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18326400000010

第10章 俞源古村落的农业经济

古村俞源,历来崇尚耕读传家,农业生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俞源的先辈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为古代俞源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全面发展,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俞源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

第一节 古村落的农业资源

气候 俞源村位于钱塘江、瓯江两大流域分水岭的樊岭和少妃岭的北侧,接近午溪河谷和熟溪河谷的连接点,具有典型的河谷型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6℃,1月份平均气温7.5℃,7月份平均气温28.9℃,雨量充沛,平均相对湿度79%,年无霜期280天以上,年日照时数1850小时,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早春回暖早,森林覆盖率为60%,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动物养殖。

水资源 俞源三面环山,水资源相对充足,发源于九龙山的两条小溪穿村而过,并在村口合流为俞源溪。溪流常年有水,即使是在干旱季节,也基本能满足全村大部分农田的浇灌。加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修建的两座小型水库,水面面积大约在400余亩,对旱涝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并适合于发展淡水养殖业。

土地资源 俞源地处山区,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24户地主,3户富农以及祠堂,所占有的耕地80%都分布在俞源村以外的地方,大多在武义西乡一带。据俞源村基本情况资料统计,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人口1093人,土地面积14436亩,当时耕地面积1038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其中人均分水田0.7亩。

经过近30年的变迁,到1978年全村人员较解放初增加了近一倍,达2020人,土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为1150亩,人均耕地不足0.6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010亩,人均0.5亩。从1979年到2005年的26年间,全村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且略有下降,1979年全村人口为2019人,2005年全村人口为1934人,减少了85人。耕地面积略有减少,由1150亩减少到1095亩,减少了55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4年新村建设和旅游公司建设占去近50亩耕地。从这段人口与土地变化的情况来看,人均耕地基本保持在1979年的水平,人地紧张的程度没有进一步恶化。

“土改”至今50多年来,人口已增长一倍多,而耕地是有减无增,但由于实行科学种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口粮能基本自给自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亦工亦商或兼而有之,目前中青年劳动力70%左右在外打工。由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村民如果不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收入很难增加,生活也难以改善。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结果,全村现有土地15761亩,水田仅有959亩,都已承包分户种植。2006年全村发展双季稻面积约300亩,由于单产的提高,全村年产稻谷大概80余万斤;全村现有林地14195亩,其中林山7352亩,包括杉木、松木、毛竹等。除毛竹分到户,杉木、松木、荒山仍为集体管护;油茶3760亩,年可产茶油约2万余斤,油茶是传统经济特产;茶叶547亩,茶叶近年来发展增强,速度较快,年创产值20余万元;旱地136亩和园地458亩主要用来发展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另外有水库两座,水面面积400余亩,可以发展淡水养殖。2006年渔业收入达30多万元。

劳动力资源 俞源现有人口1934人,60岁以上351人,18岁以下374人,劳动力1209人,其中男644人,女56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246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43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525人。据2005年统计数据,常年外出的劳动力33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7%。其中出本乡劳动力180人,出本县劳动力135人,出省劳动力15人。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兼业经营的劳动力879人,占全村劳动力总人数的73%。

从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农林牧渔业即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786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622人,从事林业劳动力2人,从事牧业劳动力160人,主要从事生猪喂养,从事渔业2人。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总数为60人。其中,从事工业劳动力16人,从事建筑业40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35人。从事服务业293人(包括兼业劳动力)。信息传输、急速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劳动力14人,从事批发、零售劳动力15人,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力10人,其他服务业184人。

生物资源 蔬菜品种有190余种,粮食品种有30余种,花卉品种有1200多种,水果品种有116种。区内植被为针、阔叶林混交,主要有:苦槠、麻栎、红楠、枫香、香樟、青冈、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油茶、毛竹、茶叶及杜鹃、继木等。畜牧水产以家养为主,主要有猪、鸡、鸭、鹅、奶牛、山羊和多种养殖鱼类。生猪业是俞源村畜牧业的重要主导产业,平均年出栏1000余头,年产猪肉20余万斤。奶牛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目前规模不大,没有普遍养殖,只有个别专业户开始饲养,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第二节 古村落的生产工具

