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古村落的建筑主要有宗祠、牌楼、古桥,这些不但是俞源古村落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其所承载的功能更是俞氏宗族的组织形式。俞源村现存楼堂、大厅、小厅、阁、馆、院、台、祠、庙等屋395栋(其中:元朝9栋,明朝49栋,清朝337栋),构成52幢结构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占地约三万四千平方米。上宅、六峰堂、前宅三个古建筑群分布清楚,布局合理。
第一节 古村落的民居建筑
住宅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基本和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它与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结合得最为紧密,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特点也最为突出。为利于通风和遮蔽强烈的阳光辐射,南方住宅多采用硬山顶,屋檐深挑,天井较小,室内空间高敞,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故不一定正南朝向。(1)加之俞源村采取街巷布局,住宅大多数面街巷而建,朝向更加各异。单体的民宅为封闭状的四水归堂式,其平面布局大体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式,只是以较小的天井取代北方较大的庭院。其主要入口,明代和清代前期者多为侧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常为前厅和正房,厅多敞口,与天井连为一体;二进以后多设楼层,楼上宛转相通。典型清式民宅正厅在上堂,后天井要更小一些。
建筑开间为奇数,穿斗式构架,正堂的明间亦有作穿斗、抬梁结合式的。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两侧面常做成各式各样的峰火山墙。屋顶不用苫背,仅铺小瓦,故屋面较薄且轻。厅堂内部依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用桶扇、屏风等装修自由分隔,通常的手法,是作木质装修的“宝壁”。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有变化。梁架与装修仅加少数精致的雕刻,少量施彩绘,整个建筑色调素雅、明净。
现将较有特色的民居分别简介如下:
俞源古村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俞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俞源古村落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古韵氛围必将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独具魅力的新市场。本书从神奇的太极星象村入手挖掘其古村落特有的魅力。
一、前宅群
在俞源村,虽有一些建筑保持了明代始建时的平面布置和基础,但后代维修、重建时变动太大,不能完整反映明式建筑的结构和风格。调查中发现,未经后代作较大修改的明代住宅仅有六七处。由于历代战乱,明代建筑完整保存不多。现大部分分布在前宅。
俞源的古建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总体上来分析,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演变的。明初建筑较为简朴,甚至没有走廊,雕饰也很简单,柱础也为宋式柱础。如前宅的李家厅、俞家的俞涞故居等。明代中后期,建筑就有较大的改进,雕饰出现,而且具有很高的造型能力,但与清朝建筑相比,就显得粗犷而简朴。至清朝中后期的建筑则构造上有大改进,出现了上、下万春堂、精深楼、六峰堂、裕后堂等大中型住宅,在平面上一进演化为二进、三进,而且天井宽阔,厅堂宏大,防火防水设施也极为讲究,艺术上绘画、雕刻都非常精美。这些建筑大致分布在上宅与下宅,形成了上宅与六峰堂两个建筑群落。
