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的足迹:神奇的四川井盐民俗
1872200000003

第3章 白色的精灵(2)

长江流域的产盐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川北、川南、渝东和近海的三角洲地带。这些地区同样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古生物化石。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博物馆和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在巫山县大庙镇龙骨坡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出各种动物化石数千件,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史前人类“巫山人”的化石。生活在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巫山人”创造了辉煌的“大溪文化”。随着三峡库区建设和抢救性文物发掘工作的开展,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队在忠县哨棚嘴、瓦渣地发掘出流行年代可以上溯至商代后期,与陶器制盐有关的尖底陶瓶和花边陶釜,这是迄今为止古代盐业开发最早的考古学证据。中国北京大学考古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美三峡盐业考古队”,从1999年3月开始对四川盆地(重点在三峡地区)的古盐井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年较全面的考察,这是国内第一次有外国学者加盟的盐业专题考古,也是一次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多学科多角度考察了中国盐业早期的生产实态与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也为解开夏商时期成都平原文化与渝东文化差异找到了突破口。这也充分说明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与产盐区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曙光在各产盐区冉冉升起,盐这种白色的精灵渗透到了后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人们寻盐、制盐、运盐、卖盐、吃盐和管盐等方式的演进,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盐业科学技术在不断创造与运用,层垒地积淀成为绚丽多彩的各种文化现象,构成一种别样的社会文化传统。因为对食盐的需求,人们创造、享用和传承着咸味十足的生活文化,汇聚成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食盐民俗。

$千奇百怪的世界盐俗

无论西方文明今天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无从辩驳的事实是,从人类文明开始到大约100年前,盐都是人类历史上被搜索频率最高的一种商品,各种人群对盐的迷恋近乎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这一现象对我们从盐的角度去解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盐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民风民俗中实际的作用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因为盐的传奇性,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对盐非常痴迷。大约在100年以前的1912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厄内斯特?琼斯的心理学家,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朋友,发表了一篇有关人类对盐迷恋的文章。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琼斯将满足人类口腹之欲的盐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从心理暗示而不是生理冲动的角度阐释了“人为什么需要盐”,琼斯发现盐对人具有非理性和下意识的性暗示作用,他引用了阿比西尼亚人在迎接宾客时向客人馈赠一小块盐,并且让客人轻轻舔舐的习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琼斯对盐的理解认识是很独特的,他指出:古往今来,盐一直被赋予一种特殊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出了它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荷马把盐称为“神赐之物”,柏拉图把盐描述为对诸神来说极为宝贵的东西。我们今天注意到盐在宗教仪式、缔结盟约和行使诅咒时的重要性。而这些在所有时代所有地方,情况应当一直如此。这表明它是人类的普遍性,而不是地域性的习俗、环境或者概念。

琼斯还认为,盐与生育能力有关。他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在咸海水里的鱼类其生殖能力要比陆地上的动物强得多。而世界各地的运盐船只上老鼠也泛滥成灾,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相信老鼠只要是在盐中生存,就不需要通过交配来繁衍。

综观世界历史会发现这样的巧合:罗马人把沉积在爱河中的人称为“在盐国之中”(salsx),它是salscious(好色的、猥亵的)一词的来源;而在比利牛斯山人的风俗中,新郎在去教堂时必须在衣服左边的口袋里放一块盐来防止阳痿;法国的一部分地区只有新郎带盐,而另外一些地区却只有新娘带盐;在德国,新娘的鞋子里也要撒些盐。在北部非洲,坚持奉行独身主义的埃及牧师必须在饮食中戒盐,因为盐会激发性欲;那些分属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洲达雅克人(Dayak)部落中的男子,在取人首级返回家乡时均被要求戒除性生活和盐;北美印第安比玛(Pima)部落人杀死一位阿帕奇(Apache)人时,他和他的妻子都要戒除性生活和盐达三周之久。而在印度北部的比哈尔(Bihar),纳金妇女是被称为“蛇神的妻妾们”的神圣妓女,她们要定期戒除盐并外出乞讨,还要将收益的一半交给牧师,另一半用于为村民购买盐和甜食等食物。最为典型的是那幅创作于1157年法国巴黎名为“妇女们在为她们的丈夫进行盐浴”的雕版图画,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巴黎的妇女们如何使自己的男人更具阳刚之气并且精力充沛。在图中一首配诗的最后一行写道:“有了这样的盐浴,前后左右的洗礼,最终他们不会缺乏强壮的体魄。”其寓意再明白不过了!鉴于这些有关盐的风俗与象征意义,琼斯得出结论:“有数个理由证明,原始观念不仅认为盐与精子有关,而且与尿的成分也相同。”