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广泛使用的东西。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示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而且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成为我们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同时,生产工具又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生产工具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它的发生和发展又受到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直接制约。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是石器时代,或者说是生产工具的非金属时代。第二个是青铜器时代。第三个是铁器时代,或者说叫古典机具时代。(1)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功用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2)

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 如人们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水蜈蚣”,它出现于东汉、三国之际,最初只用来浇灌园地,后来被水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将近两千年来,在生产上一直起着较大的作用。

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 如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也有叫臿的。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中国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区普及使用。

播种农具 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据东汉崔寔《政论》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即三个耧脚。山西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室壁画上有一人在挽耧下种,其耧车正是三脚耧。用耧车播种,一牛牵引耧,一人扶耧,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与空心的耧脚相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复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种三行,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中耕除草农具 一类是钱、铲和铫,构造大同小异,实质是同一种农具。古代文献往往用来相互注释,《说文解字》第十四:“钱,铫也,古农器。”这类农具需运用手腕力量贴地平铲以除草松土,也可用来翻土。另一类是耨、镈和锄,就构造说也大同小异,都是向后用力以间苗、除草和松土的农具,比钱、铲、铫要进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着。

收获农具 新石器时代已有石制或蚌壳制的割取谷物穗子及藁秆的铚与镰。金属出现后,则有青铜和铁制的铚和镰。几千年来,铚和镰的形制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些工具精耕细作,并与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相结合,创造了高度发达并且领先于世界的农耕文明。

俞源村创建的时代正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顶峰时代,它从成熟的传统农业社会走来,其间商品经济虽然萌芽较早,但直到解放前的600余年里,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农耕社会。所以,俞源村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耕作方式基本是:村民一直使用镰、锄头、木犁、铁耙、畜役、石磨、水车等生产工具,沿袭着春种秋收——种植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耕作。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也不过是一些酿酒、榨油的私人手工作坊。除此以外就是走村串户的小五匠——诸如木匠、铁匠、锡匠、篾匠、泥瓦匠之类。纵观俞源古村落从俞始祖建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600余年历史,俞源村落的生产工具都没有多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十分有限,是中国众多古村落发展状况的一个典型缩影。

二、改革开放前生产工具的发展

在传统农业社会,畜力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人们对耕牛非常重视。俞源古村落农业生产设备除了依靠上述的传统农业工具外,主要依靠耕牛。这种状况到改革开放前都基本存在。我们从《俞源村经济统计年报表》中发现,在每年的经济统计中,耕牛的数目是不可或缺的,这说明耕牛在村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以下为俞源村1959年到1978年部分年份对耕牛的统计,其中包括耕牛存栏数、能否耕田、能否繁育及当年出生的牛。1959年共67头,能繁育的母牛4头;1965年55头;1975为58头,能够役使的50头,能繁殖的4头;1978年44头,能够役使的38头,能繁育生子4头。随着农业机械的逐渐普及,俞源村的畜役力呈现下降趋势。

进入人民公社时期,俞源村农业机械逐渐发展。通过对《俞源村历史资料》和《俞源村经济年报表》中有关数据的整理,我们可以了解俞源村主要农机具变化的基本情况。

(1)从1960年开始,俞源村拥有了农用柴油机,1965年全村开始通电,电动机开始进入俞源。但一直到十年后的1970年才在原来一台8马力的柴油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3马力柴油机;1965年村里有了电动机。1980年这两大动力分别上升为104马力和103千瓦。(2)农业灌溉机械,1965年才有1台农用水泵,1970年2台,1975年5台,1980年达到17台。俞源村1965年还有人力灌溉水车,以后逐年减少,现在已经不用于生产生活。使用了600多年的人力木制水车,已经完全被现代化的电力水泵所取代。(3)农业植保器具一直使用人力喷雾器和喷粉器,1960年有1台,1980年达到38台。(4)俞源村到1973年才有1台12马力农业生产用的手扶拖拉机,1975年2辆24马力,1980年时2台共24马力。村落机播在1975年才开始,当年机播面积达到300余亩,1980年上升到620亩,占俞源村当年总耕地面积的56%。(5)交通运输工具:改革开放前,村落始终没有汽车,运输除了雇请外面的之外,主要依靠人力胶轮手推(拉)车,这种工具在1960年时有14辆,1975年为48辆,1980年上升为95辆。(6)从1960年起,村落开始使用如碾米机、磨粉机等加工机械,1962年拥有脱粒机。(7)村落用电较早,从有统计的1978年来看,全村年用电39000度,主要用于村民照明及少量用于家电。用于生产中很少,因此1980年的用电量也只有42000度,增幅不大。