与明代风格一脉相承,俞源村的清代民宅结构也为穿斗式木构架。即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子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枋贯通各柱,组成一缝梁架,这些穿枋用数根直径较小的杉木拼合而成,所要求的立柱也无需粗壮硕大,用料经济,施工简易。这种结构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且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故广泛地被采用。但为了使明间堂面开阔、轩昂,较大邸宅的明间构架常采取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作法,即省去中柱,纵向柁梁联结前后金柱,承托上方的穿斗式构架,这种做法在别处清代民宅建筑中并不多见。建筑平面仍为长方,主体建筑前大多带有进深不大的庭院,院门常偏于一侧。加之室内有天井,上堂置宝壁,后门偏离中轴线,虽大门辟于中央,入门后的整个运动路线仍保持了明代住宅建筑的那种曲折式。无论单进或二、三进者,均以明间作厅堂,两侧的次(稍)间作正房、厢房,上下堂次、稍间往往又连通楼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下,这种布局方式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之间有明显区别。加之四面高墙,使一幢住宅封闭性较强。前宅群的建筑密度较大,保存质量相对较差,这些建筑大多为俞涞以及俞涞之子俞善卫的女婿李彦兴的后代所建造。其中有些年代较久远,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始燕堂”又称李家厅,前梁有雕花,气魄不凡,厅后天井较窄,天井再后一排五间楼,为明朝建筑。厅周边附有家训阁(又名培英书屋),有屋七间,读书房窗木拼花中四角雕有“读圣贤书”正楷字。
养老轩,二间简易平屋,中门梁上刻着“养老轩”三字,梁上面的横楣左右二小园内雕有“知”、“止”字。厅边还有三座住宅连成一片,均为李嵩萃在清乾隆年间兴建或修建。
厅下楼,为清乾隆十年间李嵩萃所建。有正屋五间,厢房各两间。正屋第一层保存有造型古朴之花窗,有绵梁,有呈方。厢房也有花窗,第二层没有叠斗。李嵩萃建的最后一幢屋叫朝北屋。有正屋七间,厢房一间半,鹅卵石铺地,山墙为弓形。该建筑花窗内容丰富,有琴棋书画,有寿字、福字。该屋上层则没有任何雕饰,用竹编抹泥墙,这种形式显得非常别致。
急公好义宅,明成化年间(约1475年左右),为李嵩萃祖上建造。住宅第一进正屋五间,厢房各两间。正屋第一层有花窗,第二层有壶嘴式牛腿,柱础为宋式。此宅门墙为牌坊式,第二进正屋三间,两侧各有一楼梯间、厢房两间。
大屋里,相传为敬三公俞汪建造,后被陶德义矿工起义者(景泰年间)烧毁。汪公后代在原址的中间立一香火,左、右、前的地基被分割造房。原址前现有的三间二厢是明代建筑。正屋前檐有绵梁、呈方,柱础为宋式质式柱础。
俞涞古宅,为明初敬一公俞涞所建。此宅有正屋五间,有廊;左右各一间厢房,也有走廊,双层檐。二楼为抬梁式,绵梁极细,装饰非常简单。柱为质式柱础。相传为敬一公建造的还有下士街香火厅,有正屋三间,基本没有装饰,中间有六扇格扇门,有壶嘴式牛腿。
李氏宗祠为清朝建筑。李氏宗祠为一四合院,门屋五间,当心间为戏台,后为寝庙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门厅有呈方,单层,现戏台已毁。寝庙的牛腿雕刻有狮子,非常精美。李祠毁于明弘治甲子年(1504),清乾隆时再建,同治甲戌(1874)遇火灾,光绪乙亥年(1875)后又多次修建。李祠无论从规模与构造上都无法与俞氏宗祠相媲美,其位置也不如俞氏宗祠。
据传,从前宅过利涉桥原有一处新宅,山脚有七星塘,从族谱记载的方位推断,十二间静学斋即建于此地。而今这里已成一片粮田,经实地考察,田埂上仍留有明朝的断砖残瓦。据此推论,这里与前宅连为一体,曾是俞氏祖先的最早居住地。
皆山楼沿西山山势而建,规模宏伟壮观,曾为俞源八景中的“西山暮雨”景。如今则早已灰飞烟灭而无处寻此遗迹旧踪。
二、上宅群
上宅群保存了裕后堂、上万春堂、下万春堂等大型住宅,它们和其他几幢中小型住宅如高坐楼、精深楼、七星楼等连成一片,均为乾隆和道光年间的建筑,个体现状较好,类型多,质量好,雕饰水平也较高。
洞主庙,后面将作详细介绍。
