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18272500000011

第11章 修身之智(7)

7 勤俭传家久

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曾国藩虽然位居高官,但一生勤劳、节俭,并不因自己的权势而坐享其成。

咸丰十一年六月,因处于战争时期,供需紧张,有时常需军队自己种菜。曾国藩幼时在农村,对耕种上的事还较熟悉,因此,他即使在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之际,也不忘对士兵种菜加以指导。时间长了,他在军营总结出“课勇夫种菜”的经验,后来还写信将它告诉了长子曾纪泽。

他在信中说到:“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务使耘草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二尺寸,足容便桶,大小横直,有沟有埂,下雨则水有所归,不积潦伤菜。”又鉴于家乡老农种菜不怎么讲究整土开沟之弊,他要求在自己家中“首先试验,开此风气”。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勤劳、节俭,对家人也是这样。他常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弟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磨炼筋骨。”并说“大官靠不住,惟勤俭可恃”,“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贪贱。”曾国藩认为体现勤俭的重要地方就是“早起”。早起,是农业社会中最优良的习惯。宰予昼寝,昼寝就是晏起之谓。日高三丈,尚未起床,故孔子斥之,谓为朽木。曾国藩在信中多次对弟弟们提到:我们家从高曾祖以来就有了天未亮就起床的好习惯,竟希公、星冈公、竹亭公都是黎明时分起床,“竟日无片刻暇逸”。因此,他给自己定了“不晏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条,这个戒条在他的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由于他的严于自律,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晏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

曾国藩对于家中的妇女,同样严格要求她们力行“勤俭”。他认为:“凡是世家子弟不勤不俭,从世家妇女的言行就能看出来。”又说:“家道兴衰,全系乎内政之整散。”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妻子“以勤俭自惕”,“以劳苦自乐”,为各房及子孙做出榜样。新媳妇进门,就要教她做菜煮饭,时时督促她勤劳纺织,让她会做针线活,自己缝衣服,自己做鞋袜。还要教会她们讲究做小菜,如腐乳、酱油、酱菜、醋、干笋、烘鱼之类。

曾国藩认为,这些事看上去是小事,但却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因此,必须做到“大房唱之,四房皆和之,家风自厚矣!”为了使家中妇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将“食事,衣事,细工,粗工”作为每日必修功课,按早饭后,己午刻,中餐后,酉刻四段时间分别实习,并规定食事每日验一次,衣事三日验一次,纺者验线子,织者验“鹅”蛋,细工五日验一次,粗工每日验一次,又规定“四女一媳”,每年要给他做一双布鞋和若干酱菜、烘鱼,然后寄与他,“各表孝敬之忱,各事针箭之工,余亦得察闺门之勤惰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位居高宫,却从不沾染官僚的习气,在生活中依然保持贫民子弟的朴实家风。他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前辈的老传统,千万不要沾染些许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对自己的儿子严加约束:“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仆做取水添茶、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亲自去做;播种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他认为,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无论是官家,还是农家,无论手工之家,还是商贾之家,如果勤苦俭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如果骄奢倦怠,就没有不衰败的。

因此,曾国藩在家训中,时时强调一个“俭”字。为了做到俭而不奢,居官清廉,他对子弟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如: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至嘱。

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四轿(指四人抬的轿子)一事,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蔑结轿而远行,四抬则不可。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姆雇工。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但是,生活之中光知道俭朴还不够,还要勤劳。勤劳才能家业兴旺。曾国藩说:“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

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初三日,曾国藩作《习劳而神钦》,他这样写道:“谁都喜欢安逸而厌恶劳动,无论出身贵贱,聪明的、愚蠢的、年老的、年轻的,都贪图安逸而不想去劳动,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身上每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和他每天所做的事情,所付出的劳动相称,旁边的人则不会对他有什么议论,鬼神也是允许的,因为这是他自食其力的结果。如果农夫和织妇,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才得到几石粟米,几尺布,而富贵的人家,一年到头安逸享乐,生活奢华,不做任何事情,就得到美味佳肴,锦衣华服,高枕无忧,一声吆喝,一帮人听候使唤,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情,鬼神也是不允许的,怎么能够长久呢!

“古代贤明的君主和忠贞的大臣,像汤昼夜工作,文王日日勤政,周公夜以继日,每天工作到天亮,这些贤德的人都是以勤劳勉励自己。《无逸》一篇中讲,推行勤劳可以长寿,享受安逸上天也不允许,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要学到一身才华,就必须勤加练习技艺,磨练筋骨,在困境勉励自己不断努力,操心忧虑,则可以增长智慧和才识;为天下大事奔忙,自己必需挨饿,受冻,不谋私利,造福人类。大禹治水四年,几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为了让天下人受益,他们都极其俭朴、极其勤劳地为人民大众奉献自己全部身心。因此荀子称赞大禹、墨翟的行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勤劳俭朴。

“从湘军兴起后,我每当看见身上怀有一才一技,能吃苦耐劳的人,都认为他们可以有一番作为,为人所用;有些人没有任何才技,又不习惯于劳作,他们则会一无是处,受尽饥饿寒冷而死。所以说勤劳可以长寿,过于安逸则遭天谴;勤奋则可学到一技之长,为人所用,喜欢懒惰、安逸的人则一无所长、无人理睬;勤奋努力可以济世救民,受到神人的钦佩,懒惰安逸则无人问津,鬼神都不愿帮他。所以君子想得到人、神的帮助,只有勤劳吃苦。”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家业兴旺的长久之计仍在于勤,勤则兴,逸则败,他深知人败,离不得个“逸”字,人如果不勤奋努力,终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