第三节 古村落的农业生产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迁

古代俞源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则主要以稻米生产为主,辅之以玉米、蔬菜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俞源村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历史时期:即从1949年到1978年以前的缓慢变动时期;1979年以来的发展和调整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俞源村所存在的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没有农村工业,只有少量的农村商业,主要是一些小商贩、小手工作坊。在农业产业中仅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林、牧、渔业没有应有的发展,副业比重很小,历史形成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到70年代中后期,与新中国成立时的村落产业结构相比,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缓慢变化,但村落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只是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因此,产业结构在这一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

1960年俞源村总产值为83265元,主要来自农业,其中农业产值为78622元,占总产值比重为94.4%,只有不到6%的产值来自林业。到1965年,俞源产业结构仍没有多大变化,主要产值仍只有来自农业(主要指种植业)产值。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90.5%。直到1978年,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农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降到68.37%;畜牧业和副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副业的发展较快,在总产值中占比达到13.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入了变革阶段。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种植业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9年以后,俞源逐渐改变过去“重农型”的状况,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并举,全面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市场机制的深化以及城市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村落的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逐渐得以调整。

1979年各产业总产值为35.49万元,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分别为22.65万元、5.8万元、0.96万元、2.3万元和3.74万元。经过25年的发展变化,到2004年,农、林、牧、渔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农业增加到208.88万元,增加18倍,林业产值增加了近两倍,尤其是牧业和渔业分别增加到224.23万元和38.44万元,分别为1979年的223倍和17倍。与此同时,工业、交通运输及服务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俞源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变迁主要呈现出结构性变化的特征,即由传统的、单一的种植业结构逐渐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75%下降到2004年的48%,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

二、粮食生产的发展

俞源地处山区,海拔高差大,四季分明,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有利,但由于立体气候明显,而且每年7、8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故有“十年九旱”之说。村落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番薯、洋芋为主,常年种植面积为水稻1000余亩、玉米100余亩、番薯40余亩、洋芋30余亩。

改革开放以来,俞源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经济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俞源种植业已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单一结构的经济作物为内容的二元结构,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至2005年,全村粮食播种面积1090亩,总产量100多万斤,较1981略有减少。但优质品种生产面积逐步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00多亩,比1981年增长2.5倍,粮、经比例由1981年的91∶9,调整到2005年的75.7∶24.3。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9%下降到60%;农业内部,茶叶、油茶、蔬菜、畜牧业已从农村副业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2005年,茶叶、油茶、畜牧、蔬菜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在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作物中,高产优质油菜在村落得到大面积推广,2005年仅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就达630亩,总产量达10万斤,较1981年增长90%。另外油茶种植面积达3760亩,年可产茶油约2万斤,油茶作为传统经济特产,收入一直不错。茶叶547亩,近年来茶叶发展速度较快,年创产值20余万元。

水稻一直以来是俞源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俞源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古村落居民的主食。俞源人多地少,粮食向来不宽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水稻生产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前,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和达到温饱生活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筛选鉴定种子、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亩产达到270多公斤;60年代,引进水稻矮秆良种,推广应用良田、良制和良法的配套技术,从而获得粮食高产;进入70年代引进杂交稻,粮食亩产达到500多公斤。1984年,水稻播种面积达1000亩以上,稻谷总产量达100万斤以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5%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浙江省开始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持续下滑。进入21世纪后,浙江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滑,稻米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俞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个大气候的影响,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下滑。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以种双季稻为主。经过十余年调整以后,俞源的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单季晚稻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 随着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晚稻迅速发展,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0亩左右扩大到2004年的800亩,成为俞源粮食生产的主体作物,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水稻总面积的80%。

