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囚徒李世民
18321000000013

第13章 施压

再把视野放到朝堂之外,封疆之中,会发现还有一些隐伏的麻烦没有解决,其中的一个麻烦,就是王君廓。

王君廓这一生,是一个悲剧,尽管在有的人看来,他的结局颇有几分喜剧色彩。关于他,最终只能用一句话来盖棺评定——性格决定命运!

他以阴谋手段排挤掉李瑗的这一既成事实得到了李世民的承认,他正式成了幽州的方面大员。从那一天开始,王君廓才真正感受到了列土封疆的快感,政由己出,说一不二,不亦快哉!于是乎,接二连三的告状信如雪花一般飞向京城。纵览大概,无外乎都是奏称王君廓在任上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要求朝廷对其严加查办。

那个时候,李世民还忙着整合朝堂上下的各派势力,地方上的诸侯们也不让李世民省心,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原李建成、李元吉派系的支持者就不说了,连以前派去镇守地方的许多李唐宗室也各怀异志,一个个的都不是善茬。李世民自然不可能抽得出手去管教一个跋扈的王君廓。

对这一点,许多理想主义的人是不能够理解的。贪污腐化,胡作非为,就应该严加惩处,怎么能够姑息养奸呢?对这种看法,李世民也只能叹息摇头了。政治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说一不二。政治是在两件糟糕的事情里,选出相对不那么糟的,政治就是在手头资源最为紧缺的时候,把好钢用到刀刃而不是刀背上去。

就好像东魏初年的时候,文臣武将贪污成风,行台郎中杜弼以廉洁官场自任,他强烈要求当时东魏的当家人高欢对这种风气加以整治。否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然而,高欢的回应让人大跌眼镜。他让兵丁们刀出鞘,箭上弦,杀气腾腾地排成两行,然后命令杜弼从行列中走过去。这样折腾一番,刚才还义正词严的杜弼竟然吓得汗流浃背,哆嗦起来。这个时候,高欢才开导杜弼道:“光是让你在刀丛里走一遭,你都吓成这个样子。这些军人将领们在战场上要冒多大的风险,现在你该明白了吧?他们尽管贪赃枉法,但是为国立下汗马功劳,再加上现在天下未定,我若惩处他们,这些人岂不是要统统跑到我的对手那里去?现在这个情况还要再忍一忍,你提醒我的话我不会忘记。”

果然,高欢逝世之后,战乱频仍的局面逐渐安定下来。他的继任者高澄和高洋都开始大力整顿吏治,处罚贪污,一时间朝堂气象为之一新,杜弼的愿望终于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实现。不过,若是当初便赋予他权柄,由他来整治贪腐,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多半是事与愿违,东魏的局面将一塌糊涂吧。

好心办坏事,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理政的后果。而目前对于王君廓来说,李世民所面临的处境与当年的高欢相似。不过,王君廓的问题却容不得等到李世民慢慢将朝堂内外一一理顺再说了。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燕郡王李艺起兵作乱,为左右所杀,传首京师。

同年四月,凉州都督李幼良身陷谋反大罪,被赐死。

这一连串事件,都在强烈地刺激着王君廓那敏感的神经。

前面说过,在王君廓的心中,这个世界上只有利益,只有出卖,只有背叛,只有猛兽出没的丛林。他一定在怀疑,再这样下去,也许朝廷下一个要对付的,就应该是自己了。

李世民确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怎么消除这个隐患呢?一般来说,有两条路可走。急的一手,便是快刀斩乱麻。乘他还没有做好全盘准备之际便出手解决问题。

缓的一手便是安抚,像供大爷似的把王君廓供起来,然后再慢慢寻找机会把他从敏感的岗位上调离。

前者,收效快,耗时短,但很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后者,见效慢,非常考验耐心,而且中间的过程很难预测拿捏,等问题解决了,估计造成的实际损失也不会小。

思虑半天,李世民选择了一种别人完全想象不到的方法——跟王君廓打起了心理战术。

怎么打?很简单,李世民用兵的原则便是出其不意,绝对不按对方熟知的套路出牌。而王君廓向来以机变著称,对刚才所说的两种常见套路,自然也一清二楚,他正等待李世民按惯例派人前来掺沙子呢。

