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良师益友
18362600000026

第26章 致《袁宝华传》

李者坪

编写组王守家

守家同志:

昨日寄去一份宝华同志活动纪要材料,估计你们不久就能收到。

在整理这份纪要的过程中,我回忆起一些具体事例,特写出供参考。

第一,宝华同志非常重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以1958年9月—12月为例,他前后三去东北地区,加上前往津、唐一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在冶金部机关。当时不论钢铁工业还是有色金属工业,东北地区都承担着很重的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当多,宝华同志对该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当然不限于这一地区),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第二,在钢铁工业的供销全局中,宝华同志常对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紧抓不放。以炼焦专业为例,随着当时钢铁生产水平的快速增长,焦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建设现代化焦炉投资大、周期长,远水难解近渴,于是从1959年元月份开始,他对简易焦炉的基建与生产,从布点方案的调研和确定,到焦炭的供应,再到落实见效,一直呕心沥血,紧抓不放。记得2月16日他离京去沈阳参加东北协作区会议时,临行前还告我,有关炼焦生产的报告和情况反映简报,一定要妥为保管,待从东北回部后他还要看,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从昨日寄去的纪要可以看出,直到当年6月份,他还在继续过问这项工作。为此,冶金报社的负责同志,还曾专门请他撰写一篇社论。

第三,宝华同志事业心很强,还反映在工作时总是兢兢业业,早来晚走,分秒必争。报送给他的文件电报,他阅批得很及时,尤其是对基层单位和部内司局的请示报告,几乎件件都有批示。他对干部提出的合理建议也很支持。记得供销局有位同志,从运输工作的角度,对原材料分配方案提了一些建议(中心意思是尽量减少相向运输),他看后,当天即批给有关局长,要求酌情采纳。还有一件事例,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1959年7月17日下午4时左右,他告诉我当晚要赶到天津,我说让我先去北京站买票,他说不必了,我们现在就走,赶上哪趟车就坐哪趟车,结果,据当时记载,我们是下午五时半乘11次车离京赶去天津的。到津当晚,他亲自参加了部机修会议各小组的管机会,很晚才结束,并在翌日(18日)上午在大会上作了报告,19日听取交流经验会后及河北冶金局领导汇报后,20日即赶回机关。我还记得,1959年夏季,他曾患重感冒,虽经服药治疗,但高烧未退,可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休息。身教重于言教,他的实际行动,使身边工作人员深受教育。

第四,宝华同志的生活也很俭朴,与人相处平易近人,有时还在百忙中参加义务劳动,当时机关干部反映很好。

1997年2月22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