长粒形优质早籼种植面积持续下滑 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早籼米米质差、价格低、农民不愿种、居民不愿吃的现状,有关部门把大力发展优质早籼作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1994年10月,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单位实施“食用优质早籼开发研究和利用”项目(简称9410计划)。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舟903、中丝2号、浙农8010、嘉育948、嘉早935、杭931、浙9248、中优早5号等优质高产早籼稻品种。为了加快优质早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政府还确定上述8个优质早籼品种的收购价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价6元,实行优质优价。优质早籼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以后,由于早稻面积持续大幅度下滑,早籼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早籼稻米主要用于粮食储备,其次用于米粉干、味精、酿酒及饲料等加工业,少量直接作口粮。其中,圆粒形早籼谷价格持续坚挺,而长粒形的优质早籼谷价格相对较低,一般每50公斤市场收购价普遍比圆粒形的低3-5元,而且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般不予收购。由此,长粒形优质早籼种植面积持续下滑,至2005年俞源全村长优质早籼面积不足50亩,仅占早稻播种面积的20%。

优质晚稻不断引进 由于气候等因素,晚稻品质普遍优于早稻。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晚稻品质问题日益显现。由于本地产晚稻米外观不太好,腹白较多、透明度较低,卖相不好,而且口感偏硬,本地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收购,有的企业将本地收购的稻谷掺混到外地调入稻谷中进行加工。因此当地农民不愿种。针对这一情况,乡政府出面引进了浙粳20常规晚粳稻。杂交籼稻先后协优9308、中浙优1号等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很受村农欢迎,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

第四节 古村落的特色经济

俞源村的经济受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源,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手工业形成的传统特色经济。

浙江省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而俞源所在的武义县属于相对偏远的山区,因此,俞源富足的林地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林地经济。俞源古时就盛产茶油、茶叶、桐油、桕籽、靛青、竹木等经济作物。据《俞氏宗谱》记载,这些农产品在民国时期就远近闻名,一般通过贩销户收购、加工,再投放到市场,“经济人”为村民带来了产销和需求的方便,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解放后,村民延续了以前的种植传统,茶油、茶叶、毛竹等经济作物开始有计划、大规模的种植,当地政府也因地制宜积极扶持经济作物的发展。

一、茶油

油茶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主要生长在阿萨姆(印度)、中国和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利用山茶籽榨制的茶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耐贮藏、不易酸败,其理化特性与流行欧美的橄榄油极为相似。因此,当地政府在解放初期,就充分发挥俞源村生产油茶的优势,在技术和肥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975年,村里大规模建设三保基地(保水、保土、保肥),第二年共建成油茶三保基地3400多亩。如今,油茶仍是俞源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由于村民管理油茶的经验丰富,并代代相传,该村油茶产量历年居武义县第一。现共有油茶3760亩,年可产茶油约2万余斤。油茶的采摘非常重要,俞源乡政府为提高出油率,减少损失,全乡从2004年开始采取统一采摘,使油茶的产量更上一层楼。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饮食健康的重视,而茶油特有的功效也陆续被发现,如与其他植物油相比,食用茶油不会使人体胆固醇增高,更适合高血压病患者食用,具有减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身价的日益增高,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旅游开发以来,茶油已经成为旅游产品销售点的“座上宾”,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但俞源村的油茶种植比较粗放,新老茶树混种,在施肥和灌溉上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油率。同时,茶油的压榨一般都是在本村的小型榨油作坊内完成,使得产油率很低,茶油的品质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茶叶

武义县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称,茶叶是该县特色农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所产茶叶的自然品质“色、香、味、型”独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具有兰花的清香和鲜醇可口的特点,历史上就享有一定声誉,其创制的“武阳春雨”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全县现有茶园11万亩,2004年茶叶总产量6800吨,总产值2.0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100吨,产值1.68亿元。茶树良种化率已达28.6%,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地处该县的俞源村发展茶叶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在整个县茶叶经济的带动下,茶园发展迅速,茶园面积已从1981年的304亩增加到现在的547亩,年创产值可达20余万元。县里每年派专门的茶叶技术人员指导茶树的施肥、灌溉和去虫害,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当地的茶叶采摘后直接由收购大户销售给厂家进行深加工,因此,农户在销售上没有后顾之忧。农户反映说只要茶叶品质好,根本就不用担心销路。仅有少量的茶叶(一般是后期的茶叶)村民自我加工后做日常饮用,或是在附近的王宅集市销售。