上“万春堂”,为清乾隆初俞从岐所建。入口门厅三开间,左右各两间厢房,前后院间有一道墙门,后进院正房七间,厢房左右各两间。前后天井均由卵石铺就。大厅内墙有俊秀之书法两篇,是书法名人俞锦云手笔。俞锦云号丽霞,清光绪拔贡,民国十五年(1926)纂修《宣平县志》,任四协修之一。其书法远近闻名,当时大财主、寺庙索要字画,均花重金抬着轿子前来相邀。
裕后堂屋后“高坐楼”,为清乾隆末年俞立酬所建。是一个小四合院,七间正屋,入口门厅为三开间,第二层无斗拱。屋前石子铺地,构成美丽图案,其中有太极图两个。据传石子是到溪滩精心挑选,每粒都经毛竹筒套过,所以,大小十分均称,有“五斤石子十五里溪”之说。此屋大门外照墙上的水墨画,其人物山水均有较高艺术水平。
精深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俞新芝所建,此屋有九重门,层层设门是为了防盗,屋前配有花园、藏花厅。天井用二层石板铺就,石板从东南西北任何方向向中间数均为九层,这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是个神奇的圣数,意为“九九归一”。地袱也全用精致石板构成,就连安放在天井两边的花台亦用条石制成。此屋的石雕、砖雕、木雕的做工都相当精细,木雕尤为突出,雕工细腻,技法圆熟,而且内容独特,有白菜、扁豆、丝瓜等蔬菜瓜果,也有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动物昆虫,显示出主人效法自然、热爱田园山水的人文精神。
下“万春堂”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俞从岐次子俞林檀所建。平面形式与上万春堂相同,后进院加挡雨板,入口门前有一对旗石。民国三十年,俞林檀第六代孙俞经受善画兰花远近闻名,故称此厅为画家厅。
三、六峰堂群
以六峰堂为典型代表之外,还有桂花厅等一批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住宅,村口的俞氏宗祠为明清之建筑,将在后面作介绍。
六峰堂,也称“声远堂”,是座大花厅,共二进院子,分前厅与后厅两部分,前厅为清康熙二年(1663)间俞继昌所建。门墙建筑美观,砖雕搭配有序,砖面大而平整,大门墙头有“丕振家声”的砖雕。厅内桁条有十分精美的镂空花雕。特别是右间檐口内第二根桁条上雕有八尾活灵活现的鲤鱼,鲤鱼的颜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色。整个大厅宽敞高大,梁饰相当精美,且有小太极图雕饰。后厅为明末继昌之父俞天惠所建。楼上设厅,柱础也为明代典型的覆盆式,雀替雕花较前厅粗犷朴野。第二层无叠斗,用挡雨板。整座大厅正对六峰山,故在大门外设一照墙。这一家前后出过三位拔贡生,所以大门内外各有一对旗杆石。大门外的一对旗杆石为俞继昌考取拔贡的标志。大门内两侧的一对旗杆石,样式与外面相同,只是形体略小。这是俞继昌曾孙俞国器考取贡元所立,因为长辈立在前,所以曾孙的旗杆石只能放在大门之内,而且形制略小,以体现长幼尊卑的封建儒学思想。
佑启堂原名桂花厅,为明朝嘉靖后期俞涞第七代孙俞昱建所建。后进有正屋五间,左右各有一个楼梯弄,楼上设香火堂。此房派清雍正前后出了个拔贡俞文焕,康熙末年被宣平知事于树范聘为塾师,于树范之子于敏中于乾隆二年(1737)得中状元后亲笔手书“佑启堂”匾额,以赠恩师俞文焕。现存雍正年间宣平知事胡必奇撰文、处州教授周雯书写字画一帧。
三个古建筑群落各有特点,上宅的建筑大都随山势其中以精深楼为典型代表,大多个体建筑现状良好,住宅的类型多、贡量好、雕饰水平高。而六峰堂群除了六峰堂(声远堂)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民宅,村口还有俞氏宗祠。前宅群遗存的明代建筑较多,房屋较为紧凑逼窄,街巷狭窄,空地少,做工也没有其他两个群落考究,大多古朴简洁,且年代久远。保存状况不如上宅群和下宅群(六峰堂群)。俞源村的房屋就单体建筑而言,并非是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高的,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古村落完整形态的保存。
第二节 古村落的祠庙建筑
一、俞氏宗祠
