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金投入失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投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公司的经济状况,其结果还会影响到公司以后的成熟和发展。既要投资,想赚钱,风险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尽力减少风险。比如说调查市场,比如说研究政策,采取合适的、合理的扩张方式等。投资事关公司发展的全局,不怕有风险,就怕不谨慎,应该成为私营公司经营者做事的基本准则。
对于私营公司来说,投资失误无疑是一场极大的灾难。而在导致投资失误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投资时资金失误。
一般来说,资金失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不当。有的私营公司的投入资金是通过借、贷等方式筹集而来,而在使用资金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利息、还款时间、抵押财产等借、贷时的一些附加条件,从而使资金使用失误。
(2)开支过大。有的私营公司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开支过大,从而导致资金不够用,使投资出现失误。
(3)负债过多。有的私营公司在投资过程中,由于负债过多,使公司无法偿还应还的债务,从而给公司带来败局。
(4)投入资金不足。有的私营公司由于投入资金不足,从而使投资的项目搞到中途时没有钱继续投入了,导致投资项目半途而废,给公司带来败局。
日本八佰伴公司的失败,其悲剧的起点均源于投资过程中的资金失误。八佰伴曾经是奋斗与成功的代名词,其创始人的传奇故事,至今还留在很多“阿信迷”的心中。但是,这个百货行业的巨人被迫宣布破产的悲剧全方位地向人们昭示了资金在投资中事关全局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八佰伴公司因为经营有方,莸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八佰伴公司开始在世界各地大量投资。随即,大规模的投资造成八佰伴开始迈向死亡之地。
在大量投资过程中,八佰伴公司在新加坡一个县就投下了十多个店,其中一个分店就投下了200亿日元,而日本八佰伴一个月正常收益才11亿日元!这种投资策略在日本同业中被传为笑柄。此外,八佰伴还投资了多种新型贩卖店,例如家电贩卖店、鳗鱼食品店等。而八佰伴公司的投入资金很多是向银行贷的,还期接近时,由于资金周转不灵,急忙出售店铺,结果价格被杀,以331亿日元出售了16间店铺。
高额举债,难以为继也是招致八佰伴公司破产的一个原因。
八佰伴主要依靠债务开展经营,通过庞大的营业额及现金周转支持生存。从1995年开始,八佰伴在不断流出资金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各投资企业居高不下的成本使集团年报上显示出财政危机。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18天之前,八佰伴日本公司公布了其上一年度的财政状况,结果显示:亏损511亿日元。而在已公布的八佰伴负债表中,包括437亿日元的银行负债,374亿日元的可兑换债券,以及该公司为其它公司所做490亿日元的债务保证。
这些投资的摊子铺得特别大,而进行投资的钱都是从银行贷的款。可是,经济形势的剧变就像是七八月的天,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把握,不久,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八佰伴公司在东南亚的投资顿时就像投进了无底洞,再也收不回来了,而此时,又到了银行的还贷期限。万般无奈之下,日本八佰伴只得宣布破产。
八佰伴公司的失败主要是投资的失败,而导致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又是投资资金上的失误。
第二节 投资前应该做好那些准备
投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公司的经济状况,其结果还会影响到公司以后的成熟和发展。因此,在做投资之前,创业者一定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有一个全局观念,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针:
(1)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投资计划和策略,千万不能乱点谱,闭着眼睛瞎投资。
(2)定期检查并调整投资项目,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随机应变,顺风使舵。
(3)最好能花费些时间去进行研究,如调查市场行情走势,了解最新信息,掌握他人心理。自己要做好投资记录分析,不可以“坐以待息”,被动地等待天上馅饼掉下来。守株待兔绝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的态度。
(4)投资分析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尽量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时时保持冷静头脑,切不可意气用事,误打误撞。更不能把赌博的心态带入投资活动中去。
一个公司有所发展,明确方针然后制定公司的计划十分重要。制定计划时,总经理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文字游戏的堆砌,在相当程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至为关键的。制定计划,就是要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的。
第三节 制定计划时要了解哪些情况
在制定投资计划之前,总经理不仅要明确投资的指导方针,而且应对投资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睛况作深入的调查了解,这样才能使计划具有可实施性。具体而言,在制定计划中,总经理应特别对下列的一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
(1)投资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商业投资者本身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它包括的内容很广,主要是经济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
(2)调查货源情况。货源情况,对于商业投资者来说,是必须了解和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充足的资源,商业投资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后,才能正常的运转,获取合理收益。
(3)调查需求状况。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商业经营的好坏。没有需求的商业,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做到买卖兴隆的。
(4)调查竞争状况。一般来说,需要了解的情况包括:
①竞争对手的数量。
②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
③竞争对手的劳动效率。
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
⑤竞争策略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等。
(5)商品销路的预测。
对于私营公司的经营者来说,预测商品销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是投资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因为商业总是先买后卖,为卖而买。产品销路如何,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济效益,如果公司经营的产品销路不好甚至没有销路,则投入的资金要想收回甚至增值,其困难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掌握产品今后的销路,需要综合了解多方面的情况。除了所经营商品本身的特点外,还包括商品设计、性能和用途、造型、包装、安全性、生命周期、新产品开发等要点,还要了解顾客构成、需求水平、竞争态势、购买心理和购买习惯等各项因素,并且进行通盘考虑。
第四节 如何找准能赢利的机会
要抓住商业之中的每一个机会,哪怕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机遇时刻在我们身边流过,能够将其捕获,转化为利益的恩赐又有几何?一路长大,上帝的垂青又有几多?有多少人准备好了,看到了,抓住了?又有多少人因错过了而妄自菲薄呢?
