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
18256300000036

第36章 刺汉高帝 韩信遭擒拿

公元前200年,从平城逃出的汉高帝在返回京城的时候路过赵国。赵王张敖将汉高帝作为座上宾,每日早晚把外衣脱下,戴上套袖,亲自为汉高帝进献食物。正是一位汉高帝的长女鲁元公主正是张敖的王后,因为张傲当然要用女婿的礼节来对待自己的越障了。

高帝叉开两腿坐着,责骂赵王张敖,傲慢无礼,根本没有把赵王放在眼里。赵王的相国贯高、赵午都是60岁开外的人了,原是张敖父亲张耳旧时的门客。二人平生性情刚强,容易动气,对于高帝的傲慢无礼和赵王的卑顺谦恭,很是生气,说道:“我们的王是个懦弱的国王!”于是,便向赵王张敖劝说道:“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能力的先立为王。今大王侍奉皇帝很是恭敬,而皇帝却傲慢无礼,请允许我替大王杀了他!”

赵王闻听后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流出血来,发誓般地说道:“您怎能讲出这样的错话来!况且先父亡国,依赖着皇上才得以复国,恩德流传给子孙,一丝一毫都是得力于皇上。希望您不要再讲出这种话来。”

“这都是我们的不是,大王是个忠厚的人,不愿背弃恩德,况且我们是以义为重,不愿承受侮辱。如今是怒恨皇帝侮辱我们大王,所以想杀死他,有什么玷污大王的呢?如果事情办成,归功于大王;失败了,我们自己领罪而已。”贯高、赵午等很多人都这样对赵王说。

汉高帝八年冬,高帝率大军在东垣(今河北石家庄市东)攻击韩王信的余寇,从东垣回来时路过赵国。贯高等人在柏人县(今河北隆尧县西)馆舍的夹壁墙中隐藏武士,准备伺机挟持高帝。高帝路过柏人,想要在馆舍留宿,忽然觉得心跳,便向随行人员问道:“这个县叫什么名称?”

“柏人。”随行人员回答。

“柏人嘛,就是逼迫人吧?”

于是,汉高帝没有在柏人县的馆舍留宿,继续向前赶路,因而免遭了一场劫难。

汉高帝九年,贯高的仇人得知他暗害皇帝的阴谋,秘密向朝廷告发。于是,高帝下令一并逮捕赵王张敖、相国贯高等人。同案的十余人争着要自刎而死,独有贯高不肯,他生气地骂道:“是谁叫您们干的?如今赵王实际上没有参与这一谋划,而遭到一并被捕。你们都死了,谁来为赵王辩白他没有参与谋反!”

于是,贯高便坐在密封的囚车,与赵王一同来到长安。高帝诏令审理张敖的罪行,同时诏令赵王的大臣和宾客,有敢于跟随赵王的一律灭族。贯高与赵王的宾客孟舒等十余人,都自己剃光头发,用铁环束着脖子,作为赵王的家奴跟着来到长安。贯高到达长安后出庭接受审讯,说道:“都是我们这些人干的,赵王确实是不知道。”

狱吏在审讯时进行逼供,对贯高百遍千遍地毒打,还用针刺他。贯高被打得体无完肤,再也找不到可以用刑的地方了。然而,贯高始终不肯诬陷赵王。吕后在高帝面前多次谈到赵王因为有鲁元公主的缘故,不会有那种事情。高帝发怒说道:“假使张敖据有天下,难道会少了你女儿的吗!”

高帝没有听吕后的话。廷尉将贯高受审时的情况上报,高帝说:“真是壮士!有谁了解他,试着用私情问问他。”

中大夫泄公说:“贯高是我的同乡,我平时了解他。他是赵国中讲究道义、不肯背弃诺言的人。”

高帝派泄公持节到狱中,贯高因遍体鳞伤,不能行走,在躺椅上接受讯问。当泄公持节来到躺椅前时,贯高抬头望着说:“您是泄公吗?”

泄公像老朋友那样向贯高表示同情和慰问后,询问赵王到底参与密谋没有。贯高回答说:“按照人之常情,难道有不爱自己父母妻子的吗?如今我的三族都要被论罪处死,哪有拿自己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活命的道理!赵王实在没有参与谋反,只是我们这些人干的。”

同时,贯高还向泄公诉说了他们谋杀皇上的本意和赵王根本不知道谋划的情况。于是,泄公入宫向高帝详细地汇报了讯问情况,高帝便赦免了赵主张敖。

高帝赞赏贯高为人能做到讲求信义,让泄公把赦免赵王的情况告诉贯高,说道:“赵王已被释放。”同时也宣布赦免贯高。

贯高异常高兴地问:“我们的国王果真被释放了?”