俞源俞氏宗祠位于村口宽阔地带,亦今谓之北斗七星的斗内。俞氏宗祠享有“括婺第一祠”之美称。历史上的俞氏宗祠确实是座望族大家的大宗祠。虽没有雕梁画栋之雅,却有宽阔朴素之雄。写俞氏宗祠,得先介绍一下“孝思庵”。现有规模宗祠的原址,早先曾造有一座二进十六间的俞涞祠,名叫“孝思庵”,明洪武七年(1374)俞涞之子善卫、善麟、善诜、善护四兄弟所建,是岁时祭祀之处所。当时建庵,因俞涞的声誉,得到各界的支持。善卫的长子道坚曾去金华苏孟村,请乡贡苏伯衡作记。苏伯衡与道坚是布衣之交,也是俞源的常客,所以热诚支持,“孝思庵”的取名,可能也是苏公的主意。苏公是四川眉山籍人氏,据说是苏东坡的后裔。苏公为俞涞祠作《孝思庵志》,留下了俞源的千古文章。《孝思庵志》记载:“子之于亲也,方其生存,终日不见且犹不能不思,况于死且亡乎?”因祠是广孝思之义,所以名曰“孝思庵”。据记文所述,当时对祠的选址非常慎重,以“八卦”中的震、兑、坎、离方位的地理来确定。关于选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俞氏之后人尚有考于斯祠,去墓以南一里许,水绕于震,山负于兑,墓与坎离相望,若天造而地设。”这说明地理环境对选址的重要。俞涞祠的祠址处在恩泽之地,前绕绿水,面对青山,地域长发其祥。建庵以后,俞氏很重祭祀,又置田百亩于祠内。现存的宗祠就是在“孝思庵”原址的基础上重建的。
现有三进五十一间的建筑是嘉靖四十四年(1564)动工,隆庆元年(1567)建成,前后历时三年。建祠有段历史背景,明嘉靖年间是俞源文化发展的高峰,人文荟萃的盛期。出了进士礼部观政俞大有,间贡山西代府审理俞昭,岁贡江西宜黄县令俞世美,贡生山东青州左卫经历俞款,间贡四川富顺县主簿俞瓒,武举人温州黄华关把总俞彬等六位官员。他们的官位虽然不大,可当时对地处偏僻的俞源,却是一件大喜事,也是俞源祖德的荣耀。于是,大家合计,重新建祠以感祖上恩德。
俞氏祠堂为三进二院,第一进大门正屋五开间,当厅心间前进建有一个方形戏台。左右各三间庑厢;第二进为中厅,共五间;第三进为寝堂,五间,左右各三间称两庑,共五十一间,占地约3100平方米。原来祠前有一片树林,是祖先的墓群。俞祠与墓群朝向扒台山(又称小祠堂山),小祠堂山为案山。祠堂门外两旁有五对高大旗杆,门内有一对抱鼓石,院内古戏台为清朝建筑,戏台顶部有八卦形藻井,悬挂“碧云天”匾额。
俞祠建筑的技艺富有特色。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心领神会,如梁不用楔(柱楔),墙不用牵(墙牵),这是木匠、泥匠互考本领,各献技能。如果不是技艺上有深造,几百年来哪能稳固至今。再看寝庙,多置了一层歇山顶,看不仔细,就分辨不出哪是大步,哪是栋柱。这个设置目的是为突出神龛的位置。檐口的滴水,不直接滴在沟里,而是滴在双级的阶石上。如中堂是双椽出檐,为什么?有说是圣上所封,可又无文字记载。还有一个特色,蜘蛛不结网,几百年来就是一个谜。有人说是屋的宽阔原因,无蜘蛛立足结网之缘,这个解释依旧是一个谜。
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宗祠是一族所望。我国历来较重祖先,故一般都把祠堂选在一村之中的最佳地段。俞氏宗祠从总体布局看,位于下水口,来自青风岭的溪流和经过村中的溪流汇合于祠堂前,而且一水清澈、一水稍浑。民谚所说的“黄龙杂青龙,代代出财神”,寓示着对俞氏后代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的祈求。这也符合《水龙经》中“乙字水”水流吉形,所谓“乙字水影身,家出大朝臣”之格。俞氏宗祠又恰好位于天柩、天璇、天玑、天权四星所组成的七星“斗魁”之内,“魁”或“魁星”为“文昌宫”。
若此,宗祠之址则明显地把文运昌盛、振兴俞氏理想与“天、地、人”三才的图位的微妙关系(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具体而形象地维系一体了。
宗祠竣工后,接着便进行宗谱的葺修。为了作篇谱序,俞款不辞奔忙,去请他的老师兰溪人陆风仪撰文。陆风仪时任礼部执事中,因与俞款是师生关系,欣然应允。俞世美又因得当朝宰相严讷器重。隆庆六年(1567),俞世美晋京,在公暇间隙拜会了严讷,谈起家乡建造宗祠之事,恳请赐一堂名。严讷热情不辞,题赠了匾额“壬林堂”三字,以庆贺俞族的繁荣昌盛。世事多变,俞祠历史上曾遭遇两次不幸,受到兵燹的毁坏。第一次是明景泰三年(1452),寝庙东西二厅尽毁。第二次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门庭、二庑遭到破坏,至嘉庆十六年(1811)才修建恢复。寝庙东西二厅,至道光二十一年才得以重建。资金大部都是捐助筹集,有四十八户裔孙共捐助银洋1200余元,有二户裔孙捐助了七根大槠树。