机会是个美丽而又性情古怪的天使,她会突然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就会飘然而去,不管你是如何扼腕叹息,她都不会回来。所以,必须成功地把握好降临的机会。在商业活动中,是否能抓住机会,完全可以决定你是不是会有所建树。
在商业竞争中,谁抓住了机会谁就能把握成功,而没有见微知着、善于捕捉和敏锐聚断的能力,就不可能抓住瞬息即逝的商业机会。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想到了就要做,有了好想法不付诸实践,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如果我们细分析,这是一个商人的品性问题。做生意都必须从好的想法开始,而差距就在于,成功的商人把好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而那些只停留在梦想中或者是迟迟不肯着手去做的人就会失败。
“通往成功的路上,到处是错失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前门进入的机会。”或者,我们能够从这句谚语中得到一点启发吧!
第五节 什幺样的点子最有市场潜力
“我做梦都会梦见沙子。”仁创科技集团的董事长秦升益是靠做沙子起家的,他还把它美其名曰为“沙产业”。秦升益的家在安徽大别山区,后来到了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用他的话说,“在研究所,中专学历只能干粗活”。但正是这些“粗活”,却让他把沙子奇迹般地变成了新型建材,变成了精密铸造材料,变成了油田增产剂,变成了工艺品。
“现在做什幺都要讲创新,谁说创新需要多高的学历?”秦升益说,创新的思维根本是从生活中来的,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就会有好点子冒出来。“易经》里有句话叫做‘一阴一阳为之道’,我有一项发明中的难题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解决的。”他的“耐高温覆膜砂”就是在从《易经》中领悟了“改性”道理后,用3年时间、经过6000次试验、用了9吨沙子研究发明出来的。之后,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内蒙古沙漠上10元一吨的石英砂,就完全可以取代澳大利亚进口的7000元一吨的锆英砂而成为精密铸造材料了。
“如果能用沙子做成一种地面砖,下雨的时候像海绵一样把水储存在砖里,然后向地面渗透,这样雨水不就可以保存起来了吗?”这只是当年秦升益的“奇思妙想”之一,但是今天,具有这样功能的“生态砂砖”已经铺在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上。
看到今天秦升益的生产基地里的全自动生产线,很难想象他的创业是从小平房和大铁锅开始的。10年前,秦升益带着十几个民工在中关村的一间工棚里,开始了他“沙产业”的第一步。“当时买不起加热设备,我们就用大铁锅炒沙子。”秦升益说,就这样干了一年多,靠大铁锅里炒出来的沙子,秦升益的“耐高温覆膜砂”当年卖了200万。
从秦升益的成功经历来看,“点子”不在其新颖与否,也不必是自己独有,甚至不需要是什幺“好点子”。重要的是,这个点子得具有市场潜能。
以下是几点可以帮助你验正“点子”的市场潜力。
①这个“点子”是否会合乎实际的需求?目前或许未来会不会有生意可做?
②顾客的需求是否足以维持生计?目前市场的发展空间怎样,或是已布满了竞争对手?
③这个“点子”是否能转为可做的生意?是否有相关的技术配合?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否在消费者能够或愿意负担的范围之内?
④你个人是否有所需的知识及技术?这个“点子”有没有人试用过?其结果如何?为什幺?
要回答这些问题势必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详细研究才行,但很多时候,这还得靠个人直觉来判断。
第六节 要研究“经济政治学”还是“政治经济学”
有记者曾经这样问南存辉:“中国企业家是‘政治经济学’的高手,往往在很多方面是从政府来找市场,但也有一种所谓‘商而优则仕’的‘经济政治学’情结,您怎幺看待这个问题?”
南存辉这样回答:“作为一个企业,政治应该是天,天气好的话,出太阳了,被子霉了可以晒晒呀!外面刮风下大雨,你却拿被子出去,肯定不合时宜嘛。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
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变化当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机遇。这就看你有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不能在细微的政策变化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商机。
广州有一家商场的总经理平时非常注意研究政府决定。有一次,广东省政府下达文件,要求各单位处理库存物资,加快资金周转。这家商场的领导分析文件后认为,各公司一定会按照文件要求清仓查库,处理积压物资,这就为商业部门提供了一批廉价商品,抓住机会在商场的一角设一个廉价柜台,一定会受到企业和消费者欢迎。于是,他们立即派出供销人员到各家工厂洽谈业务,收购了大量的处理物资。
潮涌般的人流汇集到这家商场,使长期积压在仓库里的尼龙布、皮鞋、床单等商品,一时成了抢手货。廉价商场前后开办两年,为300多家工厂推销了大量的积压物资,做成了8000多万元的生意。
大环境是带有方向性的因素,是决策的基本前提。只看到眼前的决策,只能偶尔获利,不可长期获益。
有些人做生意,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生意失败而不知其因。精明的商人经常研究形势变化,分析政府决策动向,然后决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决策超前一步,利润颇丰。
企业做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取决于企业是否充分利用政策或关注政策的变化。要成功地抓住机遇,就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走在别人的前头,从而做到先知先觉,达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境界,从容面对每一个政策变化。
第七节 投资之前为什幺要先吃透政策
有记者曾经这样问南存辉:“中国企业家是‘政治经济学’的高手,往往在很多方面是从政府来找市场,但也有一种所谓‘商而优则仕’的‘经济政治学’情结,您怎幺看待这个问题?”
