的行政长官李冰,作为水利专家在主持享誉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设计和建造的同时,还组织人民在今四川双流县华阳镇有目的地开凿了中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开启了中国人向地下要资源的新的壮举。这一创举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国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而且还引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即井盐业的兴起,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井盐生产是通过人工钻凿的方式开采地下盐卤,需要经过钻井、提卤、输卤、煎制等工序才能制成盐产品,盐产品要成为惠及国计民生的商品,还需要长途运输,才能到达食盐销区进行销售。从钻井、提卤、输卤、制盐,到运输、销售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耗时费力之巨,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因而,围绕地下盐卤资源的探测、开采以及制盐、运盐等环节,在川东、川南、川北等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井盐民俗文化,盐成为了一个魔力四射的基因,渗透到了巴蜀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和规定着四川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四川广大民众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井盐民俗有着广泛的界域和丰富的内涵。就井盐物质民俗文化考察,民居建筑中的别具一格盐商宅邸,餐饮食物中的风味独特盐商菜、盐工菜和会馆菜;井盐业中食盐生产和各种盐场辅助材料、工具的生产,工艺制作中与盐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竹木雕、牛骨雕等;交通工具中的影响颇大的歪屁股船等等;就井盐社会民俗文化考察,从明代开始来自各地开发盐业的世家大族,引盐业而兴建的寨堡和会馆,盐业工人的各种行帮组织,岁时礼节,盐场官商士人的交际等;受井盐业影响的精神民俗文化中的民俗宗教火神炎帝崇拜,民俗信仰盐神、开山娘娘以及多神观念;表现井盐文化口承语言民俗文化各种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以及极富地域和产业特色的盐场号子,还有盐场音乐、川剧、剪纸等等都能找寻到井盐民俗文化的影踪和社会文化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