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18272500000030

第30章 识人之智(3)

3 以情态识人

容貌是人的骨的余韵与外部显现,常能弥补骨的不足;情态则是神的余韵与外在表现,常能弥补神的不足。

曾国藩识别人才,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江忠源,字常帘,号眠樵,湖南新宁人。他本是一介书生,后以一儒生身份加入湘军,成为湘军中很有名气的文人勇将。1848年江忠源开始办团练,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回起义要早3年,曾国藩本人是1853年才开始办团练。江忠源是为了镇压新宁县的青莲起义办团练的。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江忠源率乡里团练,一役即将雷再浩消灭。因此被朝廷官授七品,调往浙江任职。

江忠源原本在农村读书,为考功名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曾国藩已是二品官员,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见曾国藩。江忠源早闻曾国藩大名,对他很是敬慕,见面后两人谈了很多国家大事,畅抒心中理想;曾国藩通过一番交谈也特别赏识江忠源的才华,认为他以后会有一番作为。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一直看着他离开,直到走出门外。

江忠源走后,曾国藩对旁边的人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扬名天下,可惜会悲壮而死。”

1852年,江忠源带兵奔赴广西,准备狙击取得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得知消息,写信极力劝阻江忠源,要他切莫投笔从戎,认为他“读书山中”,投笔从戎,“则非所宜”。曾国藩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他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以亏”。但是江忠源不听劝告,毅然投笔从戎。在以后的镇压太平军战役中,江忠源屡建奇功。他率军在全州蓑衣渡设下埋伏,以寡敌众,大败太平军,击毙冯云山。由此,江忠源以善于带兵闻名朝野。此后又率军援桂林,保卫长沙,守卫南昌,转战数万里,屡立奇功。

咸丰三年,江忠源率军守庐州。当时城内粮草缺乏,守官元纬因害怕敌人竟想投降,结果贻误军事部署。太平军突然举兵来犯,江忠源只好分兵部署,率士兵迎战。未曾想到,元纬的部下竟将太平军放入城内。江忠源获此消息,不禁悲愤万分,拖着病痛之躯亲自作战。但因久病,体力耗尽,只好由部下左右挟行,他心里很清楚庐州城保不住了,又不愿弃城逃走,因此决心以死殉城。他刚要用剑自杀,但剑却被部下马良夺走,马良将江忠源扶上马背想帮助他突出重围,谁知江忠源已决心以死殉城,他居然猛击马良,马良忍受不了痛击倒地,江忠源乘此机会投水自尽。

从这里可以看出,江忠源确实是名振四方却殉节而死,与曾国藩的预言丝毫不差。曾国藩认为观察一个人的神骨,需要较长时间细细鉴别,很多时候人来人往,匆忙不定,有的人可以再见,有人却永无再见的机会。这种情形下,彼此观察,就要注重考究所谓的“情态”了。

曾国藩说:“容貌是人的骨的余韵与外部显现,常能弥补骨的不足;情态则是神的余韵与外在表现,常能弥补神的不足。久久审视,应主要观察人的精神状态;短暂一见,主要观察人的情态,审视情态,应首先分辨清浊,近观细审时,还要兼论取舍存留,这样才能从大的地方看,从小的地方定性。”

曾国藩又说:“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的周旋态。像小鸟依人,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衫不整,倒穿鞋袜,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发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润却强于豪雄,日后不会沦为无用的废物。情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只要看到其大致情形,日后谁会成为有用之才,谁会沦为无用的废物,也能看出个二三成。”

呈弱态者,性情以柔为主,温平和善,慈爱近人,但缺乏主见。优点是,心思细腻,能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这种人因做事顾虑周全,所以很让人放心。

在中国古人处世智慧里,为了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是以退为进,隐于无形,即把自己放在一个永远弱小的位置上,不引人注意,自然不会遭小人妒忌陷害。如战国时期的孙膜,因自己的才能出众,遭同学庞涓的妒忌,被他暗算,为了活命,佯装疯子,庞涓用美食与大便试探他的心智是否健全。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大便。看到孙膜如此疯癫,庞涓放松了警惕,孙膜才得以逃命,回到齐国后,孙膜设计,将庞涓诱至大树之下使其万箭穿心而死;三国司马路,在曹圣死后与曹爽争权的斗争中,开始装年老智昏,连穿衣吃饭见客都分不清,成功地蒙骗了曹爽,使其放松戒心,而后突然发难,乘其不备,一举成功,为后来司马昭、司马炎夺魏权,开晋朝铺下道路。

这样的弱态非出自真心,是为某种重大目的而准备,实是一种大智慧,与本性中的弱相差甚远。第一种弱,情致婉转,小鸟依人,以美为名,另一种弱,以工于心计为特征。

呈狂态者,以狂者称,这种人大多愤世嫉俗,为人耿介朴厚,有高人之处,但无宽容之心,机巧圆润又不足,因此为人处事自成一格,人不能理解他,他也不去迁就人。因孤独,往往能专注于个人事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于有过人的成绩。但有的人,为人过于狂傲,不肯屈就结果招致杀身之祸。三国时的杨修,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且不守军纪,随意泄露军机,结果惹恼曹操掉了脑袋。

狂傲之人,多半自信,有足够的信心,常认为天下人都不如他,这有一点好处,可有利于他将个人才智充分发挥;但为人因狂傲而有失分寸,不分场合,则会坏人坏己的大事,不会有好的结果。

但要注意分辨真假狂态。一种因为身怀绝技,有傲物之资;一种则是志大才疏,自命不凡,眼高手低。

呈疏懒态者,眼光犀利,什么东西一眼看穿本质,对不感兴趣的事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而对于有兴趣的事,他会做得很好。晋代的陶渊明,无心做官,诗却写得好,只做了四十多天小官后,便挂冠弃印而去,宁可“带自荷锄归”去过悠闲自得的农家生活。这种人在现在能不能做领导者,须视他个人的素质和交往能力而定。

呈周旋态者,为人聪慧,灵巧过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随遇而安的本事很好。待人接物应付自如,在交际、官场中甚至有如神助,解决问题能力强,能独当一面。周旋之中如有一股强悍雄健之气,则是难得的天才,蔺相如完璧归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般人身上,四种情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种情态是恒定的,曾国藩认为除恒态外,人身上还有几种情态是不经常、短暂出现的,称之为“时态”。

如正在跟人交谈时,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见这种人毫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时,他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见这种人冷峻寡情。这类人城府深沉,居心险恶,不能跟他们建立友情。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却在一旁连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这个人打交道,却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足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这类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足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太动情的事情,却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足见此人不理智。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能跟他们推诚交心。然而以上三处情态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果能够以上述三种原则与他人交往,那么就可以遍交天下之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