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卫生
18268700000034

第34章 家长应如何做好孩子儿童期的心理卫生工作?

家长应当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温馨和睦的家庭,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形成愉快的心情与开朗的性格,并愿意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告诉家长。如果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分居或离婚,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进而会让孩子变得情感冷淡、精神紧张、性格怪异,并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2)尊重儿童的自尊心,正确地表扬和批评。儿童有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其上进的信心。家长和老师不应把儿童单纯地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们。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耐心地进行教育,不能一味地指责和训斥,更不要任意打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父母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经常在孩子的同伴或他人面前责骂孩子,会激起孩子的敌对和紧张情绪,并让孩子形成自卑、报复等不健康的心理。

(3)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儿童期是孩子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孩子的心理不稳定,其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榜样的作用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家长、老师、同伴及周围其他人的言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习惯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恐惧、说谎等不良行为往往都是从父母处习得的。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4)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和作息。儿童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很多都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好造成的。父母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环境,指导儿童按时起床、吃饭、学习、游戏、睡觉,让儿童能够劳逸结合,使他们的身心得以愉快健康的发展。

(5)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教育方法不正确,都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跋扈,遇见困难就退缩,形成自大、好高骛远等不良心理特征。对孩子要求过高,动辄训斥打骂,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身为父母,应当多看书,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