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拿破仑的煽动口才
18269700000146

第146章 围绕政治,全盘考虑——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奥地利投降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洛迪挢战役之后,拿破仑兵临维也纳城下。不过,此时他选择了停止前进,引而不发,显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作为政治家而非军事家的拿破仑十分清楚,督政府希望在选举前取得和平,而他仍然有求于督政们。如果不是他,他一个人、一个军人,能给法国带来五年来人们一直盼望的和平,事情将会变得怎么样呢?

战争的命运从来捉摸不定,除非蛮干的人才会去玩火。再一次地,他击败了奥地利帝国的军队,切断了他们的莱茵援军。这一年来,欧洲一直害怕这位新的总司令,因而他该摆出个和平的姿态,使人民相信他更是一位爱好和平的政治人物。

他善于通过武力和谈判两手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拿波仑直截了当地建议与被征服者媾和。作为地位平等者,他写信给败北的奥军统帅、弗朗西斯皇帝的弟弟。在这封意味深长的信中,充分照顾了战败者的自尊心。拿破仑写道,假如他能够签订和约的话,那他所感到的自豪将会超过由于战争胜利而得到的微不足道的荣誉:

“总司令阁下!

“我们勇敢的士兵在作战,但也需要和平。战争不是已进行了六年了吗?难道我们杀的人还不够多?难道我们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不够深重?到处都有人吁求人道,法国的敌人几乎都已放下了武器,贵国是唯一的例外。这次新战役的前景不妙。不管它如何结束,我们每次都会杀戮数千名对方的士兵,而且,最终还是要媾和,因为什么事总得有个了结,即使是最强烈的仇恨……

“您,皇帝的胞弟,大可超然于政治家和政府的勾心斗角,难道您不想为自己赢得人类恩人、德意志救星的美名?我想,很可能您要以武力挽救您的国家。可是,即使如此,德意志将成为废墟一片。即使此信能挽救哪怕是一条性命,我也会以我的努力为荣,而不在乎战场上可悲的名望。”

这封信令查理大公深为感动。他是个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历来反对一切战争。他只是出于责任感而担任了总司令。如今有了波拿巴这封信,他可以奋力反对维也纳的主战派,并影响皇帝。如果他们拒绝媾和,情况会怎么样呢?波拿巴肯定会公布他的信和他们的答复。他就再一次有机会在欧洲炫耀法兰西共和国的人道主义理想。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则是奥地利帝国的封建军国主义。拿破仑将用火与剑把国家夷为平地,还会在全世界面前谴责奥地利的残暴。

很快,查理大公的参谋长别耳加德中将和梅尔委耳特少将以军使的身份来到法军大本营。他们在同拿破仑会商后提出照会,内容如下:

“将军麾下,皇帝和国王陛下愿意促使欧洲安宁,结束使两大民族破产的战争……在我们和您刚才进行商谈以后。皇帝深信两国都有尽快结束这个灾难性战争的善良愿望。因此,他愿意缔结为期十天的停战协定。”

拿破仑作为总司令同奥军代表进行谈判,当天晚上签订了为期五天的停战协定。接着,拿破仑未等督政府派人前来媾和,便授权自己同奥地利代表谈判和约的初步条款。1797年4月18日,两国签订了《累欧本临时条款》,战争以拿破仑的胜利而告终。

就这样,拿破仑轻而易举地从谈判桌上拿到了胜利的果实。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通往政治顶峰的通天大道。

当军队已经获得了决定性优势的时候,战争还是和平的选择,就不单单依靠军事或者个人意志了。毕竟,军事从属于政治,外交也是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为战争而战争,或为外交而外交。战争或和平都是政治手段,都受政治需要的制约。这一点是明确的,并且是在外交中应该始终坚持的原则。为此,必要的时候进行文攻、举行谈判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恰当、适宜的谈判,能够让占据军事优势的一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拿破仑在战场上是个骁勇的将军、罕见的敌手。但是,他并不为此而得意洋洋。战争的胜负从来都是他达到政治野心的资本,他并不单单靠战争赢得胜利。聪明的拿破仑明白,很多事情需要通盘考虑,权衡各方面的利弊。有的时候,与其留下魔鬼的恶名,倒不如做个通达的施与者。他要的东西既可以通过战争达到,也可以通过和平取得。这就要看哪一方面对政治更为有利了。用肌肉考虑事情的是武士,用头脑考虑事情的才是真正的将军。所以,在与奥地利对峙的时候,拿破仑选择了谈判,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奥地利投降,最终达成了和约,减少了战争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