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破解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18593800000056

第56章 需求调查风险:市场调查嫌麻烦消费心理搞不清(6)

两者差距之大令人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滑雪场印制的资料是典型的从里往外看,自己认为自己的产品如何好,有宣传的成份。而国外记者的报道是从外往里看,是亲身体验过之后的认识。另外双方的差异还体现在以什么标准来看,标准低的人认为很好的服务在标准高的人看来就很糟糕,所以理解目标客户群的需要和期望值是市场营销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的企业)中也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与企业间沟通的“鸿沟”。所以说企业最忌讳的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不妨尝试一下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把握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成功案例:

1.调查给他带来巨大财富

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了消费者的需求后,往往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对比,经过构思确定方案。

农民杨惠民从休闲食品这一项目中发现商机,成功地进行了开发,很快成为一位商业上的成功者。

1984年,杨惠民在上海一家工厂当合同工。工作之余,他经常上街闲逛,他发现市场上的瓜子生意特别好,眼见小贩面前小山堆一样的瓜子很快就卖光了。经过打听,他知道一个小贩有时一天能卖掉上百斤瓜子。杨惠民觉得做瓜子生意是会有所收获的。

回到家乡后,他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做调查。由于附近葵花籽货源充裕,生产成本不会太高。他认为他所在的乡和附近的几个乡总共六万多人,一年或许能卖掉十万斤瓜子,扣除原料和加工费,每年能净赚两万多元。

经过仔细地分析、判断,他买了一个大炒锅,又买来一些生葵花籽来试炒,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炒出了脆而不焦、味道可口的瓜子。他抓住春节这一瓜子消费旺季,雇人和自己一起日夜不停地炒。春节过后,他发现他的瓜子竟然销售了20吨,赚了一大笔钱。

杨惠民炒的“龙桥瓜子”因此而名声大振。他乘此机会,又增加了品种,在葵花籽之外,他又炒了番瓜子、西瓜子、白瓜子。

杨惠民在扩大产品销售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他先让自己的产品广泛地占领了农村的贸易站、个体商店、国营商店的柜台,然后向城市进军。他先后打进了江苏、浙江一带,接着又让“龙桥瓜子”这块招牌在上海站住了脚。

在扩大经营品种和范围的同时,杨惠民十分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和产品种类的开发,使“龙桥炒货”由单一的炒瓜子发展到包括核桃、松子在内的三十多种炒货,年产量由最初的350吨增长到三千多吨。

炒货是季节性产品,在夏天是淡季。龙桥炒货厂是乡镇企业,工人流动性大,在淡季时很多人离开企业,另谋出路,而且大多数不再回来。这样,当炒货旺季到来之时,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去重新培养熟练工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杨惠民决定投资生产冷饮,充分利用炒货淡季,留住熟练工人。对冷饮项目经过考查之后,他自筹4000万元,迅速上马了三套生产冷饮的流水线。两个月之后,杨惠民首创的果仁冰淇淋问世了。这种冰淇淋以葵花籽、松仁、花生仁等为配料,并以当时电视上正在上映的《小龙人》中的“小龙人”为品牌名称,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受到了小朋友的欢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龙桥炒货厂成为上海市为数不多的没有淡季的食品厂。

3.长达两年的市场调查——宝洁公司大军入侵的前凑

宝洁对每个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的深入理解,是宝洁产品能在全球迅速推广的根本之一。在进军中国市场之初,宝洁公司在中国全境做了长达两年的市场调查,对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建立了比较充分、清晰、客观的概念。

宝洁公司历来崇尚“消费者至上”的原则。早在1924年,公司就在美国成立了消费者研究机构,成为在美国工业界最先运用科学分析方法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公司之一。起初,公司是雇佣“现场调查员”进行逐门逐户的访问,向家庭主妇了解她们如何使用宝洁产品,征询家庭主妇对产品性能的喜好和意见。到了20世纪70年代,宝洁公司又成为最早使用免费电话与消费者沟通的公司之一。迄今为止,宝洁首创的许多市场调研技术,仍被广为应用在不同的行业。例如:入户访问和观察,举办消费者座谈会,问卷调查,访问商店,跟踪调查系统,接收消费者信件,接听消费者电话等。到目前,在全球每年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沟通途径与宝洁进行交流的消费者已超过700万人。

在中国,宝洁的这一原则也不例外。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开展消费者追踪并尝试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目前,国人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保守和简单,有些改变也还停留在较单纯的“名牌崇尚”阶段。宝洁在观察、认识、理解消费者之后,很注意与中国消费者在各个层面上的沟通,相互增进了解以起到对消费市场的良好导向。宝洁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研究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及时捕捉消费者的意见。这些意见被及时分析处理后,反馈给市场、研发、生产等部门,以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消费者至上”这句话是许多企业和经营者常常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不过很少有人能将它彻底地贯彻始终。而宝洁却是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将其付诸于每一个环节之中。

宝洁对消费者的重视和肯定除了体现在良好的售后服务和大量密集地与消费者的接触外,还用自己的产品给予消费者消费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更能说明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精神。“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您的生活”是宝洁公司对世人的承诺。

广告在营销战场上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一柄利器。美国一位著名的广告人曾经这样形容:没有精良广告的产品,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一个男人努力地向人们抛媚眼。

宝洁公司在中国投放的产品广告,广告的主角多是年轻的华人形象。他们青春健康,活力充沛,个性鲜明,充满自信,这一切正好符合他们个性之中求新、求变、崇尚无拘无束和拥有一切美好事物的心理。

这一高明之处是经过了多次失败后才从中悟出的。宝洁公司最糟糕的一次产品宣传发生在日本。当时,宝洁公司想把其尿布品牌“帮宝适”推入日本市场,在美国的“帮宝适”广告展示的就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鹳鸟给遍布美国的家庭分发“帮宝适”纸尿布。它将这则在美国受到肯定的广告,复制到日本播放,后来的市场反应却令人非常失望。最后,在消费者调查中他们才发现,日本消费者对这种“这支鸟在分发一次性纸尿布”感到迷惑。在日本的民俗中,鹳是不接生婴儿的,婴儿出生在漂于河上的大桃园里,漂到父母身边的。宝洁的这则广告没考虑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没有获取准确的文化信息,所以广告不被人理解,也就缺乏市场说服力了。

在今天,宝洁公司在广告创意和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和尊重目标市场的本土文化,以其本土文化为依托和背景,再配以精练、独特的创意,使每一则广告都具有捕捉观者注意力的亮点。

宝洁公司在抢滩中国市场的初期,广告中的主人公多是人们熟悉的新闻人物,例如青春偶像、体育明星;待市场成型后,产品已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熟悉之时,广告形象则用符合宝洁产品个性、气质定位的“平民化”广告新人,其中最家喻户晓的活动就是每年一次的“飘柔之星”新人选秀。这在给广大消费者平和、亲近的感受之外,还能起到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无疑为产品的销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宝洁强大的广告攻势,在有的放矢地瞄准了倡导消费运动的、不仅仅只满足于传统生活态度的、敢于树立超前生活目标标准的、堂而皇之宣言个性自由的“新生代”的同时,更关注于新“亚洲价值观”回溯的今天,人们对家的返依和回归。在宝洁的清洁用品广告中,和谐美满的三口之家,健康的家庭成员成了一种当今新传统家庭的样板。

东西方对“美”有着不同的定义,西方人谓之“美”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同为东方人,不同的文化渊源构成的文化差异,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也不尽相同。尊重和把握这种差异,使品牌在更大范围内适合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以适应作为品牌国际化的准备,更亲近、更加理解消费者就成为企业的专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