不管是玩急的一手,还是缓的一手,王君廓都自信他有足够的权谋机变来见招拆招,除非来的是房玄龄、杜如晦、杜淹这样的政治高手,不过,他们很显然不可能来。

王君廓万万没想到,等来的这位中央派下来的搭档,是李玄道。

李玄道是什么人?天下知名的大文士,在隋代做过齐王府的属员,后来又先后替李密和王世充负责文书工作。王世充败后,投入李世民门下,做了秦王府主簿,更成为天下读书人都羡慕不已的文学馆学士之一。论学问,那他自然是饱读经史,独步当世;论人品,则是清廉正直,有口皆碑。

且慢,这样看来的话,李玄道不过就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书生而已。这样的人满腔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坐而论道还可以,可一旦进入实际的政治舞台,就处处显得有些迂腐,不知变通了。前面说了那么多,李世民怕的不就是这种不知实际事务的书生因为意气用事而激怒王君廓吗,可为什么又偏偏派李玄道去呢?

个中奥秘恰恰在于,这位新走马上任的幽州都督府长史李玄道,是王君廓从来没打过交道的那类人。

想套近乎吧,一个是武将,一个是文人,怎么可能说到一块去。想施展手段拉拢过来吧,这个李玄道张嘴就是忠孝仁义,一脸正气,不是拿出圣贤的那一套来规劝自己,就是威胁说要上告朝廷弹劾自己。甚至有一次,不管不顾地自作主张放走了王君廓强抢来的民女,把王君廓气得够呛。可要说这个李玄道真的在背后动什么歪脑子准备挖坑给自己跳吧,看他那近似于迂腐的行事作风,又好像干不出那些阴谋诡计来。

怎么办?王君廓彻底被搞糊涂了。

他知道,李玄道威胁说要告自己的那些状,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自己当初曾是李世民的得力战将,今天也算是封疆大吏,只要不牵涉谋反的重罪,即便是平日里横行不法,作威作福,李世民也不至于真的要处理自己。

可是,天天让这个李玄道在眼皮子底下捣乱,也的确不省心。他到底想干什么呢?别看他一脸老实,成天装得跟正人君子似的,背后一定有阴谋。这个李玄道不简单,我得防着他。不过,手上没有他要对我不利的证据,想对付他也无从下手啊!

于是乎,王君廓决定先观望一阵再作打算。面前这个对手貌似单纯,又好像深不可测,王君廓自然不能轻举妄动,以免陷入被动的局面。弹劾我,我忍。私自放走我的女人,我也忍。等时机到了,再要你好看。

这就是李世民想要的结果——让李玄道来稳住王君廓,压根就不需要因为刻意纵容笼络他而破坏法纪,他就被唬了个战战兢兢。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周宣王最喜欢斗鸡,一位大臣声称可以为他训练出天下无敌的斗鸡。最后,这位大臣训练出来的斗鸡看不到一点英勇善战的样子,反而呆呆钝钝,像只木头鸡一般。可是一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之后,奇迹发生了。不管其他的斗鸡如何挑衅,这只呆头鸡都毫无反应,这反而使得它的对手纷纷不战而逃。

摸不清底细的对手,实在是太可怕了。而且,一旦你遇上的是一个压根就和你生活在不同精神世界里的对手,那估计你一辈子也摸不清他的底细。

狡诈反复的王君廓搞不定忠厚直爽的李玄道,正是这个道理。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完全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

贞观元年(627年)九月里的一天,王君廓奉诏入朝。那个时候,他心里倒还是很坦然——若皇帝真准备对我动手,似乎也不会派李玄道这样的人来做铺垫文章,也罢,正好上京表表忠心,借机再告告李玄道黑状。

思量已定,王君廓整治行装准备上路了。正在此时,李玄道一个无意的举动彻底改变了王君廓的人生轨迹。

李玄道掏出一份家书,请求王君廓顺便帮忙捎给自己在朝为官的本家舅舅。

李玄道的舅舅是谁?正是当朝宰相——房玄龄。

一开始,王君廓还没有把这封信当回事。然而上路之后,或许是旅途寂寞,又或许是搞阴谋的天性发作,王君廓做了一件不太道德的事——他悄悄拆开李玄道的这份家书,想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不看还不要紧,一看之下,王君廓傻眼了。

这封信上的字龙飞凤舞,王君廓连一个都认不出来,又怎么知道信上到底写了什么?

