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之所以会让步,是因为他知道对方不会让步了。
——莱因哈德·泽尔腾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莱因哈德·泽尔腾先生1994年因其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泽尔腾教授说:博弈论根据其所采用的假设不同而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
目前经济学家谈到博弈论时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
博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存理论,商家面临的竞争形势非常激烈,要抓住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赢得内部员工、消费者以及社会的认可,同时还要保证在与同行对手角逐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
所有商家无不渴望自己能够在挑战与机会的二维空间中达到一种最优的平衡,于是,商人就不得不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社会中权衡利弊,以期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获取利润。
比如当博弈当事人的利益对立时,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增加都会损害另外一个人的利益时,博弈理论认为,这种所谓的对立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效率曲线上必然存在一点,使得博弈当事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博弈者都希望避免两败俱伤,这种“双赢”的共同想法就体现为在效率曲线上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
还有,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势弱的一方通常会成为强者。对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将自己固定在特殊的谈判地位是有利的,当任何一方认为对方不会作出进一步的让步时,协议就达成了。一方之所以会让步,是因为他知道对方不会让步了。因此可以认为,谈判的实力就在于让对方相信你不会再让步了。能够把自己锁定在有利地位有三个战略,即不可逆转的约束、威胁和承诺。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有很多情况都是在合作的背景下进行的,比如垄断市场的寡头A、B,他们可以协议指定一个产量,如海湾国家的石油产量,来维持自己的最大利润。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总有为了维护自己的局部利润而提高产量的情况,如沙特阿拉伯常擅自提高产量,结果导致价格下降,利润流失。竞争情报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起重要作用,如果A掌握了B的实际生产能力这类竞争情报,就可以调整自己的产量甚至突破协议,从而形成新的均衡。
无论于人、于物,还是于企业,博弈都无处不在。只要生存,就有博弈,博弈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状态的体现。任何一个参与博弈的商家,在整个商业社会中都与其他种种因素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简单说,商家所面临的处境都体现了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博弈关系。
对于商家而言,“竞争”、“生存”与“危机”这类词语既是耳熟能详的常见词语,又是令所有企业管理者都感到头疼的、想要逃避的字眼。但是,正如同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为捕食和逃命而奔跑一样,即便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商家都必须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