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8273100000101

第101章 意态望法提纲

望诊的方法,已经讨论了观察身体、审视形貌的内容,但还有虽现于形体之外,却显于意态之间的变化,也要仔细审察,以诊断疾病。分析起来,有因人的好恶,有因时的寒暑,有因体的寒热这几方面。

什么是因人的好恶呢?《难经·五十一难》说:“得了病,有喜欢温热的,有喜欢寒凉的,有愿意见人的,有不愿意见人的,各不相同,那么病到底在何脏何腑呢?回答说:得了病而喜欢寒凉,愿意见人的,是病在腑;得了病,喜欢温热而又不愿意见人的,是病在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六腑属阳,阳病多热,所以喜欢寒凉,又由于阳主动,所以愿意见人;五脏属阴,阴病多寒,所以喜欢温热,又阴主静,所以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听到别人的声音。因此而知道病在脏或者病在腑。”这是以寒热分阴阳、以阴阳分脏腑的方法。以此推论,喜欢明亮而属阳的,元气就充实;喜欢阴暗而属阴的,元气就亏虚。其他的,如喜欢热饮或者寒饮,不喜欢热饮或寒饮之类的,都可以借此类推,以扩充诊察的内容。

什么是因时的寒暑呢?《伤寒论》说:“夏天天气炎热,会想多穿衣服;冬天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微就畏寒,阴血不足就发热。这是医家误用了峻药发汗,使阳气虚弱,又多次用峻药攻下,损伤了阴液。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在表,里阳微弱,不能制约阴寒而胃中虚冷,所以会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想减衣裸体。”以此推论,夏天怕热的,则阳气必盛;冬天怕冷的,则阴气必盛。因此,春、秋两季怕冷怕热,或者喜寒喜热的,也可以由此进行推论。

什么是因体的寒热呢?《伤寒论》说:“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即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即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由此可以推知,体表发热,不想穿很多衣服的,是骨髓不寒;体表怕冷,想穿很多衣服的,是骨髓不热;体表没有明显的寒热变化,而想多穿衣服的,是骨髓寒;体表无明显的寒热变化,而不想多穿衣服的,是骨髓热。正常情况下,凡是衣服穿得多的就怕热,穿得少的就怕冷。如果衣服穿得少而怕热,穿得多而怕冷,这就不正常了。而其中的原因,就是从上述的内容推论而来的。这些都是表现于意态之间、显现于身体之外的情况,难道可以不加详察而诊断疾病吗?

由古至今,医书之多,如汗牛充栋,我又何必再去滥刻无用的书呢?然而,我确实有些话不得不说。为什么呢?炎黄时代的医书,医理十分精深;汉晋时期的医书,文字则稍有欠缺。而后世学医者,不愿多花心思认真研究,仅仅学了点皮毛,便去屈意迎合当时的形势、环境与条件,从而被誉为大医家。病人由于其名声在外,而请其诊病,还认为这些人是有真才实学的。长期以往,医术自然日渐荒疏,诊治的方法也渐趋混乱,这就导致很多病人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医家医死。这并不是医家想误人,而是文字错漏的医书误人啊。但怎样才能使得岐黄再世,以阐明医理,明辨错讹呢?为此,我愚妄无知地写下了这本“遵经”。其目的,并不只是要医家以此书为依据而诊病,也想让病人用此书来衡量医家。虽然如此,我却并不敢让医家和病人都按照我说的去做,而是希望大家都能遵从经典。如果真的能够那样,那么,我虽然费了工夫,也未必没有起到一点小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