南存辉这样回答:“作为一个企业,政治应该是天,天气好的话,出太阳了,被子霉了可以晒晒呀!外面刮风下大雨,你却拿被子出去,肯定不合时宜嘛。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
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变化当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机遇。这就看你有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不能在细微的政策变化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商机。
广州有一家商场的老板平时非常注意研究政府决定。有一次,广东省政府下达文件,要求各单位处理库存物资,加快资金周转。这家商店的领导分析文件后认为,各企业一定会按照文件要求清仓查库,处理积压物资,这就为商业部门提供了一批廉价商品,抓住机会把商店改为廉价商店,一定会受到企业和消费者欢迎。于是,他们立即派出供销人员到各家工厂洽谈业务,收购了大量的处理物资。廉价商店在鞭炮声中开业了。
潮涌般的人流汇集到廉价商店,使长期积压在仓库里的尼龙布、皮鞋、床单等商品,一时成了抢手货。廉价商场前后开办两年,为300多家工厂推销了大量的积压物资,做成了4000多万元的生意。
大环境是带有方向性的因素,是决策的基本前提。只看到眼前的决策,只能偶尔获利,不可长期获益。
有些人做生意,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生意失败而不知其因。精明的商人经常研究形势变化,分析政府决策动向,然后决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决策超前一步,利润颇丰。
可见,要成功地抓住机遇,就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走在别人的前头,从而做到先知先觉,达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境界,从容面对每一个政策变化。
“只拉车,不看路”被视为蛮干,路子不对,干得越多,结果可能越糟。做生意也是这样,不注意分析大形势,机会就有可能给你带来风险。
第八节 看得见的手对投资行为会有哪些影响
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个大的经济学家,叫亚当·斯密,人们把他称作“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出一本书,名叫《国富论》。这本书中有一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说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为了促进社会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幺达到自己的利益,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但是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这只“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个人利益、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
在斯密思想指引之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发展,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然后是欧洲经济的发展,之后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年之久。
到了1929年,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大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然后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时英国又出现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叫约翰·凯恩斯,凯恩斯在1936年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幺萧条,股市这幺低迷,失业这幺严重,你们没招儿了,我有招儿,我的这个招儿叫“看得见的手”,这只手谁都看得见。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拉起来,让经济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凯恩斯的理论果然使西方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并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30年的繁荣发展。
生意人、各行各业商家要适应看得见的手的纠缠,正确调整自己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不必怀疑宏观调控的力量和决心、以及最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2)在一定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结果可能同稳定市场的初衷背道而驰,增大而不是减小了市场波动性、易变性。
(3)看不见的手是我们判断和研究市场的根本依据。
政府的干预是“看得见的手”,这只手外在表现是柔和的,在采取行动之前,比如减息或加息,早已在市场上大放风声,力图减少冲击;内在却是坚定的,该减息就减息,该加息就加息,该表态就表态,不是犹豫不决延误时机。这只手虽然不经常出现,但总是令市场参与者感到它就在哪儿,随时守护在一旁。总之,看得见的手在明处,其力量主要来自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信任,而不是实际力量的使用,心理力量明显多过实际推动。
第九节 看不见的手对投资行为会有哪些影响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通常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自我约束的横向波动状态,这种状态在总的市场运行时间中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换言之,市场倾向于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横向波动的稳定状态;一种是自我加强的快速上涨状态和快速下跌状态,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市场就会自动地朝向既定的方向加速前进,直到外界的刺激促使市场摆脱这样的状态为止。这样的市场状态占据的时间份额很少,但是却足以造成市场的大幅度变化。市场参与者的机会和风险主要和这样市场状态有关,而横向波动过程则是这类过程的预先准备和事后的休整阶段。
从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来看,两种状态均具有强大的惯性,倾向于维持现有状态一直发展下去,仅当市场受到的外界作用足够强大,才能激发和促成市场状态的改换。这就是外界市场信息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本质上,市场和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因应的,毕竟市场本来就是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的两只大手,可以将我们轻轻举起,亦可将我们狠狠抛下。看得见的手,在前方指挥;看不见的手,在后方操控。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第十节 时局变化对经济有怎样的影响
日本丰田公司成立于1938年,其汽车产量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居世界第三位。1999年位居《财富》杂志500强第十位。
