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在洛迪战役之后,整个伦巴弟被法军占领,撒丁王国正式与法国签订和约:赔款300万,把萨瓦和尼斯正式割让给法国,准许法军自由出入皮埃蒙特。
在法军节节胜利的威慑下。邪不勒斯国王、罗马教皇、巴马公国、摩德纳大公也纷纷抛弃了传统的领主奥地利,转而投入法国怀抱。法国不仅成了占领者,也成了意大利的解放者。余下的问题,就是对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最强大堡垒——曼图亚要塞的攻克问题了。为此,拿破仑与督政府的头头发生了一场战略上的争执,并坚决抵制了督政府的计划。
面对拿破仑的一连串胜利,督政府的头头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这几万本未抱太大指望的“叫花子军”,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欧洲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不用给养,很少军械。只是靠一个人和独立自主的政策就解决了法国大革命以来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与作为主要方向莱茵战线的节节失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照此下去,意大利很快就会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但是,这个军团的司令官如此生龙活虎,如此富于主见,如此桀骜不驯,实在难于控制。拿破仑一出场,即赢得了世界的吃惊和国内的欢呼。一旦他羽毛丰满,此人岂肯屈居人下,不如现在乘胜利之机,削弱其兵权。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使之互相牵制。以便分而冶之。
于是,督政府提出了将意大利方面军分成两部分,拿破仑统率2万人进军那不勒斯和罗马,克勒曼率领2万人掩护围攻曼图亚。拿破仑听后大怒,认为这是一个将意大利军团引向毁灭的计划,他严辞拒绝,坚决反对。并且提出:或者收回成命,或者批准自己辞职。
他在给督政府的信中写道:
“假如你们在我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假如你们让我的一切行动听从政府特派员的决定……那么你们别再指望从我那里有好的成果……你们必须对自己的指挥官有绝对的信任。如果我得不到这样的信任,我将毫无遗憾地请你们批准我调动工作。打仗的事,各人有各人的打法。克勒曼将军比我有经验,当然能比我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两人共事,则一定要坏事。
“我只有在你们赋予我完全和绝对的信任之下,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我清楚知道我写这封信是需要鼓足勇气的,因为这很容易令人怀疑我野心太大,骄傲太甚!但是我有责任向你们陈述自己的思想……我不能同一个自视为欧洲最优秀指挥员的人共事,何况,一个蹩脚的将军强过两个优秀的将军。打仗如同治理国家一样,是一件机智的事。”
实际上,督政府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的主张十分荒谬。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夺兵权,于战事相当不利。拿破仑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蹩脚的将军强过两个优秀的将军。”
在各路大军节节失利,而唯有意大利军团节节胜利的情势下,解除拿破仑军团司令官的职务不仅违背民意,也于督政府不利。拿破仑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于破釜沉舟,冒险发难,要求有更大的指挥权和更充分的信任。这一次,他又达到了目的,督政府收回了自己的命令。
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当然要冒一定的风险,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很可能绝地逢生、柳暗花明。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万不得已也可以采用冒险发难的方法。尤其是在还有胜算机会的时候,通常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看到意大利军团即将被分割,拿破仑自然急红了眼睛,因为这是他发家的资本和未来夺取权力的筹码。所以,为了让督政府打消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的主张,拿破仑提出“或者收回成命,或者批准自己辞职”。这种毫不退缩的强硬态度,再次显示了威力。毫无疑问,拿破仑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