人们对盐的痴迷还表现在津津乐道于盐的大量用途。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密歇根州圣克莱尔(St.ClaIr)的“菱形晶体盐公司”编撰流传的小册子《菱形晶体盐的101种用途》,无疑将这种情绪推向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该书对当时人们认识到的盐的用途进行了描述,其中罗列了出来的盐的用途五花八门,包括了可以使煮熟的蔬菜颜色保持鲜亮,使奶油迅速搅匀,使开水释放出更多的热量,使冰淇淋易于冻结,有利于除锈,扑灭火焰,清洁竹制家具,粘封缝隙,使采摘下来的花儿保持新鲜等等。这是90年前人们所能够认识到的盐的用途。

在90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知道并掌握的盐的用途远远不止101种,就世界范围而言,经常被现代制盐业所引用的数字是15000余种,且广泛用于制造药品、农用化肥、肥皂,软化水质,融化道路上的冰雪,漂染纺织物等等,但圣克莱尔(St.ClaIr)的“菱形晶体盐公司”编撰的这种宣传小册子的流传,却凸显了当时人们对盐的一种情结。

我们知道,盐的种类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可以食用。人们最喜欢食用的一种是氯化钠,因为这种盐具有人们称之为咸味的口感,其他盐类则带有不受欢迎的苦味或者酸味,尽管它们对于人类的饮食或许也有价值。医药化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氯是人们消化和排汗所必需的,而人体自身不能产生钠,如缺少了它,人体就不能传送营养物质或氧气,无法对神经脉搏或者运动肌肉进行传导,心脏也不能跳动。现代科学证明,一个成年男性体内含有250克盐,但随着人体的运动,盐分也在不断地减少和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每天摄入盐来维持生命。

盐这种小小的菱形晶体是平凡的,但它一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就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显现出它的伟大与尊贵来。在法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公主向她的父王表白:“我就像爱盐那样爱您。”她父王认为女儿把对自己的爱与渺小的盐等同起来,是对自己的轻慢和蔑视,非常愤怒,就将女儿逐出王国。后来因故这位国王被禁止食盐,他才真正认识到盐的价值,并因此明白了女儿对他的敬爱是多么的真诚,多么的深厚!

生活中盐的用途主要是食用,其间已然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而在盐的其他众多用途里面,则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文化视域和深刻的民情风俗。

盐具有保存物质的功效,即便是到了近现代,用盐保存仍然还是保存食物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功效的扩展与延伸,让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出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古埃及人在制造木乃伊时要使用大量的盐,这种防止腐烂和维持生命的效力,又给它赋予了更为宽泛的隐喻意义,即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把盐与长寿、永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认为它们都具有无穷无尽的象征意义。

这种无所不在的象征意义对于古希伯来人和现代犹太人来讲尤其重要,因为盐是上帝与以色列缔结盟约的永恒象征。在《圣经?旧约全书》的《法律书》第四卷《民数记》中讲到耶和华对亚伦进行大量的赏赐后说道:“这是对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盐约。”而在后面的《历史书》的《历代志》中又这样记载道:“以色列的上帝之神将以色列天国统治永远给予大卫,根据盐约平均地给予他和他的儿子们。”盐在这里象征着坚固与永恒。

我们知道,每个礼拜五的晚上,犹太人都会用安息日面包蘸盐而食。在犹太教中,面包是食物的象征,它来自上帝的赐予,人们把面包浸蘸在盐里可以保存它,这样即保存了上帝与其子民之间永恒的协议,也是对上帝坚贞而永恒的信仰。

在世界许多民族中,盐的意义还在于可以用来封存忠诚与友谊,使其本质永不改变。那是人们从生活中观察到即使盐融化成液体后,它都能够蒸发再形成菱形晶体状。因此,我们看到信仰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人们都用盐来封存契约,因为盐的契约是不可改变的。在亚洲南部,印度军队用盐起誓,表示他们对英国军队的忠诚。大量文献资料和民族志书表明,古代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他们的供奉祭品中,都把盐包括在其中。他们用盐和水呼唤诸神,因为这些被人们认为是基督教圣水的起源。

