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18260900000015

第15章 面对挫折——要让孩子快乐,多对孩子说“没关系”

成长太“顺”也有问题

有个高二学生休学在家。原因是这样的:他上初中时与一女生关系较好,被老师疑为早恋,遂遭到处分。他因不堪承受老师的批评,情绪受到极大的波动,慢慢地对教室、课堂产生了恐惧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最后连学校也不愿去了,只好回到家里,又怕熟识的人询问,所以就不出家门,整天待在房间里上网。而且他总感觉自己牵连女同学受了处分,所以十分内疚。就这样他从原来的积极进取状态,变成了现在的萎靡不振。

这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医生,收入颇丰,可以说他在物质方面应该不会有什么欠缺,而他本人自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是一个很受老师喜欢的好学生,而且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也许正是由于的成长太“顺”了,心理比较脆弱,受不了大的刺激,就好比划船在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突然遇到一个漩涡,一时不知道如何调整航向,结果被卷入水中。其实,如果提前有心理准备或许就会安全驶过了。

一位妈妈说:

母亲说小时候因为家境贫穷,兄弟姐妹多,身为姐姐的她从小便得做家务,负责照顾弟妹,甚至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十几岁的她就得从事艰辛的劳力工作,扛起许多大人才做的事。

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培训使母亲成一位能吃苦、能耐劳,遇到困难从不易放弃的女性;反观现代的我们,生活安逸舒适,从未像那样母亲小小年纪就得分担家庭的责任,也未体验过母亲过去常常只有吃稀饭、啃番薯的苦日子。

“母亲说我们比她们命好、幸福,我反而觉得现代的孩子更是命好、幸福,因为大部分孩子一出门就有轿车接送,未经历徒步或搭车上学的辛苦;家中有佣人侍候,许多基本生活事务不必亲力亲为,从小未遇过无法做成的事,因为一切事都有人代劳,所以他们不知挫折或劳苦是何滋味。”

的确,现在的孩子受到过的挫折实在是太少了。许多年轻人都经不起考验,他们太爱自己,太会保护自己,往往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就轻易放弃,不让自己的身体或精神受到任何的压力或考验;而逃避、放弃、推卸更是他们常用的应对方法。

“老师,好热,开风扇。”常爱抱怨环境不适的小静说。

“呜……老师!我不会,你帮我……”每次一遇到困难就放弃的小翔哭着说。

“我不要做了,好辛苦……”常要别人代劳的小衡生气地说。

这样的孩子何来快乐?

相反,适度感受挫折的孩子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快乐。因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能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父母要明白,备受疼爱、过多满足、少有挫折的环境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的权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是绝对的美好,会有很多坎坷与挫折。孩子必然要长大,必然要走入社会,为了使孩子能够承受挫折,善于对待困难,在家教中父母给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做出反抗性挑战行为时,必要的惩罚就是一种挫折教育,这能使孩子懂得,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做错了就会有人管,生活中不仅有微笑,也有拳头。

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更需要有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提高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增进他们面对问题,追求解决问题的勇气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建议一:为孩子营造一个释压的环境。

政政是老师、家长眼中不折不扣的乖孩子,从小品学兼优。回到家,懂事的他做完功课后,还会经常抢着帮妈妈干家务——拣菜、洗碗、拖地,做起来像模像样的。但是,这么乖的孩子偶尔也会让父母很担心。

前不久,政政去竞选大队长,在自我介绍时,他自信地说了一句“我是老师的好帮手”,没想到班里就有同学嘀嘀咕咕议论开了,说政政这么说是想拍老师马屁。政政满腹委屈,一回到家就哭,还说自己再也不想去当什么大队长了。

爸爸平时对政政的教育比较严厉,他认为孩子在学校已经听多了好话,在家里应该多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可政政一遇到挫折还是六神无主。

成绩优异的孩子在受到很多褒奖的同时,无形中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觉得自己事事都应该争第一,即使面对不算严厉的批评,她(他)也会一下子难以接受。其实好孩子的心理动态,的确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多成绩拔尖的孩子是高敏感高脆弱人群,越是优秀,越是不想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大家,最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所以,对父母而言,无论孩子成绩多么好,在人前人后都要低调,父母的低调,就是帮孩子释压。

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在家为孩子营造一个释压的环境。像政政爸爸那样只会使孩子对他敬而远之,而无法成为听孩子倾诉、排解压力的对象。

再者,要让孩子坦然面对批评,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看到自己的弱势。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做的事,不适合做的事,这个世上没有全才。

对竞选班干部这事,要让孩子明白,孩子的世界里也会有嫉妒和猜忌,有人不理解你,这是不可避免的,要思考的是,怎样努力让批评你的人改变对你的看法。

建议二:正确的教育态度。

当孩子跌倒、受挫时,一些父母便急于扶他或小题大做的疼惜,结果让孩子认为跌倒、受伤是不可发生、是难以接受、是很糟糕的事。甚至有些妈妈因为孩子撞到桌子哭泣,便在孩子面前拍打桌子以安抚其情绪,可知这无意间给孩子的不当观念是:遇到困难就是用攻击、报复的方法。

所以父母能否正确地处理上述问题,是影响孩子未来能否勇于面对失败或困难的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当孩子跌倒、受伤或受挫时,不要急于伸出援手,让孩子尝试自己爬起来或面对,而父母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鼓励者、一位陪伴者,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必要时协助其找出解决方法。

建议三:过分体贴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父母往往因为担心他们情绪不佳,而为他们撑起巨大的保护伞。但是,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南希·麦克尔韦恩博士和她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当小孩子表现出情绪低落时,父母提供过多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

研究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用讲故事的方式测验了55个儿童的理解力,特别关注了他们理解复杂情感的能力。第二个实验先安排52个4岁的儿童分别与好友玩耍20分钟,再给每对好友一个玩具,观察他们如何处理有限的资源。这些孩子的父母要填写调查问卷,检测他们对孩子提供帮助的程度。

实验中,在情绪低落时父母给予一定帮助的孩子表现最好,表现出较高的情感理解力,在与朋友相处时矛盾较少;而那些父母提供了大量帮助的孩子则做得要差一些。

麦克尔韦恩指出,父母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候的反应对于孩子情感的成熟和其在社会中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提供大量的帮助会削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可能会因此失去学习应付糟糕处境的机会。

建议四:创造挫折的机会。

虽然我们不可能让孩子重温过去的苦日子,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孩子承受挫折的机会,为孩子打下勇于面对困难的预防针,提高他们受挫的免疫能力。

例如学校或父母可让孩子负起某项事件的责任,从做事的过程去考验孩子的处事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同时也让孩子知道父母保持的态度是看重过程的付出甚于结果。

父母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育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建议五:让孩子适当受一点批评。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事,也从不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一受到老师、同伴的批评,就会出现逃课、逃学、与同伴发生冲突的事件。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己,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建议六:让孩子经受一点失败。

有的父母不愿看到孩子失败,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其实,作为父母,有时让孩子体验一点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好事,可借机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建议七:挫折教育要因人而异。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如果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父母就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建议八:告诉孩子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我能对你谈人生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我能为你付出浓浓的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

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父母甘心付出,从不计回报。父母所不能的,父母嘴上不说,却仍在努力去做。但是,要让孩子明白,即使父母再爱他们,也不可能替他们走人生的道路,替他们摔跤和爬起,替他们欢笑和流泪……父母只能用自己的爱,牵他们的手,扶他们一程,然后松开手,默默地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