捐助银洋最多的俞君选220元,俞君泰140元,俞林檀250元。(2)俞祠正因有孝子贤孙的重视、创建、整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民国八年俞祠曾是集贤区小学,以后一直是俞源小学的学舍,1939年迁入省立金华七中。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多个机关单位所用,1941年迁入战时野战医院,1942年浙江省政府预选迁入,曾对村作过初步规划设计,但时间不长,永康方岩被日军占领后,省府未及办公即又南迁。1943年春又迁入绍兴稽山中学武义分部。解放后征收为国家粮库。至2000年粮库迁走,才又进行一次大整修,基本恢复原貌。但匾额柱联损失严重,匾额原有31块,现存的仅8块,柱联原有24幅,现存完好的仅3幅,其余的都已破损或难以辨认。
二、俞源洞主庙
俞源洞主庙位于村头九龙山下,二坑流汇合处,始建于南宋(石碑为证)。传说原庙址早先是一座小庙,没有塑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1992年被列入省级风景区。洞主庙是俞川十景之一,谓之“琳宫晚钟”。
现在的庙宇规模是以后数代人扩展而成,洞主庙文物古建精美,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现存19栋36间,有大小厅五处,七间落地三层圆梦楼一座,及厨房三间,十间佛厅布局森严,厅二面(边)厢房设拼花阁楼,阁楼下走廊呈方(角梁)木雕,小八仙各显神彩,与正厅檐口垒斗(牛腿)木雕刘海吊蟾等浑为一体,下厅干墙壁画有八仙图,正厅宽阔。正殿建于何时,已无年代可考。南附屋大概建于清道光年间,北清幽阁则是光绪年间所建,两者都是祈梦香客住宿的配套建筑。明朝弘治三年(1490),才子俞聪作诗曰:“楼阁玲珑势插天,洞门竟日锁日烟,半竿斜照依檐影,几杵疏钟入耳传”,说明那时洞主庙已经有阁楼,如今阁楼是否原物,未及考证。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庙宇遭到破坏,塑像全毁,并改为国家战备储盐仓库。至1985年才由村民集资葺修恢复。
庙宇案奉的是秦朝蜀郡守李冰,但现在的塑像是小孩模样,也说是沉香子。为什么案奉李冰又是沉香子呢?李冰是秦时治理都江水患的功臣,他排行第二,故称二郎,死后敕封为二郎神。俞源立李冰为洞主,是为了借李冰治水神威,以镇山洪保平安。以后又立了沉香子,这大概是从小说《封神演义》和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二郎神演变而来。二郎神姓杨名戬,疑是李冰次子,奉父命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杨戬是华山神仙三圣母之兄,三圣母因羡慕凡间,与凡人结合生下沉香,后由父亲带在凡间抚养,十三岁成神。沉香因母亲被压在华山下,而力战舅父二郎神,用神斧劈华山救母,当然这是神话故事。既是李冰又是沉香子,这大概是主事者对二郎神混淆之故。因李冰敕封二郎神,子二郎祀二郎神,杨戬又谓二郎神,而沉香与杨戬是娘舅关系。以后庙宇扩展,民间只是熟悉文学故事,故而改塑了沉香子。但案奉李冰有文字记载,现在尚有一块幸存的石碑,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义拔贡项秉谦所撰,“案奉是灌令李冰”。据说还有一碑是光绪年间武义拔贡何德润所撰,也是如此说。可惜此碑已毁。1997年武义籍青岛化工学院教授俞旭查阅了十部历史文献,对郡守李冰进行考证,历代帝王都对李冰封爵、封王、封神。《朱子语录》中则称敕封李冰为“慎君”,死后称“清源妙道真君”,其源起灌口治水,意谓封神成仙。所以,洞主庙案奉有二说,一虚一实二者俱存。
洞主庙是古代俞源人祈神保平安的处所,每年有二次盛会。一次是农历正月十三,全村素封斋戒,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这一天配有台阁、龙灯活动,香客云集,观礼圆梦热闹非凡。又一次是农历六月二十六,说是洞主老爷生日,要演三日四夜社戏,全村都以牲醴参拜。这一日也是香客、商贩会市之日,非常热闹。
祈梦是洞主庙历史上的习俗,尤其是祈上春(正月立春前一日)梦,香客众多。祈梦大凡是求功名、求子媳、求婚姻、求财运、求消灾等方面。传说祈梦灵验则名闻遐迩。历史上祈梦人数最多的一年要算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的上春梦,有上千人次,庙里宿不下,住进宗祠。(3)对祈梦历史上不知多少人祈了五花八门、奇奇怪怪多少梦。祈梦习俗载入了《宣平县志》。
