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一党终于在吕太后的权谋之下占据了掌控地位,但是当他们为自己的胜利为欢呼的时候,一件对刘氏犹如灭顶之灾的事情发生了。他们最大的靠山吕太后病情急速恶化,一病不起。
吕太后在执政八年之后,这位叱咤风云的女人病情开始加重。在弥留之际,吕太后就下令让吕禄统率禁卫军团的北军,而南军则由梁王吕产统率,打算让军权来确保吕氏一党的政权。临死之前,吕太后把吕产和吕禄召了过来,告诫他们,为了防范大臣们动荡,让它们一定要掌管军权,不可给他人可乘之机。
随后还留下遗诏将吕产封为相国,并点明相国的地位在左右丞相之上,并将吕禄的女儿封为皇后,让太后派的左丞相审食其担任皇帝太傅的职务。
吕太后死后,因为没有了吕太后的施压,刘氏党羽开始活跃起来。因此功臣党和吕氏党间马上展开了激烈的纠纷。
丞相陈平等一再表示,现在的皇帝刘弘并不是孝惠帝的亲生儿子,因此并有权利侍奉宗庙。在刘邦的谋臣幕僚中,陈平算是较晚加入的,虽然由于屡以奇计建立奇功,而颇得刘邦信任,但陈平和刘邦阵营中的诸大臣和将领们交情并不深。
不过,陈平的智谋和应变能力,却是大家所公认的,所以王陵为右丞相时,特别以陈平为左丞相辅佐之。周勃虽是刘邦沛县的班底,但为人木讷少言,不求表现,所以在重用程度上一直不若萧何和曹参,在亲密程度上也不如樊哙、夏侯婴。
但在萧何、曹参、樊哙先后去世,夏侯婴器识不足的情况下,周勃逐渐成为沛县子弟兵的实质领袖。
刘邦遗言以周勃出任大尉,掌握后刘邦时代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陈平是阳武户牗乡人氏,属魏国,年轻时家贫。但陈平智慧极高,好读书,在其兄陈伯的刻意协助下,他一介平民成为知识分子,并以智谋闻名乡里。
他曾出任魏王咎之参谋,因意见不合,改投奔项羽,复因殷王事件,恐被诛杀,乃逃亡投奔刘邦。陈平聪明而重情义,但个性趋向开放、自由,私行较不检点,常成为同事的攻击目标。
不过陈平也的确经常能在紧要关头提出关键性的谋略,替刘邦解决了不少危机和疑难杂症。
特别是荥阳对峙时,刘邦便是运用陈平的计谋化解危机,使汉军逐渐取得优势。
平城之国,刘邦被匈奴军逼入死地,若非陈平智计,刘邦可能被俘或战死异乡。
《资治通鉴》中便特别记载,陈平跟随刘邦征伐,曾有六次以奇计解除刘邦急难,功劳甚伟。
在刘邦的参谋阵营中,张良智慧高,善于作正兵之规划,陈平奇计多,善于谋略应变。
但和张良胆大、富于冒险的精神不同,陈平软弱而较难坚持原则,在器重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上均不若张良。
刘邦也认为陈平适合担任辅佐的副手,遗言中乃以之为左丞相辅佐个性强悍、正直却少变通的王陵。
在继任王陵出任右丞相后,陈平果然处处受到左丞相审食其的掣肘,任由吕氏一党扩充势力却毫无作为,也充分暴露他个性上的弱点。
周勃年轻时为乐师,常替别人举办丧事,人脉关系不错。他个性厚重,虽木讷寡言,却相当可靠,颇得多人信任。
自从跟随刘邦作战以来,周勃一直在前线作战。因为是百姓出身,并没有多少带兵经验,也不像樊哙一样善于表现,所以一直不能像曹参一样受到君主的赏识,甚至连稍微有些作战经验的灌婴、王陵都不如。但是周勃对自己的待遇并没有抱怨,反而任劳任怨,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一直渴望能够用实际表现来博得君主的青睐。
因为他有非常强的组织能力,在加上他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到了刘邦晚年,周勃终于成为了一个刘邦非常倚重的名将。韩王信、陈豨等造反时,都是由周勃率领军队进行讨伐的,他为汉王朝的安定做出了很多贡献,并成为了北方军团的实际领导人。
刘邦临死前,留下遗言让周勃担任太尉的职务,从而确立了他是对刘氏政权最重要的核心将领之一。
吕后晚年,为了防止随时爆发的党羽只争,开始极力讨好周勃与陈平,打算让他们帮助吕氏一起对付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