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草庐漫话
18272100000027

第27章 天籁和处即文章

——读《疏篱集》

几年前,自牧先生来平阴参加一位作者的作品研讨会,才与先生有一面之交。别后,先生多次寄书寄信给我,但我都不曾有一信回复。何哉,先生乃海右名士,自己不过一乡间书生,与先生交往,怕有攀附之嫌。近日,先生又寄大著《疏篱集》来,并附有大札一封,心中实为感动。立即沐手焚香,开卷展读。闻道于淡庐之中,忘怀于疏篱之侧,不觉进入“和于天籁”之境。

《疏篱集》是先生的又一本杂集,有随笔散文、诗歌小品、日记书简、谱录题跋,林林总总。“杂”本是出书之大忌,然而,如此犯忌,却最见先生“淡泊”情怀,“疏篱”逸趣。

“散文最见真情、真味、真人。”先生的文章简约古朴,潇洒散淡,至纯至真。“淡庐散文”与“淡庐序跋”可视为作品评介,评说精辟独到,富有学术见地。字里行间,熔铸着先生的深厚学识与真知灼见。“淡庐诗稿”意境淡远,辞采轻盈,语言隽永,情意动人,无不给人以精金美玉般的感受。另有“淡庐书简”数札。“淡庐日记”,占了集子的较大篇幅,是先生日常生活的原生态真实记录,是先生信手留下的一种虽近于无技巧而又弥足珍贵的人生底片。这些日记作品,乍读,平平淡淡,琐琐屑屑,直直白白。似乎有失名士之高雅,方家之深幽。但这正体现了先生的“三真”本色。不矫情,不张狂,不做作。大音稀声,淡中致远,大道低回,清格自守,这正是先生追求的艺术大家境界。

在我的印象中,现在,很少有写日记的人。我写日记,也往往是时断时续,写的时候少,停的时候多。这大概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平淡、太枯燥了。然而,自牧先生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一路写来,这本身就让我们无比敬佩。他能坚持下来,并不是说他的生活越出了常人的平淡,多么丰富多彩。而是因为他不但有越乎寻常的毅力,更具别人所少有的见微知著的艺术眼光。购书、交友、写书、编书是自牧先生生活的主旋律。没有苏子的大起大落,没有易安的悲欢离合。他的所记所录,就是平日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思、所感。然而,他能以朴素显本真,以细琐见微妙,以轻松显凝重,平淡之中,包涵着对生活冷峻深刻的思考,蕴籍着对理想与现实严肃的审视。

贾平凹在《江浙日记》中写道:“现在很多书作,故作潇洒,似乎是学了魏晋人风度;但大量的却是象牙塔中的做作。”艺术全凭悟性,才情最忌装扮。好的日记作品多藉于心性对于日常生活的领悟和撷取。“淡庐日记”虽然多为生活实录,却处处显示着作者的情怀、感悟、智慧与达观。

文如其人。苦耕砚田、寂寞自持的骨质秉性;抱朴守真、淡泊自守的中行追求;书香鱼雁、煮书烹文的清雅情怀;远疏红尘、独立疏篱的坚贞气节。这就是《疏篱集》中的自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自牧。

“美妙雨声蕉丛闻,天籁和处即文章。”(自牧诗)大雅者大俗,大俗者大雅。天高云淡,水净沙明。我们不仅从自牧天籁般的文章中读到作者纯真淡泊的情怀,而且能获得许多对生活的审美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