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18272500000031

第31章 识人之智(4)

4 英才与雄才

真正的帅才也就是真正的“英雄”,无所偏废的人物。他们往往有才能指挥天下英雄,以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和凝聚力号召天下英才与雄才听命于他们。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识英雄,重英雄”。虽说在当代“精英”主义的思想已渐式微,但历史上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英雄主义人物仍然不断激励着今天的人角逐商海,叱咤政坛,可谓世界人类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奇才来说,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英雄”观和识别“英雄”的有效方法。

《太平御览》中说:“草之将精者为英,兽之将群者为雄”。英者花也,也就是说,英为草木之精,草中精华灵秀的叫做英,兽中特出群类的称为雄。自古文武才能出类拔萃者就是“英雄”。但是总的来说,“英”和“雄”是有区别的:聪明秀绝的称为“英”,胆力过人的称为“雄”。一般人眼中的人才大都结合了英才与雄才的特点,也即有文韬武略,否则他们也只能算是偏才。只有完全融合英才与雄才特点的人才,方是真正的“英雄”。

雄才凭着胆识和勇力,排除种种困难去完成任务。他们身上不仅仅只有勇力的特征,也饱含着智慧,因此才能领导群雄,把英才的智慧和谋划转化为现实。尽管可以说英才的谋划是他们行动的方针。但在实施过程中,勇力之外也缺不得创造性发挥雄才的智慧。对用人者来说,分清英、雄二才是必要的,但应充分考虑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英才和雄才是真正有用的。

曾国藩根据自己的治军用兵经验区分了三种“英才”:一是纸上谈兵的人,曾国藩说,这种人“聪能谋始,明不见机,可以坐论,不可以处事”。也就是说,这种人似乎有谋划事情的大智慧,见识机敏,谈吐聪慧,评点前人功过如探囊取物,心中如怀有奇谋状;但对事物形势判断能力差,不会见机行事。也正因为不曾体验过着手处理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困难,而轻易否定别人的能力和功绩,一旦面临行动,就手足无措,看似英明果断实际是草率行动。他们缺乏在错综复杂的事态中正确清理思路、抓住关键的思考经验和理事能力,往往根据头脑中记得的同类事件来发布行动命令,根据经验办事,不善随机应变,只会生搬硬套,成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这种人适合做优秀的参谋,而难以独担大任。

二是勇力不足的英才,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明能见机,勇不足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这种人有大智慧,能策划大谋略,但终嫌行动魄力不够,遇事守成有余、闯劲不足,不敢冒险。善于处理按部就班的事,而不适宜解决突发性、开拓性事情,是优秀的内务管家。

三是智谋胆略皆备的英才,曾氏认为这种人“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也即这是胸怀天下一类的豪杰人物。他们不但胸怀奇谋,智谋超群,更可贵的是有敢于行动的勇气和策略,能够机敏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变,而不会惊慌失措。

类似的,曾国藩也将“雄才”分为三种:

一是可以用作先锋人选的雄才:他们一般属于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但尚可处理一般事务,可以独挡一面。呆伯特在阐释曾国藩识人之论时认为,在今天而言,属于理想的中层干部人选。这类人才的缺点是明显的,就是不可执帅印,他们的英才不足致使他们独立完成全盘的谋断。

二是可以成为力士的雄才:这类人一般来说气力过人,既缺乏行动能力,也没有智慧。因而他们只能充当“力士”的角色。

三是智勇双全的雄才:这是一类才兼文武的能力全面的人才,与前述智勇双全的英才近似,不过也有细微的差别。雄才一般起于行伍之间,弓马谙熟,气力过人;读书则偏于行军打仗的内容。他们在揣摩人的心思方面却不及英才或与英才各有轩轾。这类人的代表就是韩信。和韩信的命运类似,很多历史上的雄才都因为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最后反而为主人所忌,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这类人最终要注意如何在天下太平时“全身而退”。

一般来说,上等的“英才”可在朝为“相”,上乘的“雄才”则可在朝为“将”,但与才兼文武、雄才大略的英雄全才相比,他们仍然属于“偏才”,难以领袖雄伦。如果一个主帅只有“英”而无“雄”,则他就很难留住“雄才”;相反,他们比较容易的是留下“英才”。对应的,主帅只有“雄”而乏“英”,也会留不住“英才”,只得到“雄才”。

所以,真正的帅才也就是真正的“英雄”,无所偏废的人物。他们往往有才能指挥天下英雄,以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和凝聚力号召天下英才与雄才听命于他们。

最后,曾国藩认为相比之下,一个真正的英雄所具备的“英分”应重于所具备的“雄分”,这就是项羽“霸王别姬”与刘邦终得天下的区别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