盐在西方的象征话语体系中,不仅与长寿和永久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进一步延伸,与真理和智慧属于同义语。天主教教堂不仅分发圣水,而且还给教徒分发圣盐——智慧之盐(Sal Sapientia)。

基于以上盐的隐喻意义与象征意义,西方人就常常用面包和盐来表达一种祝福和对祝福的保存,盐和面包就拥有了祝福美好生活的寓意。最早把盐和面包带进新家,我们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犹太人传统,英国人也有分发面包的传统,把盐带进新家也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据说那位英格兰杰出的诗人罗伯特?彭斯在1789年搬到埃利斯兰的新家时,那长长的护送队伍中每个人都携带着一碗盐。

盐能够使食物避免腐烂,因而也具有了避免伤害的寓意。在中世纪早期,北欧农民就学会了把稻谷浸在盐水里,以消灭一种叫麦角症的真菌传染,从而获得粮食丰收。由此盐也进一步获得了驱赶邪恶的象征意义。在传统的日本戏院里,每次演出之前,人们都在舞台上撒盐,以此保证演员不受到邪恶精灵和鬼怪的伤害。犹太人和穆斯林也都相信盐能够驱赶邪恶的眼睛。在《圣经?旧约》的《一西结书》中就讲到用盐来擦拭新生儿的皮肤,可以避免鬼怪的侵扰。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欧洲保护新生儿的做法或把盐放到他们的舌头上,或把他们放进盐水中浸泡,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做法比基督教洗礼要早得多。在法国,从1408年起才开始不再用盐水浸泡或者尝盐的方式,而正式改用洗礼。而在荷兰,这种做法则改为在婴儿的摇篮里放盐。

在大自然中,盐是渺小的,但又是一种举足轻重的物质。在人们的观念中,盐是神圣的,但有时又是非常危险的。中世纪的欧洲礼仪中极为重视人们在餐桌上触及食盐的方式:人们只能用刀尖而绝不能用手!在16世纪最为权威的犹太法典Shulchen Arukh(意为“准备好的餐桌”)中,有关用盐礼仪和禁忌说,只有用中间的两个手指触及盐才是唯一安全的方式。如果谁用他的大拇指取盐,他的孩子就会死掉,而用小指取盐,就会导致贫穷,用食指取盐,则会使他成为杀人犯。

其实,食盐这种精灵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还有许多隐含的寓意需要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去探寻,还有待于我们作专门的研究,以资更详尽地加以细说。即便是在东方文明古国,我们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盐的习俗也是异常纷繁复杂,目不暇接的。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社会,中国人首先把盐作为佐料放入饭菜之中调味。因此盐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演绎出了许多有关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尤其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不仅在盐的生产运输销售中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盐文化,而且即便是盐作为一种饮食调味品,其在所形成的习俗与禁忌中,都能表现出区别于其他众多民族文化习俗而特别讲究的礼仪特征。

时至今日,盐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对疗病也有某种辅助作用,农业上用卤水选种,渔业上用于腌制鱼产品,工业上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在中国古代,盐与礼仪文化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却不是人所共知的了。

中国内陆最早发现的盐出在解州盐池(在今山西运城西南)与沿海海滩。解州的池盐,是池中卤水自然结晶而成,这种自然结晶的盐,含量高,颗粒大。所以它除了叫解盐、池盐之外,还叫盬(盐池名,通作苦)盐、颗盐、大盐。到现在,解州盐池面积仍有130平方公里。这种天然形成的盐,古代叫做“卤”。天然形成的盐,还有一种出于岩穴之间的,叫岩盐。这种盐,古代中原不产,出自戎地凉州,又叫做戎盐。其中的上品,盐有甜味,又叫饴盐。这是很名贵的,在周代,是供天子专用的。

天然形成的盐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于是人们学会了用含盐分较高的水来煮开蒸发以提取盐。这种盐,最常见的是海盐,传说中的“宿沙煮盐”即是海盐。

在中国西南,则有井盐。这类盐,因为蒸发而得不成块状,所以也叫做散盐、末盐。

这些盐的不同品质,在中国古代的等级社会中,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序列中,盐的食用与等级有关,与礼仪文化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