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山西
18381700000034

第34章 山西窑洞 黄土高原上的穴居之所

在中华民居史上,有着诸多古老的建筑形式,而其中窑洞被誉为“东方一绝”。居住在山西大地的人们就着黄土高原的地理优势,建造了各种风格的窑洞。山西窑洞形式多样,融于自然,以独特的姿态引来世人的瞩目。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一种古老居住形式,几千年前就已形成。它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场所。

在山西的窑洞之中,“靠崖窑”是当地人最常见的一种居住建筑。“靠崖窑”窑洞在山西忻州地区最常见,多是以自然条件形成的沟坎断崖或是将悬崖垂直削齐而形成人造窑面,依托厚厚的黄土层,从横断面挖成洞状,在洞里面抹上黄泥,再安上门窗就可以住人了。有些条件较好的人家,会在整个窑洞外面砌上一层砖,当地人称为“夹壳”。

独立式窑洞就是在没有悬崖依靠的情况下,在平地上用土坯、砖头或石块砌成的窑洞,砖石砌成的窑洞在造价上要远远高于依黄土而建的窑洞。因为没有依靠天然黄土做窑撑,独立式窑洞四面都得人工砌造,因此也被称作“四明头窑”。独立式窑洞在晋西一带比较常见,就建筑的意义而言,独立式窑洞是靠崖窑的升级,以砖砌窑是为了摆脱土窑的潮湿性,还能抵挡地陷的危险。独立式窑洞的窑顶是用砖砌平,因此在硕果累累的秋收季节,窖顶摇身一变成了晒粮的天然露台。

山西窑洞中还有一种下沉式窑洞,顾名思义,就是在建在地下的窑洞。下沉式窑洞一般分布在没有山坡、沟壑的地方,按照八卦的模式布局,在平地上挖出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其四壁凿洞,组成四合院的形式。在数种窑洞建筑中,下沉式窑洞最具特色。

在山西,有一首民谣的词里这样写道:“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民谣里描述的正是下沉式窑洞的特色。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组成的村落在百米的距离以外很难被发现。即使站在平地之上,也只能看见院子中的树梢却看不到房屋,只有走到院子的边缘,才能一窥全貌。村民们在坡前和院子中栽种树木,地窨院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听得见鸡鸣犬叫的声音,却见不到其身影。作为完全融于当地自然环境的建筑,地窨院以别具风格的技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窑洞因为发源较早,因地制宜,构筑合理,体现了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地域特性。关于窑洞的优点在《随州志》有这样的记载:“民皆穿土为窑,工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平地亦多垒砖为窑,山木难购,且窑中夏凉冬暖也。”因为取材巧妙,窑洞的建造简便,造价低廉,建成的窑洞又不破坏黄土高原的地貌,也不占用耕地,很好地维护了生态平衡。

但凡是窑洞,总有土炕。土炕的炕道由土坯或砖砌成,三面靠墙,炕道循环相通,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连接了灶火的炕道将炉火的热量循环于全炕,大大提高了室内的温度。“家暖盘一炕”,一家人坐在温暖的炕头上有说有笑,这种温馨而幸福的农家之乐是无以言喻的。因着良好的生态优势,因为黄土本身具有保湿、储能、隔热等特点,融于黄土的窑洞通常具备防火、防风的功能,冬暖夏凉。在这些长期居住在窑洞里的居民中,很少出现生病的现象。

其实,窑洞的独特魅力不仅于此。在山西,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并存,地形复杂多样,又属于地震多发地带。在民居建筑中,只有木结构和拱券结构的建筑最具抗震效果,山西窑洞挖凿原生黄土为自身支撑,这正是窑洞历经千年而留存至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