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囚徒李世民
18321000000020

第20章 太子的疑惑

新格局

自古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何止是寻常人,就算是古来有名的杰出帝王,也照样免不了儿女情长的牵绊。

三代以降,大禹一生贤德仁义,仍然在临终前选择了把王位移交到自己的儿子伯启手中,从而使得万口传颂的禅让制为家天下所取代。

刘邦是何等的英雄,睥睨一世,意气风发。晚年也在太子和赵王如意之间取舍不定,这才留下了“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的无奈哀歌。

曹操被世人称为奸雄,冷酷无情,翻云覆雨。而他成就大业之际,不也在世子曹丕和陈王曹植之中犹豫不决,才差点于兄弟二人中留下“煮豆燃豆萁”的伦常惨剧么?

放眼古今,这样的事可谓比比皆是,远的就无须再说,就是大唐肇建之时,不也依样画葫芦般地再度上演了一回吗?

玄武门之变,不但扭曲着此后近十年来的官场政治格局,也左右了李世民的行事选择。直到今日,李世民自觉功业已就的情形之下,才有信心走出玄武门之变的阴影。

然而,在不经意之间,李世民恍然又看到了当年李建成、李元吉和自己的身影。影影绰绰,王储之中似乎酝酿着一场新的风暴。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报应么?李世民不相信什么命数,他必须要正视现实!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然而,最有资格承袭李世民衣钵的,只有长孙皇后的三个亲生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

嫡母所出,又是长子,李承乾从出生之日起,就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他出生的时候,还是武德二年(619年)。因为出生在长安太极宫内的承乾殿中,所以为之取名“承乾”。这个名字,说起来还蕴藏着将来继承大业、统御乾坤的期望。对当时还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的李世民来说,这个名字寄予了他太多的寓意。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甫登皇位,便将承乾册立为太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对李承乾的无限期望。

那么,为父亲寄予厚望的李承乾是如何一路成长起来的呢?说来令人遗憾,这个原本注定要继承李世民基业的孩儿,却始终生活在没有父亲关爱的世界之中。

武德二年,承乾刚出生不久,李世民便由长安出发,前去河东征讨刘武周和宋金刚。那个时候,宋金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李家的龙兴之地——河东,镇守此地的李元吉略作抵挡,便败得一塌糊涂,屁滚尿流地逃回长安,把李家多年苦心经营的基业丢得一干二净。以至于李渊甚至动了全面放弃河东、退回关中自保的念头。

如此一来,大势去矣!李世民当即在朝堂上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对意见——河东万不可弃!

然而败军不可以言勇。在当时,能够有信心力挫强敌、收复失地的人,也就只有李世民了。

于是,在当年的十月,李世民便离开了刚出生的承乾,由长安出发东征。这仗一打,就打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底。

凯旋后还不到一个月,李世民便又踏上了讨伐洛阳王世充的征途。等到再次父子相见的时候,承乾已经快两岁了。然而,此后父子俩依然与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无缘。从一次又一次的出征山东平叛,到处心积虑地策谋夺嫡之变,可以说,教育儿子、培养儿子从来就不是李世民生活的重心。

在这段时间里,陪伴着李承乾成长的,是谁呢?

对承乾最为重要的,恐怕应该是他的母亲——长孙皇后。温柔贤惠的她,以母爱呵护着这个长年累月看不到父亲的孩子。

除了长孙皇后,经常与童年时期的承乾为伴的还有哪些人呢?

还有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一辈子都对自己的子女疼爱有加,以至于在政治的大是大非面前,他也坚持用折中调和的态度去处理纠纷和矛盾,尽一切力量避免自己的亲人流血伤心。当李世民经年累月于战场厮杀不休的时候,李渊一直在长安的宫中享受着一个做君上、做祖父之人的天伦之乐。那个时候,李建成、李元吉等兄弟的子女和李承乾一道,在李渊身边绕膝玩耍,无忧无虑。这,就是李承乾童年生活的大部分记忆。

在官定的史书上,李承乾最早留下的正面记录,仅有“性聪敏”寥寥数字而已。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殊死一搏的那一年,才八岁的李承乾,未必理解得了六月初四这一天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小小年纪的李承乾一定也听到了秦王府高墙外那震天的喊杀声——事变当日,孤注一掷的李世民为了防止长孙皇后留在府中出什么意外,特地把她也带在了身边,即便事败,夫妻二人也终归可以生同裘、死同穴。至于李承乾、李恪、李泰等几个孩子,则被无奈地留在了府中。若是那一天李建成部将敬君弘他们侥幸攻破秦王府的话,李世民恐怕就再也见不到李承乾这一帮孩子了。

事变的结果,不是李世民再也见不到李承乾,而是李承乾再也无法见到他那十余个堂兄弟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被李世民下令诛杀殆尽。前日李承乾还和他们一块在李渊的殿前嬉戏玩耍,今天就已经人鬼殊途。李承乾的弟弟们年龄尚小,不会懂得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可在“聪慧”的李承乾心中,也许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来伴随着那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力的,还有至为残酷无情的生死考验。

不过,这一段经历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很快就会被暂时埋藏到记忆的深处。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起,一直到即位后的头三年里,李世民和家人们都住在太子所居的东宫,而不是皇帝应该居住的太极宫。李世民与李承乾相处最多,也最愉快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三年的短暂时光吧。

