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荷之画简介
在我国的美术绘画史中,有关荷花的美术精品不胜枚举。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南北朝梁元帝(553—555)画有《芙蓉醮鼎图》,这也许是我国最初的画荷之作。五代、北宋时期的著名花鸟画家黄筌、徐熙、赵昌等人都有不少荷花画作品,可惜早已湮没。现存世最早的荷花绘画,要推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某画家(一说为南宋画院吴炳)在团扇绢面上所绘《出水芙蓉图》。一朵盛开的荷花,如特写镜头,几乎布满整个画面,构图简朴大方,笔法细腻。花朵向阳舒展自然,荷叶配合和谐,相得益彰,凸显了单朵荷花的娇健美。中国古代画家多致力于文学意境与绘画语境相结合。《出水芙蓉图》也表现了画家对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生命的赞颂。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亦是工笔荷花的精品,画面明丽而娴静,洋溢着爱的气息。
上述作品作为工笔荷花画的代表,具有静、妍、雅、古的特点,从审美角度看,与写意荷花画强调律动和力量、酣畅淋漓者不同。前者在于精写细作,形式上有着一种程式感和秩序感。而后者讲求笔墨气质,霸悍排阖,或纵意狂舞,激情澎湃;或急风骤雨,纸端烟云,从而张扬画家个性与风格。如八大山人所作荷花孤高如树;张大千醉写荷塘,飘鹞如帜;齐白石作残荷图,如千军万马呼啸而来;许麟庐边饮酒边作荷花鳜鱼图,激情喷发,淋漓如翻江倒海;潘天寿在水墨荷花里自由舞蹈,终生追求荷花的精神意象——自由美。
古人早已总结出诗画同源的论断。诗含画境,画蕴诗情,是中国艺术哲学的一大特色。张大千说画荷也要用真、草、隶、篆的笔法,否则画、字都不会好。这在画荷的技巧上,进一步将诗、书、画三者融合起来。元代赵孟有一首阐述“书画同源”理论很有代表性的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需知书画本来同。”(《枯木竹树图》画题)它虽然不是针对画荷的,却道出了中国画的某种共同规律。有人评论说:中国书画技巧的核心是线。比如齐白石的画,他画的荷叶秆,甚至虾的爪,都有篆书的痕迹,赝品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古人谈到艺术创作的经验,包括画荷在内,值得借鉴——
师法自然,但又不满足于如实摹写。总是以来自现实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可视形象为素材,驰骋想象,神与物游,从而在笔下创造出一个渗透着画家感情与思想的画境来。唯其如此,才能动人以情,喻之以理。个中道理,画荷亦然。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即作画要有一种心灵的境界。在艺术营造的过程中应该放松,不为任何功利所左右,有近乎宗教的虔诚。只有思想羽翼的飞翔,笔墨才能游刃于江海云天。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揣摩许多艺术大师传世画荷之作,非池中之荷,而是其心中之荷,各臻其妙。
执著追求,尤其是大写意荷花画,其本身便是瞬间艺术,宿墨,积墨,湿破干,干破湿,瞬息万变,墨分五色。为了把握这瞬间功夫,古人说得好:宁损了寿,宁损了心神,除非阎王亲来唤,神鬼自来勾,才不肯往那“烟花路”上走。真个是“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几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这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自然,大胆放笔,并非无度;对物写生,力避板滞。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构筑新象,方能达到理想之境界,才可真正获得“画外意”、“意外妙”,受到称颂。
第二节 王冕画荷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在其所著《儒林外史》里,写了王冕画荷拒官的故事,隐含作者通过蔑视功名富贵的王冕这一人物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小说“楔子”中描写放牛娃王冕自学画荷的一段过程,颇有启发性: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一、在放牛娃王冕的眼里,雨后乡间的景色,特别是近景湖中荷花的风姿,使他萌生了画荷的念头,是很自然的。人物与环境合拍。二、作者安排王冕画荷而不是其他,蕴含以荷的高洁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伏笔。三、王冕鄙弃功名,抨击科举,拒官隐居于会稽山中,完成了他洁身自好的性格发展,也显示了荷花的高洁精神。
第三节 齐白石《四季图》中的“夏荷”
1925年4月,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1863—1957)在北京曾绘《四季图》,赠送友人、学者兼名医丁星五。《四季图》的素材是齐白石最喜爱的四种花卉:春天的紫藤、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雁来红、冬天的红梅。它们构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的代表。整幅《四季图》构思精巧,笔姿雄伟,气势磅礴,花枝娇媚,生气盎然,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想象。
