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荷事
18258200000009

第9章 荷与工艺美术

第一节 引子

莲花,作为器物的造型或纹饰,最早出现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77年于山东莒县出土的“白陶封口”,距今约6000年,为该时期大汶口文化遗物。该器通高24公分,三袋足,封盖为莲蓬状造型,上有筛眼,既透气又可防灰尘杂物入内。因为莲藕一直是古人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各种器物上不断出现美丽的莲花纹饰;之后,甚至跟龙、仙鹤一样被神化。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莲鹤方壶”,为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通高118公分。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生前赞赏说:“乃于壶盖之周并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亲所仅见之一例。”又如1993年于山西曲沃县赵村晋国墓地出土的“晋侯壶”,为西周晚期(前8—10世纪)青铜器,通高58.4公分,腹径24公分。壶盖装饰波带纹镂空莲花瓣,整体扁长方形,造型美观,工艺精湛。

汉代,佛教传入,莲花被奉为崇高圣洁的象征。莲花之造型、图案及纹饰,与佛教建筑和佛教文物密不可分。因此对工艺美术影响深远,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1983年于江苏南京市郊出土的“青釉彩绘双系瓷盖壶”,为三国吴时作品,距今约1800年。瓷壶通高32.1公分,腹径31.2公分。通体施青黄釉,造型美观。肩部间贴佛像螺髻,后有背光,趺坐于双狮莲花座上。颈部亦饰一周仰莲瓣纹,可看出当时佛教的影响。该壶现藏南京市博物馆。又如1976年于河北赞皇邢郭村李希宗墓出土的“莲花纹银碗”,为北朝魏(534—543)时期作品。该器高3.4公分,口径9.2公分。整个碗为荷花造型,内面底部中央捶成圆台,上有荷花图案,是该时期金银器细工中之珍品。

迨至隋唐,莲花作为工艺美术的重要题材、灵感来源和表现手段趋于鼎盛,特别是经过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莲花纹”时代。诸如青铜、金、银、玉器、瓷器、雕塑、刺绣,甚至文房四宝之装饰,多采用“莲花纹”、“莲瓣纹”、“缠枝莲纹”或“宝相花”图案及式样。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618—907)“双凤莲纹玉佩”,高6.3公分,宽4.8公分,厚0.4公分,白色,有褐色浸蚀。佩上镂雕双凤,立于莲花之上,外有缠枝莲环绕点缀。此种纹饰与唐代流行的铜镜纹样极其相似。又如唐李商隐《无题》诗句“麝熏微度绣芙蓉”,反映了当时生活用品之被面、帐幔等也都绣以莲花纹饰。宋代染坊业发达,莲花是织品常用的花式图案。著名的女画家朱克柔创作的缂丝“荷花图”,古淡清雅,为工艺美术之杰作。宋李清照《南歌子》:“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反映了当时用金翠的莲藕花作衣服上的装饰。甚至明、清两代文职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常用荷花作为“孔雀”、“仙鹤”等飞禽图像的陪衬。“剪红莲满城开遍”(宋欧阳修《蓦山溪·元夕》),描述了宋时盛大的元宵节灯会,荷花灯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宋朝以后,莲花的宗教意味更多地转向民俗意味。明清两代的木版年画,常用莲花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吉祥。莲花根盘而枝、叶、花并茂,缠枝荷花便成了祝愿世代绵延、家道昌盛的图案。胖墩墩的小儿手持莲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们“连(莲)生贵子”。莲叶下面护藏金鱼,或童子手持莲花骑在一条大鲤鱼上,则祝愿人们“连(莲)年有余(鱼)”。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