相对而言,俞源茶叶的发展比较好,这与整个武义县的茶叶经济环境是相关的,全县各乡各村的小规模经营汇集成了茶叶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增强了整个县茶叶的竞争力,同时整个浙江省的茶叶生产和加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俞源村茶叶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三、毛竹

早在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在所著《史记》中就有“渭川千亩竹,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说明我国人民自古就注意到竹类的重要经济价值。竹类的用途极为广泛,它是优秀的生态和绿化树种,食用和保健佳品,建筑和造纸良树,还是优良的编织和工艺原料,其用途几乎涉及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有人统计过竹类的用途不下千种。由于竹子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在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功能。因此,毛竹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被誉为“寒士山珍”,有“无笋不成席”之说。目前,俞源竹笋的消耗可归纳为两大方面:鲜销和加工。在俞源村,竹笋大部分都是在离俞源村不远的王宅集市上直接出售,对竹笋进行加工就是做成盐制品和干货,满足自家需求,对外销售的比较少。但目前俞源的竹笋的种植还处于自然生长状态,而浙江省其他地区的“早春笋”(用稻草覆盖等方法提高地表温度加快竹笋的生产,通过提前上市来提高竹笋的价格增加收益)、竹笋喷管技术(通过喷洒的方式灌水,不受地形坡度和土壤透水性的限制,特别适合林地植物的浇灌)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俞源古村在种植品种上也比较单一,现在只有毛竹的冬笋、早竹笋、春笋、石竹笋等,没有尝试种植新的品种。

聪明能干的俞源人,更是利用竹子的表层发展起竹编产业。村里的老人大多都有一手编织的绝活,每到农闲,他们就在家编织凉席、鱼篓、篮子、竹编葫芦等生活用品。农民夏天出去耕作时都会带上竹编葫芦,即使经过太阳的暴晒,里面装的水也会很甜很凉,深受各家各户的喜爱。现在随着人们对复古产品的追求,他们也编织出各种工艺品供观赏之用,如观赏用的小竹篮、小鱼篓(形状各异)、小簸箕以及竹编葫芦等等。这些工艺品对外销售的很少,主要是前来游玩的旅客购买。村里有习俗说,越是技艺高的编织能手,越是躲在家里编织,然后寄放在旅游产品处出售。因此,只有转到村中才可以看见竹编能手飞丝走线的绝活。由于竹编工作相对机械和繁琐,例如一张竹席大致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这需要很强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村里年轻的一代并不愿学习竹编技术,现在的编织能手大都是40多岁的中老年人。所以,俞源村的竹编技术像中国其他的民间绝活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木材

俞源村现共有林山7352亩,包括杉木、松木、毛竹等,除毛竹分到户,杉木、松木、荒山仍为集体管养。成熟以后的竹材在建筑、轻工、造纸、家具、装饰、纺织、运输、医药保健、化工等许多领域运用广泛,特别是竹门、竹地板、竹胶板、高档竹质装饰板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05年,俞源村砍伐竹子3万根,占到林地总收入的30%左右。为了保持竹业的持续发展,俞源村对竹子的砍伐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程,每三年集体砍伐一次,直径必须达到10厘米,这对毛竹产业的发展以及林地生态环境的维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俞源的林业收入逐年增加,1979年为5.8万元,到2005年已达15万元,木材收益已成为俞源农户重要经济来源。

从整体上来看,俞源村的传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并在逐渐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经济元素。农民已经开始用科学种植技术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竹编产品从适用型向工艺型转化,从而使这些传统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发展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注释:

(1)《历史文献中的中国文化现象》,http://www.xiaoshuo.com/jsp/olw ritinggsection.jspid。

(2)白云关翔:《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http://202.108.249.200/lm/131/61/8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