可惜,在这三年里,李世民每天要处理的国事实在是过于繁重,他肩上所挑的可是整个大唐的江山。对李承乾,做父亲的实在是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来教诲他如何做一个懂事的太子,如何成长为一个贤明的君王。三年后,李渊退位,随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以及其他未成年的孩子们一道搬进了太极宫。而此时,已经是皇储之尊的李承乾却被孤零零地留在了东宫——那里是他名正言顺的居住之地,也是古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帝王龙兴之地。然而,这一切对李承乾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只知道,从今以后,伴随着自己的,只有毕恭毕敬、奴颜婢膝的随从属官;伴随着自己的,只有满腹经纶、仁义为先的饱学宿儒。想要见一见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得事先通禀。想要和兄弟姐妹聚上一聚,也只能等到大家共赴宴席的时候,要不然就会顶上一个“结交诸王”的罪名。

按理说,这是一位太子该遵循的生活方式,然而这却不是一位孩子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李承乾的脉管中毕竟留着李世民的血液,李世民童年和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一切,他都没有机会去经历,去感受,但他还是向往那种野性而本真的生活。可惜,这种生活李世民无法提供给他,李世民能够给他的教育,就是希望他在文士儒家的礼法束缚之下,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守成之君,而不要重蹈当年隋炀帝的覆辙,予智予雄,最后倾覆天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世民精心为李承乾挑选授业恩师。第一个在李世民看来最合适的人选,便是当初李建成的太子少保,如今的太子少师——李纲。

说起李纲这个人,他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一生中共辅佐过两个朝代的三位太子,从前朝杨勇,到本朝的李建成、李承乾。虽然时移世易,可这位老臣都只坚持一个信念——忠心耿耿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好皇帝接班人的老师。只是,事实好像证明,李纲的职业生涯并不怎么成功,他所辅佐过的太子,命运都让人欷歔不已。这道理,直到后来李世民才想明白——李纲心中的道德礼义,从来不是适合用于帝王家的道德礼义。李承乾是一个聪明孩子,正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每当李纲这样的宿儒谆谆告诫他应当如何做时,李承乾心中所疑惑的,却是另外的问题:父皇为什么要这样做?父皇今天所做的,与当年太上皇所做过的事真的一模一样么?

当然不一样!李承乾心中的所有疑惑,便由这里发端。然而,他没有机会询问李世民,也没有机会去模仿李世民骨子里的帝王之术。凭借血管里那传承自李世民的不羁野性,李承乾开始按照自己的解读来贯彻李世民和李纲对他的期望。贞观六年(632年)的时候,他还是一个看上去乖巧懂事的少年。那一年,李世民在外面巡察回宫后,特地前往李渊所居住的大安宫探视,为了表示对李渊的一片孝心,李世民亲自为父亲扶辇。

李渊坚持不允,个中缘由,李世民不愿意去揣度。李世民知道,李渊心中的块垒,从来就没有消除过。面前这个自己曾经最为宠爱的儿子,这个曾绝情地杀死兄弟,又将自己赶下权力巅峰的儿子,现在站在自己的面前要彰显淡漠已久的孝心。将李世民与李渊位置互换,估计李世民也不愿接受。

但是,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大家都明白,历来帝国的立国之基便是以孝治国。李渊毕竟是李唐的开创之君,维护政局、稳定人心的事,李渊还是要配合李世民做下去的。这折中的办法,便是由李承乾代替李世民完成这个扶辇的任务。

整个过程中,李承乾都表现得十分乖巧懂事。作为一个恭谨的皇太子和孝顺的皇孙,他都做得很好。那一年,他已经十五岁了。那一天,所有在场的长辈和家人们都刻意营造出其乐融融、共叙天伦的幸福氛围。李承乾自然也是这其中的一分子。只是,他也许正以自己独有的聪慧头脑在解读着先前所见到的一切——仁义贤德,恭孝礼让就真的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六年前的那场悲剧又是从何而起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今天父皇要求自己所做的一切,自己所学的一切,其意义又何在呢?

李承乾也许疑惑了相当一段时间,因为没有人告诉他真正的答案。他也不知从何问起,这在当时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敏感的话题。不过,他后来一定以自己的方式解开了这个谜团,答案却也让他踏进了另一个误区。

我是谁?我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

我将来是谁?我将来是九五至尊,万乘之主。

可是,这一切对我来说有意义吗?

从贞观元年(627年)便被立为太子,到如今,已经六年整了。这六年之中,几乎每日都有人来告诉他,做一个好太子的责任是什么,义务是什么,却没有人来告诉他,太子,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上去枯燥乏味的身份,会值得父亲当年不惜牺牲一切,用命来换取。

他当然想不明白,即使想明白了,也无法真正发自内心感受到。这个位置,是在他尚未真正懂事之时,便由父亲当做礼物一般交托到他手上的。在此之前,他对太子的位置没有渴求,没有希冀,没有梦想,也没有过惶惑。那么,他又有什么理由去小心翼翼地按照长辈们的期望和要求来扮演好这一角色呢?话又说回来,李承乾还曾经对未来的皇帝身份有过一丝自己的构想和憧憬,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在李世民巨大光环的掩盖之下,他似乎开始变得迷茫和消极,也更加的不知所措,他一定在内心呼喊着:

“父亲,曾几何时,你是我心中那个纵横四方、威加海内的大英雄,是孩儿心中的榜样,是我效法的对象。可如今,你却要孩儿按照一条你所规定的人生道路规行矩步,恪守礼法,这不是孩儿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