当然,王君廓也不是文盲,只怪他跟李玄道的文化水准差得太远。这封信是用草书写就,王君廓虽然识字,可怎么也看不懂这封草书啊,当时他心里就犯起了嘀咕:

李玄道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的心眼,肯定比我们这些赳赳武夫要深得多。他跟我共事这么长一段时间,应该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会放心把家书托付给我呢?这肯定是他有意为之!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那么,他为什么又要用这种让人根本看不懂的暗号来写信呢?还不是不想让我知道这信的内容吗??莫非,这信中说的是我的坏话?他想借他舅舅房玄龄的渠道告我的黑状?

想到这里,王君廓拳头都捏紧了——好你个李玄道啊,枉我以前还把你当成老实的书生,你这是处心积虑地要坑害我啊!他再展开这封信细瞧,还是一头雾水。王君廓简直快要疯了。

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办?这估计是王君廓脑袋里想得最多的问题。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自己过去做过的不地道的事儿不少,谁知道李玄道抓住了什么把柄。他也很有可能给自己加上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现在自己已经远离了幽州根据地,要逃回去吗?估计一旦逃走,沿途随便一个馆丞驿卒都可以把我绳之以法。要么还是冒死进京面圣?俗话说得好,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到时候见招拆招,也许还有一条活路可走??

王君廓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聪明一世,机关算尽,最后入戏太深,自己把自己当成了阴谋迫害的对象。他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惊疑不定。走到关中渭南地界离京城不远的地方时,王君廓终于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崩溃了。他找机会杀死了驿站的小兵,准备逃亡突厥,却在半路上被老百姓当做强盗杀死,稀里糊涂地去了阴曹地府报到。倘若他在泉下有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估计能气得从坟里活过来。

念其过去的战功,李世民命人好好安葬了王君廓。不过,他的叛逃行为已经显而易见,故而李世民没收了他的封邑,将其贬为庶人。

这件事到此就算了结了吗?不,还没有。要知道,王君廓不是一个人,他身后还有一群与他利益相关的人。

像他这样的阴谋家,又长期镇守边陲重地,身边早已经聚集网罗了一大批党羽心腹。王君廓确实是因为叛逃而殒命的,这个事实已毋庸置疑。然而倘若人们问起他为什么叛逃,李世民应当如何作答呢?

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幽州城内,流言四起:皇帝派来的李玄道向圣上进了谗言,害死了我们的王大人,接下来,恐怕就要挨个对我们动手了!

陛下不是说过既往不咎的么?今天看来??唉,真是言而无信啊!

这就是李世民极力要避免的情况——不管王君廓如何不法,毕竟没有蓄意谋反的恶行。大家都是在乱世中九死一生过来的人精,谁会相信他是糊里糊涂地死在了一份自己读不懂的草书上?

李世民最终的善后措施是这样的——李玄道在幽州长史任上不能尽到匡扶王君廓的责任,在这场荒唐的“草书事件”中难辞其咎,理应受到连带处罚,削去职务,流放外地,以观后效。

幽州城内漫天飞舞的流言和猜测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找到一个可以具象化的对象。否则,这些流言经过碰撞融合,不知还会变出什么更匪夷所思的花样来。如今,这个对象找到了,那就是李玄道。

尽管还是有人对这个处理结果抱怀疑的态度,但不管怎么说,有一个态度明确的处理意见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同时,这也是把李玄道以流放的方式保护起来,以他那耿直不屈的性格,在幽州城里除了得罪过王君廓之外,不知道还得罪了多少跋扈的武将。一旦局势真的陷入混乱,首当其冲要受到荼毒的,就是李玄道。故而,不久之后他又被用为常州刺史,加授银青光禄大夫的从三品荣勋勋位。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表彰和认可吧。

幽州各路人马的骚动渐渐平息下来,大家不再纠缠于王君廓到底因什么而死,而是盘算起了自己将来的出路。幽州,这最后一个让李世民操心的地方也在这场意外事件中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