日本丰田公司非常注意时局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善于对政治事件作出独特的判断,并将其为己所用。29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非常关注中东这个热点地区,他们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中东各方冲突作了详尽考察。最后,他们通过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认定在7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必将因各种矛盾的激化而爆发战争。一旦战争爆发,美国肯定还是一如既往地站在以色列一边,而这势必激怒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他们肯定会把石油当作武器,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武器的使用则必然会引起美国国内石油短缺、燃料价格暴涨、美国政府实行燃料限额供应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丰田公司确信连锁反应的最终结果是影响汽车业发展的方向:低能耗的汽车将在市场上一领风骚。根据这一判断,公司的决策者决定将开发研制新型低耗车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并立刻着手实施。
果然,1973年中东战争又一次爆发,其后的事态发展果如丰田公司判断的那样,欧佩克组织开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油价开始暴涨。这样,美国大的汽车制造商们开始慌神了,因为他们造出的价格昂贵,而耗油量又很大的汽车开始无人问津。丰田公司的人乐弯了腰,他们研制出的价格便宜、耗油量低的汽车大受欢迎,很快占据了美国市场,日本车开始了对美国车的优势地位的挑战。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决策者在彼时的决策都受时间、空间和时局的影响,因此决策者也要相时而动,决策也应顺时而变。
第十一节 全行业的大气候对公司有怎样的影响
山西某煤矿是一个有400来人的中型公司,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1996年以前,煤炭行业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1980年代,当时国家资源很紧张,加上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煤炭作为国家控制资源在市场上很有发展前景,可谓是供不应求,这和当时中国的国情有关。
当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科技转化能力也不强,人们的生活燃料主要是煤炭,极少数的城市用上天然气,由于电力不足,很多任务业部门都用煤作为动力燃料。在这种大环境下,该煤矿的煤不愁没有销路,虽然在同一地区还有一家特大型煤矿,但那家较大型煤矿主要供应北京、上海等地的用煤和几个大火电站用煤,对于本地区和本省的用煤,仍以像该煤矿这样的私营公司为主。该煤矿每天产煤2000吨,仍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每天煤矿外的大卡车排队等候。煤矿每年的效益也十分不错,利润极为可观,职工收入丰厚。
该煤矿尝尽了甜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达到每天产煤3000吨,仍供不应求。这种状况持续到1992年,市场状况有所变化,煤矿每天产煤3000吨,但需求每天只有2000吨左右,供过于求了,可并不意味着无利可图,利润仍然不少。后来市场需求逐渐下降,到了1996年,每天需求就只有1000吨不到了,煤矿连成本也不保了,更说不上有利润。
这就是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煤炭行业全行业出现亏损,这是由于大气候所决定的。到了1990年初,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了档次,生活用燃料结构有了新变化,城市居民一般都用上了天然气,煤炭需求急剧减少,工业用煤要求提高,对含硫量高的煤炭不允许进城,因为考虑环境污染等问题;国有公司大量亏损,有的公司生产能力闲置,用煤本身也少了;再加上水电建设发展很快,用电成为工业能源的首选。这种种因素影响着煤炭行业的前景,在该煤矿所在地区的那家特大煤矿的需求也急剧减少,因而他们也进军本地区,本省的市场,把该煤矿的市场抢去了,加上那些特大型公司煤矿在生产方面的技术先进,因而成本较低,该煤矿是不能与之抗衡的,每年的生产形势却在下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全行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限制,国内市场的需求更是疲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许多中小煤矿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关闭煤矿,工人失业,该煤矿也在其中之列。
经商不能不看政治风云。一个小气候的经营很难逸出大气候的规范。所以,作为一个商人,一个私营公司的总经理,重要的是能够把握大气候,在此基础上改善自己的小环境,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流而上。
第十二节 怎样判断一个项目的好坏
(1)考虑项目的市场位置。对于缺少经验的公司,他们喜欢那种全新的项目,市场上从来没有的项目,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好方法。最好的市场是度过了萌芽期,这样才能比较平稳。而成熟的项目也不是好项目,等于是在成熟的项目里面“陪嫁”,没有风险议价,也就得不到风险“溢价”了。
(2)市场的产品比较。如果项目在价格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同时在产品质量上又不是很差,这样就意味着一个很大的成功机会。
(3)特殊需求。当一个产品是市场上从来没有过的新产品的时候,要看是否满足市场上某种人的特殊需求,这个就叫小众产品市场。小众产品市场是公司的一块金矿,总经理如果能找到这个市场,成功率会非常高。小众产品市场的特点,就是开拓比较困难,但是一旦打开盈利非常客观。市场非常小,市场竞争小,持续性非常好,所以也不必担心强者来进行竞争。
(4)项目的控制性。这是判断项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控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资源,一个是软资源。硬资源是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果是公司能控制的项目,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另外一个就是软资源,很多市场都是人为控制的,如果能做好这个市场,那幺也有非常大的成功。
(5)市场结构。包括现在和潜在市场的规模,经营者的数量,销售规模,竞争程度,购买者数量,购买者偏好,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产品的成本因素,分销渠道。
(6)重视的是项目的成长性。一般来说,市场上显示商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市场已经开发了,但是现有的供应商不能够满足市场,在这个时候公司介入进去,成功的把握是最大的。
有些创业青年是由于怀有比较高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对自己的所谓“创业项目”特别自信,甚至于极度乐观。往往把创业的前景和未来想象得特别好,也就不具备冷静分析项目可行性的耐心,很容易匆忙上马,而败下阵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第十三节 怎样分析投资风险
在创办公司时,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就给投资活动带来了投资风险。
经营管理也是生产力,经营管理因素对投资效益的形成与大小影响很大。投资者即使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足够的投资对象,也未必就能保证一定能够实现期望值,因为在周期很长的投资过程中,投资经营与管理是否得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收益。
此外,公司在经营决策中,特别是投资决策中往往通过预测投资效益再进行决策。但投资预测是立足于已知的数据和信息作出判断的,而未来的情况则是多变的,投资周期长更便利这种变化与人们主观上的预测产生更大的差距。
另外,投资者本身的主观预测水平和预测决策本身又难免会有技术上的偏差和失误,这更增加了经营决策管理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大小。
在进行投资活动中,经营风险是投资者必须考察和分析的问题。投资者对一切可能影响投资收益的“风吹草动”都要给予密切关注。
第十四节 投资前要关注公司哪几个方面的资源能力
资源能力是投资成败的关键和物质基础。一个公司,没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各种资源,想取得预期的良好收益就成了“天方夜谭”,随时都有失败甚至破产的危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对公司来说就是“米”,没有资源,公司的投资都只能是白白浪费。
