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18260900000029

第29章 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能都答应——适度满足的孩子才快乐

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

在一家商场,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大哭大闹,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先是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

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了。

一位教授模样的人走过来,制止了她:“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要受苦。”教授模样的人劝妈妈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教授模样的人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说完,教授模样的人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住了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妈妈赢了,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

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产生的!

迷失的美国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增长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父母们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暖倾注在下一代身上。有的人认为“爱就是一切”,鼓吹“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是。

这一代人幸福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和最优越的受教育的机会。然而,二十多年后,正是在这一代人中,出现了吸毒、早孕、酗酒、自杀、暴力犯罪等,丑恶现象,给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一场社会大动荡。

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一代人,本来以为战争结束了,消除了饥饿,消除了经济萧条,好事情会接踵而来,谁知道富裕的生活非但没有带来青年一代的感谢,反而带来他们对老一代的对抗、傲慢和蔑视!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没有生存压力、没有责任、无需努力就能轻易得到丰富物质享受的时代,好吃的对他们来讲已经吃够,好玩的也已经玩够,再新奇的玩具也唤不起他们的兴致,孩子开始感到世界的无聊,他开始悲哀。这是可怕的事情,古人早就说,“哀莫大于心死”。

如果换个方式思考,既然好吃的对孩子来讲总会吃够,好玩的也总会玩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一味满足孩子?

当他们面对美味佳肴毫无胃口,当趣事奇境都唤不起他们的兴趣时,我们到底是让孩子实现了快乐,还是让孩子失去了快乐?

建议一: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有的孩子人小脾气大。脾气一来,九头牛都拉不转。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甚至用头撞墙……

孩子发脾气,一般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萌生自我意识,产生独立意向(从三岁前后开始)。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其要求时,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

二是他们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当大人坚持要他做他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答应其要求时,他就会用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有点“小聪明”,他们揣摸大人心理,先撒娇,再磨缠,最后闹一番,希望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杰杰五岁时,到姥姥家玩。中午的时候马上要吃饭了,杰杰却哭着闹着非要去买枪不可,谁说也不听。

姥姥过来了,对他说:“你就哭吧,哭不够就对不起我们。我们可要吃饭了。”

大家真的开饭了,谁也不再理他。一边吃,姥姥一边对大家说:“我不怕孩子无理取闹,但我不会给这样的孩子一点儿好处。即使想买的东西,这样一哭就不会买了。你们不能惯孩子。饭,咱们都吃了,不给他留。”

杰杰听了这话,停住了哭声。他最爱吃姥姥家的饭了,这回可要吃不上了,怎么办?

这时大姨趁机逗他:“杰杰,好汉不吃眼前亏。知道不对还不赶快来吃,东西买不成,好吃的再吃不着,你是不是太亏了?”

听大姨这么一说,杰杰马上坐到大姨身旁:“买不成我也不要了,还是先吃吧!”

全家人都笑了,都说他会找台阶下。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有些坏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所以,父母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建议二:明白孩子的需要,适时适度予以满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的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总是按照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顺序次第满足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转向较高一级的层次。

作为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不同的需要状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孩子提供舒适温馨的家庭环境;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父母应尽量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等条件以满足孩子较高层次的需要。当孩子基本的诸如生理需要等要求满足之后,父母要有意识地将孩子更高层次的需要列为满足对象,而不能一味地只停留在孩子物质方面的给予。

建议三:孩子,不该这样爱你。

有个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一段感人的文章,原文如下: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歇的小屋都没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呼呼地放下碗筷,‘砰’地一下摔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和任性。你还是那个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飞翔的小鸟。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有两个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有限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担负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起,你就习惯有事来找妈妈。你总是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你帮我洗洗;妈妈,明天我们去郊游,你帮我收拾好要带的行李;妈妈,我想去北京的朝阳区,你帮我上网查询好路线图。’一直以来,我也习惯了听你这样的吩咐,只以为,对你的每一点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你已壮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你的细心呵护和照料。可是而今,我却发现,这样苦了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反而没有培养出我们想要的那个懂得珍惜的孩子,却是给了我们一个羽翼退化、意志也严重消磨的社会的弃儿。

你5岁的时候,要妈妈帮你整理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15岁的时候,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你妈妈认识很多人,谁要是欺负她,尽管告诉你;20岁的时候,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抱怨慢说食堂的饭菜如此糟糕,为什么不给你多寄些营养品;今年25岁的你,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里,很骄傲地说,你爸妈早已给你备好了买房的钱,你即便不怎么奋斗,也一样可以在这个城市里过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宽容地笑笑,就淡忘了。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饭,又时常将女友带回家来久住,让依然工作的我,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样的景况,终于让我连一丝微笑都无法挤出了。

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我们不仅没有得到你丝毫的回报,反而有可能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完全交付给你,甚至你将来的孩子。有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你们洗衣做饭?谁给你们照料孩子?或许你对父母的依恋,是来自心底。但是当时的我,却有一种无法言语的难过和忧伤。原来当我们老去,我和你的父亲还要为你继续操劳,直到生命的终点。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上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妈妈已经将兼职的那份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到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中去。也请你像那些自立自强的年轻人一样,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我会给你鼓励和勇气,可是我不会再给你金钱上的帮助。我已经养育了你25年,给了你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而金钱,除了将你萎缩掉,亦将我们自己的幸福夺走,再不会有更多的用途。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地爱你。而你,也应为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建议四:爱要“迟”一点。

生活中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们却需要懂得如何施爱,漫无节制地施爱,有时候不但不会帮助孩子,反而会贻误孩子一生。有相当多的父母总觉得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爱,谈物质要啥给啥,做事情越俎代庖。这样做常常会将孩子“惯坏”,使孩子越发提出非分的要求而从不考虑父母的承受能力,他们会觉得父母的给予是天经地义的,不给予则会对父母不满。

中国有句古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节制的给予和帮助会使孩子形成骄奢淫逸和好逸恶劳的品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无节制的给予换来的恰恰可能是父母最不想看到的恶果。

全球酒店业巨头希尔顿的孙女,从长辈那里获得了数不尽的财富,被誉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但看这个二十几岁光鲜靓丽的小女子,近日被媒体曝光因为生活放浪而遭遇了牢狱之灾。看着心爱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不知道她的坐拥万贯的长辈们会作何感想,是欣慰还是难过?当他们撒手西去的时候他们会对这样的子女放心吗?

建议五:去掉多余的爱。

爱得过分,爱得过细,爱得让人窒息,这是当前孩子普遍遇到的烦恼。很多父母抱怨自己活得很累,因为孩子不听话。有的父母,面对已经七八岁的孩子,还像两三岁那种爱法,结果造成孩子的叛逆与烦躁。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最反感母亲这么大还要哄我睡觉,有时真是觉得恶心。根据一项调查,中国孩子的最大烦恼就是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苛求。

建议六:要有理智的爱。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生活中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方面,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衣锦食美,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建议七: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严厉、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严格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孩子们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不清,而且对自己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父母不对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往往还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而,这就需要父母把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