“是的。”泄公回答,并且说道:“皇上称赞您,所以把您也赦免了。”

“我所以体无完肤而不肯求死的原因,是为了辩白赵王没有参与谋反。如今赵王已被释放,我的职责已经完成,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况且人臣有谋杀君主的罪名,还有什么脸面再服侍皇上!纵使是皇上不杀我,我就不有愧于心吗?”

说着便仰头割断喉咙死去。当时,贯高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张敖被释放后,因为娶了鲁元公主的缘故,封为宣平侯。高帝赞赏赵王的许多门客,那些自己束颈作为家奴跟随赵王来到关中的门客,后来没有不官到诸侯卿相、郡守的。直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赵王门客的子孙都得以担任二千石级(即郡守一级)的官职。

汉高帝素来待人傲慢,动辄开口骂人。然而,他对女婿赵王张敖的傲慢无礼,却使得赵相贯高等人为此而谋害他;汉高帝也几乎因此而遇险。

汉高帝五年十二月,项羽兵败而自刎。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韩信壁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正月,汉王更立韩信为楚王,称王于淮北,都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

韩信来到都城下邳,召见当年分给他饭食的那位在河边冲洗丝棉的老太婆,赐给她干金以相报答。还有下乡南昌亭长,只赐给百钱,说道:“您是个小人,施恩德有始无终。”同时召见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无赖,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向自己的将相们说:“他是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杀他没有名目,所以便忍受下来,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项羽部下的名将钟离昧,家住在伊庐(今江苏灌云县东北),向来与韩信友好。项羽死后,钟离昧逃亡到韩信处藏身。汉高帝怨恨钟离昧,得知他在楚国,诏令楚国逮捕钟离昧。韩信来到楚国就任楚王之初,巡行所属县邑,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汉高帝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询问各位将领,各位将领都说:“急速发兵坑杀这小子算了。”

高帝闻听后默然无语。又询问陈平,陈平推辞说:“将领们都怎么说的?”高帝把将领们说过的话向陈平复述一遍。陈平问道:“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件事还有别人知道吗?”

“没有。”高帝答。

“韩信本人知道吗?”

“不知道。”

“陛下的精兵比得过楚国吗?”

“不能超过它。”

“陛下将领用兵的才能,有超得过韩信的吗?”

“没有比得上的。”

“如今陛下的兵不如楚国精良,而将领的才能又赶不上韩信,如果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起兵反抗,我私下为陛下这样做感到危险。”

“那该怎么办呢?”高帝急切地问。

“古代时天子到地方上巡视,往往要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沼泽(今湖北江汉平原及周围地区),陛下只说是巡游云梦,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会见诸侯。陈县是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闻知天子怀着和平愿望出游,势必会认为安然无事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陛下可乘机将他擒拿,这事只需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了。”

汉高帝认为陈平说的很对,便派使者遍告各位诸侯:“我将南游云梦。”其实是想袭击韩信,而韩信对此却全然不知。

当汉高帝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感到事情有些蹊跷。想起兵反叛,又考虑自己没有什么罪过;想要拜见皇上,又担心自己会被擒拿,一时拿不定主意。有人向韩信说:“如果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会欢喜,那就不会有什么祸患了。”

韩信去见钟离昧,同他商议这件事。钟离昧从韩信的言谈话语中,终于明白了他的来意,是想借自己的人头去作为拜见皇帝的见面礼,只是不好意思明说罢了。这使钟离昧既感到意外,也很是气愤,说道:“汉王所以不敢攻取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如果想捉拿我去讨好汉王,那么,我今日死,您也会紧随着亡命了。”于是骂韩信道:“您不是厚道人。”旋即自杀而死。

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到陈县拜见汉高帝。汉高帝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装在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被擒拿后说道:“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我当然要遭到烹杀!”汉高帝说:“有人告发你谋反。”旋即给韩信戴上刑具,装在车队后面的副车里,取道返回洛阳。

从陈县至洛阳,有好几天的路程。一路之上,韩信思前想后,后悔当初没有听武涉、蒯通的话,今天果真落得个如此可悲的下场。在副车中,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战无不胜的帝国功臣,面对自己无辜地沦为皇帝的囚徒,使得他不由不想起一年多前在齐国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史记·淮阴侯列传》曾详加记载:

汉王四年十一月,韩信在齐国潍水大败楚将龙且与齐王国广的联军,龙且被杀,田广被俘,齐地全部被平定,汉王不得不立韩信为齐王。

项羽失去了龙且这位能征惯战的大将,十分恐惧,派盱台(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人武涉前往齐国劝说韩信。武涉向韩信说:

“天下人共同苦于秦朝的暴政,已是很久的了,因而各路诸侯相互同心协力地反秦。如今秦已灭亡,按功劳的大小分割土地,封为王侯,以此来使士卒得以休息。如今汉王又兴兵东进,侵占他人分封到的土地,现在已经攻破三秦,率兵出关,收集诸侯的军队向东方进军,攻打楚国。汉王的意图是不吞并天下决不罢休,他的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竟达到如此地步!况且汉王这个人不能令人信赖:他曾多次落入项王的手掌之中,项王可怜他而给他留条活命;然而一旦逃脱后,他便立即违背盟约,再次攻击项王。汉王的不可信赖竟然如此,这都是您亲眼所见过的事实。”

如今您虽然自以为与汉王的交情很深厚,尽力为他用兵作战,但最终还是要被他所擒拿。您所以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王尚存的缘故,他不得不借用您的力量来对付项王。当今汉、项二王的成败关键在于您:您向西依附,汉王就会取得胜利;向东依附,项王就会取得胜利。项王如果今天被灭亡,接着便会是擒拿您。您与项王有老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而与楚国讲和、三分天下而独立称王呢?现在放弃这个良机,决心投靠汉王来攻打楚国,作为一个有智谋的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韩信向武涉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位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不过是持戟的卫士,进言不被听用,划策不被采纳,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大印,给予我数万人马,解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给我用,言听计从,所以我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人家深深地亲近我,相信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是一死我也不能变心。望您代我感谢项王。”

武涉离去后,齐国有个名叫蒯通的能言善辩的智术之士,知道天下局势的关键在于韩信,想要用奇谋妙策来打动他,便以给人看相为名来劝说韩信道:“我曾跟名师学习过给人看相的方法。”

“先生怎样给人看相?”韩信问。

“人的贵与贱在于骨法(即骨骼、骨相),于决断,用这3个方面相互参照,万无一失。”

“好。请先生看看我的相怎样?”

“请稍屏左右的人。”蒯通说。

“左右的人都退下去了。”韩信说。

蒯通见左右的人都已退下,便开口说道:忧与喜在于气色,成与败在“相看您的面,不过是封侯;相看您的背,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听蒯通说自己的相貌贵不可言,心中十分高兴,便急切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蒯通见韩信急切地向自己询问,这才切入正题:

“天下刚刚发难反秦的时候,各路的英雄豪杰建号称王。一声呼唤,天下的志士云聚,像鱼鳞那样密集相从,如同火花迸发四射,狂风从八面聚起。这个时候,忧患在于灭亡秦朝而已。如今楚汉相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暴骨于中原,不可胜数。楚人起兵于彭城,转战各地,乘胜追击,至于荥阳,乘着有利的形势,势如卷席,威名震动天下。然而,楚兵困于京(今荥阳东南)、索(今荥阳县城)之间,迫近成皋以西的山地而受阻不能前进,至今已有3年了。汉王统率10万军队,抵距于巩(今河南巩县西)、洛(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以山河为险阻,一日之中交战多次,未能取得尺寸的成功,屡遭挫败而不能自救,兵败于荥阳,负伤于成皋,于是败走于宛、叶之间,这正是交战双方智勇俱困的形势。锐气受挫于关塞险要,粮食竭尽于内府之中,百姓疲惫至极,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所依靠。”

据我料想,这种形势如不是天下的圣人贤者,便不能平息这天下的祸乱。当今两位君主的命运都悬在您的手里,您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我甘愿披肝沥胆,向您敬献愚计,担心的是您不能采用啊。如果真能听用我的计策,莫如使双方都不受到损害,使他们同时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首先动手。以你的贤能圣德,又拥有众多的甲兵,占据着齐地,迫使燕、赵二国服从自己,顺应着百姓的愿望,向西制止楚汉相争,为天下百姓请命,天下百姓必定闻风而奔走相告,群起响应,谁敢不听从!然后分割大国,削弱强国,用来分封诸侯。诸侯既已树立,天下服从而听命,归功德于齐国。据有齐国的故地,占有胶河、泗水,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谦恭有礼,如此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朝拜于齐国了。我听说上天所赐予的,如果不取来受用,反而会遭到惩罚;时机到来了,如果不采取行动,反而会遭受祸殃。希望您能深思熟虑这一问题。

韩信听罢蒯通的一番高论,对蒯通说:

“汉王待我很优厚,把他自己的车给我乘坐,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将自己的食物给我享用。我听说:乘坐别人的车就要替人家承担患难,穿戴别人的衣服就要替人家分担忧虑,食用别人的饭食就要为人家的事业而死,难道可以为图谋私利而背弃道义吗?”