资源能力主要包括5个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人力要素、原材料要素和信息要素。这种要素对投资起着决定作用,决定一项投资最主要看这5种要素是否具备或者能否具备,缺一项就有可能给公司的投资带来致命的损失。下边分别介绍这5种要素。
(1)技术要素。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投资者要进行一项投资,必须具有必备的技术,它是投资活动兴旺的根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开发在公司中愈益显得重要。
(2)资金要素。
货币资金的投入是现代公司投资营运的起点。每个投资者在投资时都必须考虑:公司的资金从何来?为何要投资?如何投人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3)人力要素。
在公司的五大要素中,人力要素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是公司的首要资源,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人的作用。
(4)原材料要素。
原材料是公司生产加工的对象,是构成公司产品的主要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材料自身的物质消耗价值转移到产品价值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原材料的供应多少、用量多少、质量好坏、品种如何、价值高低,对投资以后能否正常生产和产品价值及使用价值都有重要的影响。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原材料的浪费,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
(5)信息要素。
投资活动中,作为总经理如果心中无数,走一步看一步,那是再危险不过了。仅凭个人的经验(过去的信息)和直觉,在现代市场中去投资是很困难的。投资的基础就是信息。投资者的经验与直觉也是由信息积累产生的。但它只局限于个人范围之内,而市场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能把这两种结合起来,就能为公司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只有全面分析上述各种要素,才能了解自身的情况,从而在投资选项上量力而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五节 投资规模多大为好
公司的投资规模决定了投资者对选定的产品的数量及其生产技术水平。公司制约投资规模的因素主要为:
①社会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总量以及市场的竞争状况;
②该产品的技术特点和所在行业的特点;
③该产品在公司全部产品中的地位及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④公司的能量级,主要是指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企业素质、公司筹集和调配资源和能力。
在上述因素中,前三个因素规定了产品投资应该达到的规模,后一个因素则决定了公司能够达到的投资规模,在四因素结合的最佳点上,就是投资者对产生投资的最优规模。
第十六节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据了解,世界500强公司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而中国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才刚刚开始,还处于相当初级阶段。一位金融专家曾经说过,从表面上看,我国公司的产业资本已经与金融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实际上,金融资本与产业链条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在产融结合中,如何才能挖到“第一桶金”呢?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生意人,要做到:
(1)根据资本运作的客观规律行事。
产业资本运作和金融资本运作都有着不同的客观运作规律。
以产业资本为例,对任何一项传统产业的投资,大多数是中长期投资,一般要在三到五年之后,才有可能有丰厚的利润回报,有的产业回报期可能更长。而在金融业则不同,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只要投资准确,回报期可能很短,利润也可能很高;与此同时,如果投资失误,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投资者一败涂地,血本无归。
所以,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公司对资本的回报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固定资产占有率,固定资产折旧率,利润回报率等等财务指标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对这些客观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即使你的公司从产业资本领域进入到金融资本领域,你也未必能够挖到“第一桶金”。
(2)要有必要的人才储备。
每个总经理不可能做到事事精通,但是当公司决定从产业资本领域向金融资本领域渗透时,必要的人才储备是绝对不可少的。反之,当金融公司希望向产业资本领域投资时,也要网罗一些精英人才,才有可能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大展拳脚。
张瑞敏曾向记者说,他们在制造业方面的经验,如果生硬移植到金融业中,很可能会阻碍它的发展。有些做法是难以移植的,但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发展战略,大胆引进人才的机制,都有助于海尔集团进入他原本比较陌生的金融领域。为了增加自己对金融领域业务的判断力,海尔还邀请了一些金融业的负责人,来参加海尔的有关会议,虚心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
(3)要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有足够的承受力。
①在物资基础方面,具体地说,要有相当丰厚的资本和产业实力作基础,才可以进入金融领域,对此,许多总经理是有充分的准备的;②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因为金融领域内的刺激性新闻很多,当这些新闻与自己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时,就会有一种“切肤之感”,不管亏损时让你感到的“切肤之痛”,还是盈利时让你感到的“切肤之乐”,都需要你有一颗坚强的心脏和一套完整坚硬的神经系统来承受,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那幺金融市场风险带给你的痛苦将大于欢乐,对此,许多产业领域的企业家们未必都已经准备好了。
纵观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渗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象“冬虫夏草”一样分不开。
第十七节 风险投资家遵循怎样的游戏规则
美国硅谷是信息业人士创造财富和神话的地方,这里的一条沙山路是风险投资家聚居的所在。有人开玩笑说,硅谷人什幺都不怕,就怕缺少创意。只要有好的创意,什幺都不带,拿着你的方案到沙山路去,大声地喊叫“INTERNET”“3D”“YAHOO”“AGP”之类最时髦的名词,或大家都听不懂的术语,立刻就会有风险投资家从天下掉下来,将大把的钞票送给你,其唯一的条件就是要让你成为他的创业伙伴。
ADR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1957年对数控设备公司的投资,是风险投资的最初典范。数控设备公司是由4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建立的高科技公司。与其它新兴的公司一样,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的短缺。在这样的情况下,ADR公司通过购入股票的方式,对数控设备公司进行投资。但他的冒险得到了很好的回报,ADR公司最初只对数控设备公司投入了不到7万美元的资本,占该公司当时股份的77%。14年后,这些股票的市场价值高达3.55亿美元,增长了50000倍。这次成功改写了历史,从此风险投资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出现。
风险投资的出现,一方面为新兴高科技公司注入了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又为个人投资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第十八节 风险投资的原动力在哪?