注释专栏3-1
这里介绍一下历史上三个祈梦解梦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武义拔贡项秉谦有一年斋宿祈求功名,梦胆瓶插萱花(即金针菜)六枝,觉而言之,其友顾倬标解梦说:“萱,宣也,瓶,平也,六年秩满,君可司铎宣邑乎。”果真六年后他擢为宣平教谕,意以先兆。
故事二:永康铁匠应天相有一年至求财运,梦背一口大铁锅,解梦人说:“锅,祸也,君有背痈之灾。”梦者忧之。事也有巧,回去当年果真生了一场背痈。他有感梦奇,次年又至,可是祈的仍是背锅旧梦,次早他忧忧不乐步出庙门,解梦人见他满面愁容,就问,他秘而不言,一再追问才道出源由。解梦人即解:“好梦,好梦,好锅出广东,可去广东发财。”此一解他虽半信半疑,但回去后真的去了广东。八年后,因开五金店发了财。回家便诚心特地去苏州定制了一只60斤的铜香炉,吹着唢呐前来致谢。
故事三:金华西向农民金中友至祈求子,梦背地袱,解梦人说:“袱,无也,黄胖背地袱(俗话)。”他回家果真当年生了黄疸病。有感梦奇的他,次年又至,谁知梦的仍是背地袱。为解其奥妙,这次他央求一位拔贡老爷帮他解梦,拔贡老爷听了他的叙述,解曰:“一袱倚二础(柱础),二子也。”三年后果然连生二子,于是他兴致满怀,送来“神灵显赫”匾额以答谢。
其实梦境虚幻,就是偶有验之,也不过是个巧合而已,不可信。但析梦者为了事业进取举棋不定,思想空虚时,默念向神求个谶语启示,未可也是常情。正因祈者有这种心理,才有历史上祈梦灵验之说。传闻有此一说,所以洞主庙祈梦习俗才长延不衰。
俞步升提供
第三节 古村落的建筑特色
武义县地处浙中,地理、气候、历史渊源等诸条件,使这里的古代民间建筑既与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具有共性,又富有自己的地方个性。尤其是俞源村的特殊发展历程,更使村中古建从平面布置、立面构造到装饰风格的许多方面,异于他处、他村。另一方面,该村八百年聚族而居,所遗建筑时代跨度较大,不同时代的建筑免不了打上各自的时代烙印。下面以民居建筑为主要资料,就俞源村现存古建筑的基本风格、地方个性和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归纳。
一、建筑总体布置
在中国的广大乡村,村落的形成大都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发展,所以形状很不规则。就整个村盘而言,大多背山面水,向阳而建。村内的街巷,一般也是自由发展,住宅避风向阳,多朝东。大型宗祠和庙宇,多位于村镇边缘或中心地带,具有庇护和统率全族子孙的意义;较小的宗祠等公共建筑,多依房派支系,散置村内。
从总体布局看,俞源的民居主要围绕由东向西的一条溪流顺势而建,便于充分利用水源。多数建筑都朝向南部的六峰山,既满足了村民精神寄托又可充分利用阳光。建筑高大宽畅,天井开阔,使民居内受光充足,通风良好。建筑的选材也很精美,天井、道路的材料多用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图案优美,做工考究。贯穿东西的七星塘、七星井是极周到的防火设施,而且寄寓了消灾祈福的人文精神。如此等等,使村落的布局、建筑的结构既与环境相协调,又利于人类居住,这是“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应用的完美范例。
从大的方面来看,俞源村的总体布置,与江南村落布置的基本规律大致相类,但有两点明显不同。首先,村中建筑安排采取街巷式布局。由于统一规划,道路平坦,屋宇整齐,饮水井、下水道和洗濯用水塘池设置得当,保障了村中的安全、卫生条件和民众日常生活的便利,更由于各街巷居民系世代分房按族而居,加强了凝聚力和稳定性,故能经历数百年而基本布局无大的变化。
其次,中国的农村住户,由于子弟成家立业后多另立门户,又由于皇权对民间营建制度有相当严格的规定,故住宅多以一家一宅为单位。但在古代的俞源村,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所形成的建筑组群颇多。这当与该村的宗法制度严密、豪绅之家众多有关。村中一些著名的建筑群,如裕后堂、上万春堂、六峰堂等,昔日的主人莫不是缙绅巨富和他们的后人。所以,虽说全村千门万户,而他们自认为“聚只一家”。
