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要温和,手上的棍子要粗。”——美国总统罗斯福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上台后,迫切需要国内和平。他向英、奥、俄三国君主建议尽快停止战争,但是遭到三国拒绝。拿破仑明白,要拆散反法同盟,最有效的一招是要各个击破。英国是法国最主要的敌人,也是反法同盟的核心。要对付英国,首先要战胜承担主攻任务、对法国威胁最大的奥地利。于是,拿破仑在1800年发动了马伦哥战役。
奥地利派往意大利的军队被击溃,同俄国的关系已经破裂,而且害怕法俄联盟将使它更加孤立。因此,它同意了这次谈判。
1800年10月间,在巴黎开始了以拿破仑和塔列兰为一方,以科本茨为另一方的法奥谈判。
谈判进行得相当艰巨。不久,拿破仑退出谈判,让他的哥哥约瑟夫在洛林省的吕内维耳同科本的继续谈判。科本茨狡黠顽固,约瑟夫坚定而圆滑,双方都力图使出巧妙的外交手腕战胜对方。
这时,英国给奥国提供了200万英镑的津贴。在英国的压力和诱惑下,奥国又有了重起战端的念头。拿破仑对奥国在英国影响下出尔反尔极为愤怒。他多次强调和平的愿望是有节制的,然而双方还在争吵不休,看来不通过战争是无法取得谈判的结果了。
1800年11月5日,拿破仑宣布取消法奥两国的停战状态。命令法军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两个战场同时转入进攻。于是,战火又起。
12月2日,莫罗将军率领的莱茵军团在德国南部大败查理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取得了霍恩林登大捷。这次胜利打开了通往维也纳的道路。与此同时,麦克唐纳率领一支新军团在意大利出征,于严冬季节成功地穿过了施普鲁根山口,顺利地前进到阿迪杰河上游地区。这一出色行动再次切断了曼图亚要塞与奥地利之间的联系。奥地利的种种希望因军事失败而破灭,现在别无他法,只得争取在最好条件下缔结和约。但是,拿破仑这时却指示约瑟夫不要急于签订和约,他要奥地利答应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1801年2月9日,双方终于在吕内维耳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完全被排挤出莱茵河左岸,这块领土全部归属法国;法国还获得奥地利所属的尼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奥地利承认法国庇护下的黑尔维谢(瑞士)、巴达维亚(荷兰)、利古里亚(热那亚)、内阿尔卑斯(伦巴第)等共和国;法国继续占有皮埃蒙特;奥地利继续占有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威尼斯和阿迪杰左岸地区,而把阿迪杰右岸地区让给内阿尔卑斯共和国。
奥地利由于战场上的失败,不得不接受拿破仑所提出的相当苛刻的和约条款。但是,正像它不甘心于1797年的《坎波福米奥和约》一样,它对吕内维耳和约也是不甘心的,它终究要等待时机来改变这种形势,并再一次出来同拿破仑较量。
对于政治家拿破仑来说,武力只是他手上的一张王牌,必要的时候以之示人,取得谈判桌上的优势,然后获得政治利益。所以,军事武力作为一种暴力语言,是极具杀伤力的;当然,它必须与政治谈判配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政治效应,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左手军事暴力,右手和平谈判,两者配合好了,就能掌握主动权,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
在与奥地利谈判的过程中,拿破仑没有放弃军事斗争的准备。果然,奥地利后来终止了继续谈判,与法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于是,拿破仑发动了军事进攻,并以军事胜利逼迫奥地利回到谈判桌上来,最后接受了和谈的条件。军事进攻与坐地和谈,都是表达主张的形式,是不同的语言形式。只有文武兼备,掌握两种方法、两种手段,才能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