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浩劫风暴卷(1969-1976)
18598700000052

第52章 全国计划会议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的编制从1970年2月开始着手进行。由于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十分艰难。

我国国民经济在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出现倒退的趋势,1969年逐渐恢复秩序,1970年开始发展。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主持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和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当时,由于对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分析,认为新的世界大战随时有可能爆发,把对付国外敌人的突然袭击和大规模入侵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由于有了1969年的经济回升,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左”倾思想再度抬头。这次会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的口号,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后方”。这些思想和情绪,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中。

第四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5%,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合计1200亿元~1300亿元。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83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农业总产值830亿元;粮食达到3000亿公斤~3250亿公斤,棉花6500万担~7000万担,钢3500万吨~4000万吨,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原煤4亿吨~4.3亿吨;原油7000万吨~10000万吨;发电量2000亿度~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亿吨~10亿吨。

计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是:(1)高速度发展钢铁工业。布局、品种和数量同时并举,大办钢铁。到1975年,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和西南经济协作区钢的生产能力都将达到600万吨以上;各省、自治区都要有一批中、小钢铁企业,一些地、县也要建立起自己的小矿山、小铁矿、小钢厂,形成大中小结合,星罗棋布的钢铁工业布局。(2)集中力量建成内地战略后方。到1975年,将内地建成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内地工业建设在布局上,大分散、小集中,不搞大城市;工厂布点“靠山、分散、隐蔽”,特殊、重要工厂的关键设备或车间,有的“进洞”。打人民战争,建成一部分,投产一部分。实行土洋并举,设备能新则新,有旧用旧,土法上马,因陋就简。(3)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山东、闽赣、新疆10个经济协作区,在每个协作区内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中,山东、闽赣、新疆要建成“小而全”的经济体系;特别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冶金、国防、机械、燃料、动力、化学等工业部门,同时建设比较强大的农业、轻工业和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业。(4)农业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粮食不足的省、自治区要尽快做到粮食、油料自给有余,扭转“南粮北调”的状况。到1975年,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达到一亩高产稳产农田,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40%~50%。(5)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各省、市、自治区都要建立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力争在一两年内,把每个县的农机修造厂都建立起来;三五年内做到每个公社和有条件的大队都有修配站。(6)加速发展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工业,积极改变燃料构成。到1975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工业在我国燃料动力结构中的比重,由1969年的17%提高到31%~38%,煤炭的比重由83%降低到69%~62%。要在江南地区多搞小煤矿,扭转“北煤南运”状况,力争到1972年江南各省、自治区实现煤炭自给。(7)大家动手办机械工业,各行各业都要自己武装自己;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要逐步做到能够成套地提供单机、机组和车间、工厂所需要的设备;机械工业要把国防、军工和内地建设所需设备的生产放在首位。(8)除了少数轻工产品由于受资源条件限制,需要由国家统一调配外,一般轻工业产品都要根据各自的条件,尽可能做到省、自治区自给。

1970年8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中央将作了部分修改的《纲要(草案)》作为参考文件在会议上印发。1971年3月,中央将此《纲要(草案)》中主要指标作为1971年计划的附件下发。由于当时国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加之计划本身也存在问题,所以第四个五年计划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计划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依然存在着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弊病,片面强调多积累,过分突出建设重工业,一味追求生产上的高指标,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对此,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控制,调整了“四五”计划纲要。由于原订计划指标过高,难以实现,1973年进行调整,提出《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对奋斗目标有所降低,控制基建规模,加强劳动工资管理,减少粮油购销差额。这些努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有了好转。但由于“文化大革命”仍在进行,江青一伙不断干扰破坏,全局性的“左”倾错误无法彻底纠正,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975年,按《纲要(修正草案)》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04.5%,工业总产值完成100.6%,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如棉花、棉纱、钢及铁路货运量等均未完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