蒯通见韩信被汉王的小恩小惠所笼络,便进一步劝解说:

“您自以为要好好地对待汉王,想要建立万世不朽的功业,我私下以为这就错了。当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相互间原为生死之交。后来因为张襶、陈泽的事发生分歧,二人结下怨仇。常山王反叛项羽,捧着项婴的头逃跑,归附于汉王。汉王借给常山王兵力令他与韩信一道向东进攻,终于将成安君陈余杀死在躘水之南,使陈余头与脚分家,被天下人所耻笑。这两个人当初是天下最要好的朋友,然而最终却彼此仇杀,这是什么缘故?祸患就在于贪欲多而人心难测啊。如今您想要以忠信深交于汉王,但必定不能赶上张耳、陈余当初的交情深厚吧,而所涉及到的事情和利害却要比张襶、陈泽大得多。所以我以为您一定认为汉王不会危害于您,那就错了。大夫种、范蠡使濒临危亡的越国得以保存下来,越王勾践因此而称霸于诸侯。功成名就之后,二人不是被杀而死,便是逃亡他乡。这就是所说的野兽既已被打尽,猎狗就要被烹食了。从交友来说,您与汉王比不上张耳与陈余;从忠信来说,您与汉王比不上大夫文种、范蠡对越王勾践的一片赤诚之心。这两个人的下场,足可以供您借鉴的了。愿您能深思熟虑这一问题。况且,我听说勇敢和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惊的,则自身危险;功劳冠于天下的,则无法封赏。请允许我谈一下大王的功绩和谋略:您东渡黄河,俘虏魏王,生擒夏说,率兵攻下井陉口要塞,诛杀成安君陈余,攻占赵国土地,威胁燕国,平定齐地,在潍水击溃楚国的20万大军,东面杀死楚国大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报捷,这就是功劳之大,天下无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而谋略之高,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超出于您。如今您拥有令君主感到震惊的威势,持有无法对您进行封赏的功劳,归附于楚,楚人不敢相信;归附于汉,汉人感到震恐,您想要持有这样的威势与功劳到哪里去安身呢?您处于臣子的地位却拥有使君主震动的威势,名声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而感到危险啊。”

蒯通的这番议论,使韩信感到阵阵心寒,觉得一时无法明确向蒯通表态,便向蒯通辞谢说:“先生暂且不要再讲下去了,我将考虑这件事情。”

蒯通深知韩信在军事上的英勇果断,才能盖世;但在人事上却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很难在这个问题上下定决心。几天过后,蒯通又向韩信进言,敦促他当机立断,切莫错过良机。

蒯通说:“善于听取意见,可以得知事物的征兆;能够计谋思考,可以把握事物的时机。不善于听取意见和计谋思考而又能长久安然无事,那是很少见的。善于听取意见而很少失误的人,难以用闲言碎语去惑乱他;善于计谋而不本末倒置的人,难以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心为他人做养马差事的人,就会失去取得君权的机会;留恋微薄俸禄的人,必然得不到卿相的职位。所以说智者在于能够决断,而犹豫不决则是事情的祸害。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尽心思,就会在大事上有所遗失。智慧足以洞察事物,但决定了又不敢果断地去实行,这就是百事的祸害根源。所以说,猛虎的犹豫不决,不如黄蜂、蝎子的敢于放刺;骏马的踟蹰不前,不如劣马的慢步行走;勇士的犹豫不决,不如庸夫的必定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有舜、禹那样的智慧,但是闭口不言,不如聋哑人的手势比划。这些都是说贵在采取行动。功业都是难于有成而易于失败,时机总是难于得到而易于失去。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愿您仔细地考虑这一问题。”

韩信仍然是不忍心背叛汉王,又以为自己的功劳很多,汉王终究不会夺去他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为了日后免受祸患,便装病做了巫师。

随后,在垓下之战中因为有了韩信的参加,刘邦获得了胜利。但是项羽一死,韩信就被剥夺了兵权,并被迁徙为楚王。但是,即便是这样韩信依然没有觉悟,还在幻想着提着钟离昧的人头见皇帝,会换来自己的安然无事。知道被打入牢中,这个大将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