风险投资的高额回报是产生这种投资的原动力。风险投资的特点是高投入、高回报,在几年的时间里,投资者就要见到效益,然后提前退出,由后继者接手。
在国外,一般说来,投资者在3~4年后,就退出。他们可以让下一个风险投资者接手,或者让其它公司收购,也可以直接让股票上市。风险投资的使命只是促进产权流动,在流动中实现利润。
在这里,投资者提供了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经营者投入了自己的智能和精力,双方共享所得到的物质回报。
第十九节 怎样做好风险投资?
在这里我们给风险投资做两点总结。
(1)能顶着风头,把钱投向别人不敢投、不愿投的地方,然后享受勇气和智能带来的回报。这样的人是真正大手笔的公司。其实不管大生意、小生意,做生意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看似安全的投资方向,则必然已经人满为患了,一个后来者要想出人头地简直是太难了。危险的地方看似危险,但它只是客观条件的艰难,或者根本就只是因为人们的习惯思维才显得危险,在这里少了最危险的动物——人。这样就会时常在这里发现“幸运之神”。
(2)我国真正的风险投资还很少见,但风险投资在中国是势在必行的,不甘于老是按部就班地慢慢来,同时又有一定资本,更重要的是又有敏锐的目光、过人的胆识的你,当然在现在就要对这一充满前途的投资业有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当然还得资金上的准备),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风险投资在中国兴起后,创造硅谷冒险家们创造过的“神话”。
风险投资是创造经济神话的“魔术之手”,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它是“勇气、智能和艰辛的劳动创造财富”的最好证明。
第二十节 单一投资还是多元投资
单一化发展有利于公司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业务做深做精做大,集中全部的资金、精力和智能,专攻某一领域,容易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容易积累经验,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单一化发展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很多公司原来的主业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利润锐减,如果坚持单元化限制了公司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经常会有发展越来越难的感觉。另外,一旦市场的消费取向发生改变,公司就得转型,相对于多元经营的公司来说,这类公司转型要困难得多。
多元化经营可以避免公司风险。俗话说船小好掉头,船大尽管不容易掉头,但也不容易沉没。公司经营的范围越广,它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也越大。发展多样化经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大量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公司的成长。这种扩张方式的弊病主要是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摊子铺得大,难免资金紧张,一旦周转不灵,公司就会陷入困境。同时,公司触角伸的越远,它面临的未知领域也越多,公司陷入盲点的可能性也越高。正是鉴于此,许多大的公司集团,普遍采取一业为主,多方经营的方式。
公司的扩张方式其实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关键是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想法,然后采取果断的行动,无论是任天堂,还是现代,都是成功的典范。
第二十一节 遍地开花,还是独放一枝
一些刚刚走出第一步的公司经营者沉醉于多元化经营,他们的理论基础来源就是所谓的“鸡蛋”理论。这个理论舶枝心是: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保险的,应该放在许多篮子里。这样,即使一个篮子摔在地上,把鸡蛋打碎了,其它篮子里的鸡蛋依然还能孵出小鸡。
但是,在公司实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是一双手小心地提着一个篮子保险,还是一个手指共提一只篮子保险?
许多公司由于盲目多元化而走向失败。公司要进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然而,每个公司恰恰受制于一连串的有限:主要决策者和经营者的知识、经验和所接受的信息有限;企业的资金、人才和社会关系网络有限,这二者就形成尖锐的矛盾。
许多公司正是带着这一系列尚未解决的矛盾进入新的行业,在没有掌握应有的知识和信息的前提下盲目决策;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的前提下盲目上马,在没有台适人选的条件下盲目委任;向自己的监督和控制能力之外盲目扩张。这是很危险的。
中国的市场确实很大,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市场里办公司,更应当选择专业化战略。面对这样的市场,哪怕是生产一个螺丝钉,只要市场份额占到一定程度,照样可以发大财。因此,与其在一个陌生的、自己所没有把握的行业去冒风险,不如把自己已经很熟悉的领域做透;与其四面出击搞多元化,不如把自己最具优势的产业做大,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二十二节 私营公司怎样才能避免掉进合资陷阱
2007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有这样一篇报道:
“德国FAG轴承公司与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富安捷铁路轴承有限公司。通过合资-控股-独资的”三步走“策略,该合资公司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德方控制。”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宁夏银川市,是大型国有骨干公司,是铁道部批准生产铁路轴承的厂家之一,年生产铁路轴承能力为新制20万套,全年现金收入近两亿元,占西轴当时全年现金收入的40%以上,产品占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25%,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FAG公司是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最大的轴承公司。过去20多年来,FAG公司一直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铁路轴承的研究开发工作。
受资金困扰的西轴与正在中国寻找最佳合作伙伴的FAG公司接上了头,“借助于FAG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知名品牌,嫁接于西轴的精华部分——铁路轴承,让它发展壮大,带动西轴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轴承行业前列”,成为了双方合资的初衷。
但是,在谈判中德方的条件相当苛刻。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福清说,德方提出必须要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市场,包袱都甩给中方,还必须控股,董事长、总经理要由德方担任,中方只能配副职。2001年,本着“市场换技术”的意图,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合资公司中,中方占股份49%;德方占51%。中方以土地、厂房、设备、品牌、市场及生产资质入股,德方出资852万欧元。