二、单体建筑平面
单体的住宅建筑平面一般为纵向长方形,极少数作方形或不规则形。绝大多数建筑室内置横向长方形的天井。建筑面阔多作三开间,进深则多少不等,单进者三至五间,两、三进者多达九间以上。依据天井数量的多少、主要天井的位置前后,以及房子的面阔、进深,可将俞源村的住宅建筑依平面布局分为以下五类:日字形、回字形、“H”形、倒凹字形和口字形。
日字形平面最为常见,它是由上下堂组成的两进式建筑,在下堂前檐步和上、下堂结合处各置一天井。回字形平面者为典型的四水归堂式,亦由上、下堂组成,仅于两堂结合处设一座天井。“H”形平面者为前后堂的单进式建筑。由于进深尺寸较大,为使前后墙不至于太低矮和利于室内的通风、采光,就于前后檐步紧靠墙壁分别置一天井。这种类型的住宅不多。倒凹字形是单进建筑的典型平面,于前檐步紧靠前墙置天井。“始燕堂”就是这种类型的建筑实例。一般情况下,在前檐步置天井者均是侧入式建筑,以免“入门见井”。日字形平面的“高坐楼”,也是正中辟门、前设天井的建筑,它为了避免“入门见井”,在大门和天井之间设有落地罩式的隔断,使室内路线曲折,并丰富了室内空间的纵向层次。口字形平面者为数很少,是一种不设天井的单进式建筑。具有这种平面的养老轩更为独特:近正方形的室内平面,以纵向木装修分成左窄右宽的两大部分,左为前后两间房间,右为后部置宝壁中甬的厅堂。结构简单、严谨,实用性强。
以上五种平面的布局,清早、中、晚期均有使用。明代住宅实例甚少。就室内厅、房、通道安排而言,无论哪种平面,均以上下堂(或前后堂)的明间为厅堂,次、稍间为正房,前天井两侧,除侧入式者入口一边为通道跨栏,余均为厢房。中天井两侧也均为厢房,后天井两侧多为通道。两山墙辟道门者,上堂前檐轩部作通道。少量住宅左、右、后三面有复壁。
宗祠和书院规模一般较大,常为两进或三进式建筑,由于正面辟门和正脊较一般住宅要高,前后檐步极少置天井,故平面多为日字形,三进者则为目字形。当然,也有平面与住宅建筑大同小异者。它们的最大特点在于主要入口辟于前墙正中,室内运动路线少有迂回曲折。
三、建筑外貌
无论是住宅还是其他类型的建筑,前后多为水平高墙,个别建筑也有前墙作阶级形者,立面显得挺拔高耸。两山面作法有四种:最为普遍通用的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而是循着屋顶的坡度成为人字形;其次是三花或五花烽火墙,即山墙高出屋面以上,作成三级或五级的阶级式,前后端皆起屏,这种山墙在防火、护檐均较其他形式者更有优势;再次为拱背式民宅镇火神物和观音兜式,山墙略高出屋顶,作成弓形,既可护檐防火,又富于变化,造型美观;最后为上覆歇山或悬山顶者,山墙低于屋面,也为水平高墙,多用于庙宇等建筑,民居与宗祠、书院。四周墙体均以青砖砌成,少有粉刷,仅檐下涂白。顶盖青灰瓦,色彩朴素大方。除敞口或带门廊者外,各式建筑的主要入口(大门)几乎都有门楼或门罩。广丁楼多用于宗祠和正中辟门的住宅建筑。一座门楼就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砖砌牌楼,以异形砖砌出四棵倚柱、花枋和定枋(部分亦有石枋者),上覆飞檐翘角的歇山式顶。枋部往往有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十分气派。门罩多用于侧入式住宅建筑,部分正入者也使用门罩,特别是正立面为马头墙(即阶级形)。除部分早期者以红石作垂柱、柱础外,其他部分均以砖砌构而成。下花枋一般作成横匾,匾文题字墨书或砖雕。至于凹入式门廊者,虽无门楼、门罩装饰,但由于廊部构架多有雕饰,上部轩式顶又往往绘以彩画,所以更是堂皇。至于十分简朴的一字门者,也常于门楣之上的墙体凹入一方作匾额,题上(或镌刻)匾文,或点出宅名,或意寓吉祥,颇富生活气息。
明清建筑的墙面很少开窗,这除了防盗之用以外,自然寓有留气聚财的传统内涵。不过,许多建筑还是在墙体高处辟几个高、宽仅30厘米—50厘米的小透窗,于通风、透光虽只有小补,但石雕的各式窗花嵌于平整的墙体之中,给建筑的外观增添了不少活泼的因子。加之檐下往往有风格自由的白底墨绘,使原本朴素的民宅,透出几分灵动的气息。
四、建筑结构特点
俞源村建筑的结构,与江南各地民间建筑大致相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点。墙体与地面:村中各种建筑的墙体均以青砖空斗砌成,砌法以一斗一眠的单丁斗子为主,亦有少量空斗到顶的大、小合欢式或两眠一斗的简化花滚式。有的建筑墙体较高,采用复合砌法:下用花滚式、上用单丁斗子,或下用单丁斗子、上用合欢式。青砖尺寸,明代和清代前期者较厚重,长度在30厘米以上。
