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18362200000014

第14章 素质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基本组织形式和辅助组织形式。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班级上课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

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为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与功能如下:

班级上课有严格的制度,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学年、学期和学周制度;招生、考试、升留级和毕业制度;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与常规等,使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班级上课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每节课45分钟左右,完成一定数量的知识技能教学;上完一节课,略作休息又进行下一节课,有劳有逸。这样,教学工作便能连续地、有节奏地进行下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保证学生能精力旺盛地开展学习。特别是课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只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就能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班级上课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班级上课制能以周课表方式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使之有条不紊地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班级上课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仍是班级上课这种教学形式。实际上,它就是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教学而形成起来,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的。班级上课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通过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和学生的独立作业以弥补其自身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

在班级上课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课的类型、安排课的结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有时一节课则需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当一节课主要是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用方法命名课的类型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某一方法的作用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常用的几种课的结构是:①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②技能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做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③复习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但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情况有所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简单化。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除了班级上课(即课堂教学)外,还要采用多种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的知识,弥补上课在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方面的不足。这些教学辅助组织形式与上课不同,有它们的特点:它们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每次活动不严格限定为45分钟,时间可长可短;对学生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一定要面向全班,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形式进行。这些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课外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一)作业

作业,包括课外作业,它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是对课堂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运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在当前,由于强调减轻学生负担,有些学校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完全取消了“课外作业”,也不是正确的做法。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否则,教学成效甚微。而且不通过作业也无法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既不能给学生以及时的指导,也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其次,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因为在课外作业中,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正误、自我评价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特别是碰上较复杂的问题,更需要发挥创造性来攻克难关。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学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

(二)参观

参观,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参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形式。首先,参观能使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给学生以大量的实际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课堂所学的书本知识;其次,它能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其三,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现实和访问英雄模范人物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参观按其与课堂教学的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

准备性参观。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感性认识的准备。

并行性参观。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进行,把课的某部分内容,拿到参观的现场中结合实际来讲,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也称为现场教学。

总结性参观。在讲完新课后进行,以深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参观与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到校外一个特定的地方去学习,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复杂的组织与指导工作。依据参观的过程,组织参观要做好下述工作。

第一,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即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参观的目的与内容,选定参观地点,了解参观现场的情况。做好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协作工作,最后制订出简要的参观计划。参观计划应包括:目的要求、地点、参观的对象、参观的过程与指导,参观的组织领导以及注意事项等。出发前,教师向学生宣布参观计划,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参观的目的、做法与要求。

第二,注意参观中的指导。指导工作可由教师担任,也可以请被参观单位的有关人员担任,或双方协作配合进行。在参观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概况,然后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主要的东西,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结合已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要认真解答学生在参观中提出的疑难,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收集好资料。

第三,及时做好参观总结。参观结束后,教师应把学生在参观中的收获进行概括、条理化,以便巩固和提高,并布置学生整理好搜集的材料,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也可以进行分组座谈,交流参观收获以深化认识,或由个人写出参观的心得体会,并举办墙报等以巩固收获。

(三)讲座

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课程有关,但不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而是对学科内容的扩充,具有一种科普性质。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①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②宜于因材施教,可以满足那些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特殊人才;③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使学生关心文化科学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组织讲座要注意下述几点要求:①要做好计划与组织准备工作。学校的各科讲座一般由各学科教研组承担,在开学初应制订好进行学科讲座的计划,安排一学期在全校或分年级举行几次讲座,并落实到人,报告人可请学科教师担任,也可以请校外的专家担任;②要注意讲座内容与学科知识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和加深,扩大他们的现代科学知识,发展他们对学科和有关科学的兴趣、爱好;③要符合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使讲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通俗性,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④要注意培养参与讲座的积极分子,即学科和科学的爱好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改进讲座,并有目的地从学生中培养和发现人才。

(四)辅导

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独立作业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辅导的内容一般包括: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要求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诱导、示范;解答学生的疑难,使知识深化、系统化;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帮助他们纠正。辅导可分为: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

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①辅导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使学习能顺利进行和完成;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进行辅导要注意下述要求:①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深化、系统化问题,不可在辅导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重讲一遍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完成独立作业;②辅导要配合教学和学生独立作业及其批改进行,注意及时补救教学中的缺陷,扫除学生作业中的障碍,结合作业批改来评讲学生作业中的问题;③不仅要发现学生知识、技能中的问题给予帮助,而且要注意发现他们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的问题给予指正,使他们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