齐白石老家湖南,盛产湘莲。田田荷叶,朵朵荷花,幽幽荷香,长留在他心底深处。当他执笔画荷时,深深的思念和爱,从笔端泻出,赋予荷花以生命。再加上他大胆创新的“红花墨叶”手法,把原本不相类属的纯红,配上鲜活的墨色,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出奇的艺术效果,使人有一种质朴、爽朗的感觉,令人心畅而神往,观者无不叹为观止。他在“夏荷”画幅上题诗曰:“人生能约几黄昏,往事追思尚断魂。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这也反映了齐白石怀乡的心情。
第四节 齐白石的《荷花影》
上世纪誉满中外的杰出艺术家齐白石老人,以毕生的笔耕墨耘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画幅。他92岁高龄时创作的《荷花影》,奇思异构,意味深长,是一幅作风豪放的大写意画。画面异常单纯洗练,微波轻扬的水面上,是一枝似垂仍仰的娇艳红荷,但水中还有一枝形态与此相仿、也是似垂复仰向上开放的荷花,只是色泽浅淡而已。两花相映,极易产生一真一幻的感觉。奇妙之处在于这似“影”的荷花之旁,一群天真活泼的蝌蚪纷纷游来,追逐着这可望而不可及的“荷影”。这帧美妙的画幅,具有“画外意”与“意外妙”之意境,真正“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不愧为大手笔,匠心独运,值得称颂。
第五节 丰子恺与《沸水生莲》
一个被台湾女画家席慕蓉称为具有“佛教徒的温和和慈悲心肠”的漫画家丰子恺(1898—1975),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作为“反动权威”和“反共老手”打倒了。他生前曾创作有一幅《沸水生莲》的漫画:在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塑料壳热水瓶中,插着数茎荷花与叶,它们被滚烫的水浸泡着。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悲哀。原本在暴风骤雨中尚可展示韧劲和张力之美的荷花,却被植于热水瓶之中,一片富有诗意的绿色猝然消失了。不幸的是,这却成了丰子恺先生个人的写照。
第六节 张大千与荷花
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出身书香门第,擅长画花卉,诸如画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花等,无不精绝。然而他最喜爱、画得最多的还是荷花。他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他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为当代影响巨大、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画泰斗。
张大千的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荷花身影处处显现。他从小就熟悉荷花,喜爱荷花,且由于家学渊源与天赋,幼年时期即学习作画,荷花是他常描绘的题材。及长,离乡游学。年轻时曾一度居于苏州,庭院中有一池荷花,是他写生的好去处。他33岁起有五年时间住在北京颐和园内,园中湖塘那又大又艳的荷花使得他画荷的兴趣越趋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结下了不解之缘,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所画荷之出淤泥而不染,娉娉婷婷,鲜艳高洁,与田田荷叶、亭亭荷茎相随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画荷最难下笔的部分不是花,而是茎秆,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张大千常画荷花小品,但也有蔚为壮观的荷花巨幅。1963年他曾在美国展出六屏巨幅荷花(长12尺,宽24尺),作画时需要特大画室才能摆开,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将工作房打通才完成。在美国展出后,这六幅墨荷由《读者文摘》社以14万美元收藏,创当时中国画最高售价。
张大千之所以喜爱画荷花,还因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他认为画荷与书法有密切关系。他的画作不断推出新意,形成了驰名中外、特色鲜明的“大千荷”。他的《金荷》被法国政府购藏。徐悲鸿曾评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面增色。”
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晚年创泼墨泼彩画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画的笔墨拓展到新的境地。张大千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用他独特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和表现,使他笔下荷花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第七节 张大千《荷花》重生