早晚期的大型建筑的墙角下部常立角柱石。室内地面除极少数使用麻条石和卵石外,大多都在明间以青条砖横排错缝拼铺,个别建筑的厅堂中央铺砌菱形方砖。铺地青条砖尺寸一般与同一建筑墙体用砖相同,故一些后代大修的建筑,其地面用砖常比墙体上的厚重。正、厢房地面铺砖者不多,常以三合土夯平。
柱网、立柱和柱础:几乎所有建筑都是对称性的柱网。为使厅堂开阔和避开天井的雨水、潮气,明间前檐柱或金柱常向两侧移位,是该村四水归堂式建筑的通常作法。同样通行的是,省去山柱乃至前后檐柱,个别小型建筑完全以墙代柱。宗教性建筑的代柱墙上,还以彩色绘出柱、枋构架,十分别致。立柱,在民宅之中基本是木质圆柱,宗祠、书院之中石柱颇多,还有立柱之上续以木柱者。石柱多为八角形和抹角四边形。除大戏台中的四角亭外,未见立柱有收分和卷杀者。柱础均石质,多作鼓形、八角形、仰盆形、四方形和圆形。大型者常有雕刻纹饰,早期者疏朗、简单,晚期者略显繁缛;小础大多素面。带硕者不多,硕厚。
构架:俞源古建的木构架几乎全为穿斗式,虽有部分加以改造或与抬梁式相结合者,但始终未见有使用斗拱的大式建筑。大部分宗祠和一些较大的住宅,上、下堂明间梁架,往往省去中柱,以纵向柁梁联结前后金柱,双层者上立数棵蜀柱,柱头承楼栌;单层者上部续以穿斗式构架。部分明代和清代早期住宅,以月梁代替二穿枋。主要厅堂和前檐步,往往作成覆斗或卷棚轩式,绘有彩画。横向,以硕大粗壮的关口梁联结,代替常用的阑额。纵向,以月梁式的柁梁承托上部构架和出檐。住宅建筑的主要厅堂的后金柱间立两棵宝壁树,置装修、辟甬门。
屋面:一般坡度缓和,略有举折。椽下多无望板,更不见望砖。顶盖青灰瓦,瓦下无苫背。正脊迭瓦而成,两端无鸱吻,许多住宅建筑正脊中央立纱帽。
装修:室内装修一般是在柱与柱之间的空档内,用具有边框、内装木板的长型板壁所拼成,但早期者(尤其明宅)喜为编竹造,即在空档中编以竹片,敷泥涂白灰而成,就是晚期建筑,在一穿枋以上的空档中,亦多以此法填充。天井两侧的厢房,纵向往往以数扇桶扇装修,早期者多为四抹,以后为五抹,隔心和绦环板的木雕、木刻,早期较晚期者简朴。
俞源村的整体形态和各种类型的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民国等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状况。要进一步认识这一历史时期浙江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宗法制度下农业社会经济、文化特点,俞源村的完整形态以及众多的古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批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俞氏家族与李氏家族和谐相处,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奋斗挣扎,既不为名,也不为利,而苦苦奋斗的只为构筑一个安乐的家园。他们要躲避天灾,更要与兵匪、流寇作斗争。从俞源古建筑的发展演变中,我们不难发现,战乱才是毁灭人类文明的天敌。
聚居制度是决定古村落建筑形态的基本因素。就整个宗族来讲,生活秩序和居住形态是由宗法关系维系的,古村落的传统建筑形式就是对这种关系实质性的建构。俞源古村落的公共建筑不仅在空间上是村民活动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且是古村落宗族文化的组织形式,它们承载着凝聚族人的功能,并作为显示这种功能的载体而存在。传统的厅堂组合式院落则是宗法文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对一家一户来讲,家庭秩序与宗族发展息息相关,家庭的发展维系正是宗族发展的具体化。总的来说,俞源古村落传统的建筑形式反映了宗法制度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由于地方民俗的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注释:
(1)周銮书:《千古一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2)《俞氏宗谱》,清同治乙丑修,第19页
(3)俞源当事人俞松发等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