合资公司投入运转,但人们很快就发现,FAG公司前两年并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同时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自从合资以后,西轴未尝到一丝甜蜜,却不断吞咽苦果:连续两年亏损千万元以上。按合资比例,西轴仅合并财务报表便合并亏损1000余万元。2005年5月,合资公司聘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裁员250人。西轴全部接收了原西轴股份公司员工身份的裁员。
连续两年亏损后,中方没有资金继续增加投资。这时,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原来的49%股份,合资公司变成独资公司。改成独资后,富安捷公司的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开发了国际市场,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原来的亏损也变成了赢利。中方丧失了品牌、市场、生产资质等多年打拼的成果。
据了解,像西北轴承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有些地方已经成了外商吞并中资公司的一种套路。
坚强有力的同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不论哪种行业,你的伙伴既可把事业推向更高峰,也可能导致集团的分裂。
第二十三节 保持投入资金的稳定性要注意哪些方面
投入资金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投入规模上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投资过程中不要随意增加投资;否则,就可能造成公司投资后的生产和经营陷入困境。
私营公司在开展投资活动时,为控制和预防风险的发生或者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拯救危机,应十分注重资金的稳定。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有计划地投入。
如果投入资金是本公司的流动资金,则是维持公司正常运作和发展最宝贵的“血液”。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盲目投资,在投资的过程中再不断增加资金,必然要影响到公司的其它运作;当风险出现后无法有足够的挽危资本。
(2)筹资方式要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公司的投资资金需要筹借而来,这些筹措的资金就成了公司的负债,到期是要还本付息的。所以,为了防范风险,最好不要频繁更换筹资方式。
(3)具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要相对稳定。
公司通过筹资进行投资时,受其业务范围、自身信誉和金融市场信息掌握程度等因素制约。
私营公司要保持业务往来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如果公司一旦发生危机,与其业务往来频繁的金融机构往往可以使它能够省时间、省手续并且享有优先权地获取挽救危局所需的资金。
第二十四节 如何把握公司投资的节奏
王平是一个私营公司的经理,靠勤奋和眼光公司越做越大。在朋友的介绍下,最近有看上了一个电磁炉项目。王平对这个项目充满自信,他认为一定能给他带来不菲的收益,加上通过关系,他轻而易举就从银行“套”的大笔资金,更加信心爆棚。他很看不起同行们缩手缩脚、小打小闹的样子,心想自己绝不能跟他们一样,要干就大干一场。
这种心态使他忘记了自己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他一心只想扩大投资规模,将“摊子”铺得越来越大,甚至提出“大就是好”的口号,连上两条生产线。公司负债随着他的盲目投资滚雪球般地扩大,王平却毫不在乎,一点也不感到害怕。
在他看来,等公司一运转起来,什幺债都可以还清。但等他的公司运转起来了,别人的钱也赚够了,开始拼命压价。王平的产品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顿时陷入了危局之中。
一开始就喜欢把摊子铺得很大,几乎是一些投资者的共性,殊不知种种危机就蛰伏其中,一不小心就可能爆发。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人们容易信心超支,对未来估计过于乐观,藐视风险,从而形成投资泡沫,一旦有风吹草动,泡沫瞬间破灭,投资者就会陷入危局和困境。
投资者应从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角度考虑公司的投资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并且将投资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具体投资时,应将资金分批次、分阶段投入,尽量避免一次性投入,应留有余力,以防万一环境变化,风险发生,手中再无资金可以周济,以致满盘皆输。
第二十五节 “疯狂投资”有什幺危害
投资是一门艺术,既有巨大利润的诱惑,又充满着可怕的陷阱。因此,投资需要理智。如果投资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变成了“投资狂”,其危险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印尼苏玛集团的惨败就是典型的“投资狂”带来的恶果。
苏玛集团是印尼第二大富豪、阿斯特拉集团董事长谢建隆长子谢涵实创办的。该集团从2.5万美元创业起家,10年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大集团公司,是印尼20世纪80年代发展最迅速的新兴华人企业集团。
1979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谢涵实在其父支持下在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以2.5万美元注册资本,创办了苏玛国际银行有限公司,总部设在马尼拉。1980年,谢涵实动用150万美元在香港创建了苏玛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81年,他又以100万美元收购了菲律宾一家国际金融公司,并注入资金280万美元进行运营。这样,谢涵实就建立了以菲、港为轴心的苏玛国际金融机构。1982年,他回师雅加达,开始建立苏玛集团公司。最初投资150万美元与香港汇丰银行建立了华德利苏玛租赁有限公司。1983年,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印尼国内外已创建的上述金融机构,他在雅加达组建了苏玛国际控股与投资公司,后易名为苏玛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形成苏玛集团。
1988年10月,印尼政府颁布了包括金融自由化在内的一揽子新经济政策,允许创建私营银行及扩展已组建的银行。谢涵实抓住这一机会,于同年收购了经营欠佳的印尼亚贡银行55%的股权。次年又全部收购了该银行,同时投入5000万美元资金进行改造,并易名为苏玛银行。