有一位大收藏家的后人,继承了一批书画,其中有一幅张大千的绢本浅绛《荷花》,因其不了解它的珍贵价值,保护不善而使其受潮发霉,破损严重。物主本想一弃了之,后经旅美画家劳继雄细心察看,根据画的风格、技巧、落款、印章以及画卷载体的质地、托纸等作了细致的研究,确定它是张大千在四川青城山中的作品真迹,于是劳先生建议物主赶快抢救。破损的《荷花》画卷送到了上海博物馆装裱专家的手中。他们施展修复绝技,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去掉霉迹,修补破损,起死回生,终于恢复画卷原貌。就这样,一件张大千原汁原味的巨幅(长4.65米,宽0.98米)浅绛《荷花》“重生”了。飘逸的荷叶千姿百态,传神的墨色浓淡深浅,张大千笔下荷花神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观者大饱眼福,仿佛置身于荷塘畔,见荷花迎风绽放,闻其幽香……
第八节 张大千故居花园中的荷花
国画泰斗张大千先生生前对居住环境十分考究。他晚年居于台北市外双溪,故居名“摩耶精舍”(佛经里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精舍之名源于此)。这是一座别墅式的庭院,占地1730多平方米。最值得称道的是先生苦心经营的后花园,中有影娥池。园内花木蓊蔚满目,遍地锦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荷花、荷花芭蕉、垂柳、紫藤、观音竹和盆栽松柏。
园中的荷花都是先种在缸里,然后移入池中。荷花芭蕉来自印度,它比一般的芭蕉要高,一朵粉红色的大花高立在2米多高的顶端,与浮泛在波面的荷花上下辉映,相映成趣。如一阵大雨袭来,雨打芭蕉与千点荷声,交相和鸣。这是先生生前追求的一种情趣,有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如今,后花园已是先生长眠之地。先生逝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将先生的骨灰葬在园中一块巨石下,让园中风物陪伴着他。
第九节 李苦禅的巨幅荷画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山东高唐人。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60年。曾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齐老曾评论其绘画成就云:“英(苦禅名)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世间是无鬼神也!”
李苦禅一生酷爱荷花。他所画之《荷塘翠鸟》、《盛夏图》、《迎朝晖》、《残荷图》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1986年,李苦禅纪念馆在济南市落成,大厅正面墙上展出李苦禅巨幅荷画《盛夏图》。这是由四张丈二宣纸拼起来的巨画,面积达21平方米,世所罕见。1998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中国风”的“谈谈荷花”的节目里,介绍了当年李苦禅创作此画的过程。他带领其子李燕在画室里轻装脱鞋,趴在地上精心作画,汗流浃背,情景十分感人。经过四天挥毫泼墨,一幅笔墨豪放、匠心独运、构图新颖、气势磅礴的《盛夏图》终于画成了。画面荷塘里荷叶田田,菡萏冉冉,莲蓬饱满,荇菰添绿,鹭鸶探水,蜻蜓款飞……象征祖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气象万千的喜人景象,昭示了画家爱人民、爱家乡、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第十节 黄苗子画荷花
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黄苗子,已年逾九旬,是研究八大山人的专家。八大山人书画上精湛的造诣及其家国情怀、高尚人格和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影响黄苗子。跟八大山人一样,黄苗子也喜爱画荷花。黄苗子画荷,荷塘采撷,几片荷叶,水墨浑化,劲韧淋漓;荷花含苞,清逸素静,秀润可人;蜻蜓轻飞,游鱼悠游,寥寥几笔,栩栩欲活,跃然纸上。而鸟立枝头、石间,白眼看世界,浑厚含蓄,泼辣生动,耐人寻味,深得八大之神韵。在《拟八大山人墨荷》中,黄苗子更独创性地以反体字仿八大之题款,尽显八大之风骨。
令人叫绝的是黄苗子在中国画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手法与风格,闯出了一条新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自用我法”。例如《月光曲》,在黄苗子笔下,彩墨荷花色彩缤纷,整个画面被蓝、黑、黄的色块切割成三部分,强烈的色彩对比产生的视觉效果,让人震撼。那黝黑的色块有如暴风雨来临时墨色的闪电,突然把夜空截然分开。然而一片久经风雨的荷叶不屈不挠地挺立在夜空中,伸延到画面之外,一枝莲蓬紧依着荷花傲然而立,在黑的色块中,一株红色的荷花在怒放。蓝与黑,死一般寂静,让人压抑,但那荷叶、荷花,它们不仅仅出淤泥而不染,而且在暴风雨中,在黑色的闪电里,又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拨动着观者的心弦,引起共鸣,浮想联翩。
不仅如此,黄苗子甚至把鲁迅、傅青主、陆游、屈原、辛弃疾的诗意,以及西方的《小夜曲》、《小天鹅舞曲》、《仲夏夜之梦》的韵律也一一以荷花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从凝重、细腻到迸发、泼辣,从构图到意境,从色彩到节奏,都无不奇妙,独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