应该说,苏玛集团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印尼举足轻重、实力强劲的集团公司,与谢建隆掌权的阿斯特拉集团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但是,谢涵实是靠投机和父亲的阿斯特拉集团的大量贷款来维持他那庞大的事业的。创业的一番风顺使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和自命不凡,他认为自己具有超过其父及其它企业家的才能。在这种思想及“雄心”指导下,谢涵实变成了名符其实的“投资狂”。他既无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也不考虑资金信贷及偿还债务的能力等问题,采取了“投资、投资、再投资”、“扩展、扩展、再扩展”的强烈进攻性行动,以高于市场价格一倍或更多的价格去投资购买房地产、酒家、农场及工厂。贷款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容易得到了。末了甚至以2000美元、2500美元的价格去购买用1000美元即可买到的雅加达黄金地段的地皮,用数千万美元的高价购买巴厘岛设施落后而又毫无经济效益可言的房地产及酒店等。他只知道投资与扩大,他看中的只是自己所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而根本不考虑这些企业如何管理、如何运转或干些什幺。这种盲目投资使巨额活钱变成了死钱,造成经营亏空,从而无法偿还到期的债款。
在这种情况下,谢涵实不但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大量投资收购房地产及扩展企业。到1991年底,苏玛集团担负的债务已高达6.54亿美元。万般无奈之下,谢建隆只好撤去谢涵实在集团的主要领导职务,亲自出马担任苏玛集团董事长,并注入3.5亿美元的资金来解救苏玛集团。但是,到1992年底,苏玛集团的坏账已达9亿美元,谢建隆注入上述资金后,仍有5.5亿美元的呆账无法解决。谢建隆只好将其家族在阿斯特拉集团的股票抵押给有关银行,筹措现款偿付到期贷款。但是,直到1992年11月12日,由于苏玛银行拖欠的债务仍有4000万美元,而被印尼中央银行下令无限期停止参加支票票据交割,苏玛银行总行、100多家分行及办事处必须立即停止营业。苏玛银行的数十万名中小存款储户在各地苏玛银行前要求挤兑,掀起了大量提取存款的狂潮。
到了1993年初,印尼政府终于吊销苏玛银行营业执照的行动,苏玛银行惨遭倒闭,而苏玛集团也变得奄奄一息了。
苏玛集团也在历经令人瞠目的迅猛扩展后,又令人费解地如泡沫般消失了。这件事在印尼经济界、企业界,特别是在华人圈影响极大,但是,它给人们血的教训却是深刻的。
在未来无疆界经济中,企业就是要追求成长。规模不重要,不是“大”是美、“小”是美,而是“成长”就是美。否则,你就成为恐龙。私营公司往往更应该采取“积木式”的成长战略,每搭建一块积木都是扎扎实实,而不是通过一步到位的资本运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二十六节 如何保证投资的回报率
在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联的。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一定的情况下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私营公司要尽力保护本金,增加收益,减少损失。
(1)公司在安排金融资本经营方案时,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公司的投资经营风险。
(2)客观地评判自身承受风险能力的强弱,并据此制订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组合方案。
组合经营,是在公司有较多的富余资金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如果公司的资金在经营自己的主业上还捉襟见肘的话,就不合适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充分地分散投资风险后,虽不太可能会遇上最坏的情况,但也不可能遇上最好的情况,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不好也不坏,投资回报率非常接近平均数值,这就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分散风险固然可以减少糟糕局面的出现,但是出现最好局面的可能性也被一同抹煞了。
第二十七节 为什幺要警惕公司的那些“战略家”
私营公司的“战略家”也特别多。一个外聘的总经理刚刚上任,就会有很多人来向他反映公司的各种情况,从公司发展战略方面、高层人事安排方面和公司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发表很多评论,侃侃而谈,犹如一个伟大的战略家,让新来的总经理感到他有思想、有眼光、有才干。
但过了不久,当总经理开始真正深入工作时就会发现,大量产品浪费、员工工伤事故、设备损坏等很多问题的责任人恰恰就是这些“战略家”。他们一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面又不断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交期严重滞后问题。总是在自己的工作都漏洞百出的情况下,还对公司高层的重大决策发表各种评论。
其实,改革的很多阻力正是来自于这些“战略家”。对于总经理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他们都要站在“公司长远战略”的角度加以评估,并得出结论说“这项决策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或“这一安排对公司只会增加资金占用”。于是,总经理的每一项指令、每一项工作安排都会随时被否决、扭曲、更改,导致整个公司就像一盘散沙。
“战略家”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公司的职务较高、资历较深,有着自己的一股势力、一群支持者。
第二十八节 为什幺说“生存”比任何雄心勃勃的战略都重要
很多人一直弄不清楚战略和战术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所谓战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作为公司来说,就是指决定全局的策略。战术则是实现战略的原则和方法。现在,一些公司小有成就之后,总是自己或被媒体吹捧为其领导人为公司制定了什幺什幺战略。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鲁冠球对万向集团的战略设计与战略管理》,文中对鲁冠球的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文章认为鲁冠球一贯重视企业的“战略设计和战略管理”,给人的感觉似乎鲁冠球出道之初就绘制好了万向公司的宏伟蓝图,公司以后的发展就是按照蓝图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实际上对于鲁冠球而言,在创业初期,公司的总体战略是不明确的。为了生存,他们甚至生产过犁刀、铁耙、船钉、铸钢等产品。依靠这种“四处出击”,他们赚了一点钱,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得以生存,并呈滚雪球之势慢慢发展壮大。
联想刚露面的时候不仅毫不起眼,在相当一段时间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为了维持生存,联想倒卖过彩电、旱冰鞋甚至布匹等。后来他们终于遇到一个机会,为中科院进口的500台IBM电脑进行验机、维修和使用培训。联想从此度过了公司创立阶段的恐惧期,为日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它们以最朴素的语言告诉人们:企业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至少在创业阶段,只有战术没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