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修养观
18254600000019

第19章 论高等院校学生管理

办学离不开学生,如何把成千上万的学生个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和规范,集合成为思想、行为相对一致的群体、集体,就是学生管理的内涵和目标。所谓管理,从字面上看是管护料理的意思,但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层面上讲,指的是照管、约束之意。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有特色各异的多种模式,但就其主旨和目标而言,不外乎就是从思想教育、操行监督、行为约束、生活照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按“四有”目标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目标健康成长。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恢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一个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相关数据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特别是近年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高校办学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新的形势下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历史地成为全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课题。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好坏,从小处上讲,将直接影响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大处上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开创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新模式、新路子。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运行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以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建立形成的。不论从机构体制上还是管理行为上,都带有明显的计划痕迹。虽然沿海及发达地区的高校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创出了一些新的机制和模式;中西部地区高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在学生管理上作了积极大胆的改革尝试,但就总体进展程度而言,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时代的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表现出滞后的倾向。

大学修养观论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其一,从管理结构上看,学生管理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名曰“齐抓共管”,实为谁也不管,给学生管理工作留下死角。一般来讲,高校学生管理可以分为党、政、群、学、后五条线,与五条线相一致,又把学生管理工作分别依托在学工部、学生处、团委、学生会、总务后勤等党政机构和群团组织中。虽然各部分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但工作目标和取向应该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多头管理的结构,容易形成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因为从党、政、群、学、后各块的自然分工而言,党群部门的管理包容在思想教育中,当然也有党群组织的纪律约束;学生组织的管理基本上处在较为松散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状态;后勤总务的管理则通过后勤服务来实现,因此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管理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上。但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学籍管理和行为管理往往又分属于教务处和学生处,也就是说一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要由两个以上的行政职能部门来分头落实。如果行政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协调、互相支持,那么实现管理目标是可以有保障的;问题是一旦部门之间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则管理目标的实现就非常困难了,而后一种情况在不少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也许就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了。

其二,从管理分级上看,学生管理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现象。“很多事情没人管,很多人又没事做”的情况比比皆是。从理论上讲,党、政、群、学、后在学校管理网络中都有自己明晰的分级体系。比如党组织体系,从校党委到二级学院党委,再到系部党总支、党支部,体系完整,分级清楚。但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往往存在上下级之间信息断流的情况。也就是说作为决策者的上级组织其决策依据主要源自上一级的指令和学校全局的要求,而作为实现决策的中下级在实施上级指令过程中不能脱离的是自身局部的实际,这样,在管理的实践中,一旦出现上级指令与下级要求不相符的情况,分级系统中的链条就会脱节,产生系统运行不灵的现象。我们常说的“好的方针政策贯彻到下面就变味”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学生管理的实现是通过多个系统、多级部门来共同完成的,但系统之间的运作不是完全统一的,加上单个系统内部的上下级之间都还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日常的管理工作不可能顺畅,当然也就谈不上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了。

其三,从管理的方法手段上看,方法单一、手段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滞后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就目前高校的总体情况看,管理方法仅限于教育咨询式、规章约束式、服务保障式几种,管理手段上以“手工操作、表格统计”为主要依托。所谓教育咨询式指的就是党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教育手段,告知学生什么是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什么是国家和社会反对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为等,从而达到统一认识、规范行为的目的。所谓规章约束式是指学校通过建章立制,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奖优惩劣。所谓服务保障式指的是学校的后勤服务机构在为学生提供后勤保障的同时要求学生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服务与被服务中限制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当然,高校管理的方法形式绝不是说就有这三种,这里只是为了便于分析而把纷繁复杂的学生管理方式高度概括归类成这三种最具普遍性的形态。这些被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采用的方式,肯定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实践证明它们将会在不断的变革中逐步完善;但就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来说,仅有这几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再从管理手段上说,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高校学生管理手段有了实现飞跃性突破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的空前进步,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为现实。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够熟练操作掌握新技术的管理人员来支撑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平台,否则,“手工操作、表格统计”的方式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

其四,从管理的软环境上看,应当说目前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界定层次是比较低的,理念并不前卫。也就是说管理者的素质限制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上新的台阶。前面所述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一不是以人的局限为根源的。可以说,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保守落后,把管理仅仅理解为对学生的管护或约束上,总想把学生思想和行为都框定在人为设定的圈子里边。学生言听计从就认为是好的;学生一旦提出不同的意见、建议,就认为不听管教、不是好学生。对管理工作没有一个科学、全面、与时俱进的理解。二是管理层次低下,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什么都管,最终既管不了也管不好。最典型的就是“用管理小学生的办法管大学生”。虽然这种看法也有不科学不全面的地方,但大学里的管理人员因自身的素质所限,只能用管小学生的办法去管理大学生。因此,管理的水平和层次不可能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三是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法模式几十年如一日,很难有新路子、新举措涌现。除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定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外,这也说明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事实。任何事物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需要的就是打破常规、异军突起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方式。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要务。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外延很大。因为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因此,凡涉及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事务都可以纳入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从这个意义讲,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甚至是学校的全部工作,其他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教育管理这条红线展开的。就管理学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行为管理、户籍管理、对学生组织的指导等方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而且从发展的趋势看,这种倾向仍在继续。与十年前的学生管理相比,今天各高校普遍开展的帮困助学、助学贷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校友事务等等,就是这种扩展的结果。所有这些工作都以“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各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下面介绍其中几种:

学籍管理。即学生资格的取得、认可,并依其权利、义务关系而展开的动态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涵之一。高中学生经高考合格被高校录取后,经录取院校按国家政策进行文化、身体、政治等复检合格后取得学籍,成为大学生。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履行学生义务,享受学生权利,学校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政治表现、思想道德、实践能力等内容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修完应修科目或学分,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自学生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学籍自动丧失。学籍管理的重心在于用学生资格标准衡量要求学生,对不能履行学生义务、完不成专业学习任务、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给予处罚,从而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

行为管理,也称操行管理。即依照宪法、法律、传统道德规范以及大学生行为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的手段。行为管理也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内涵之一,其特点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其内容主要体现为要求学生履行义务。大到学生遵纪守法的强制,小到学校制定的某项具体规定的执行。行为管理与学籍管理紧密联系,其核心是对违反操行规范的学生进行行政或学籍处罚,从而达到教育管理学生的目的。

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是国家认可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就是引导学生以组织为依托,按照学生组织章程开展有益于学习、成长的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在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学生社团的迅猛发展反映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愿望迫切的倾向,一批“学习型”、“实践型”、“服务型”学生社团纷纷涌现,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但学生组织中也出现了“老乡会”、“兄弟帮”等与大学生活不相宜的现象。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就是要把学生组织引导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上来,帮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成长。

帮困助学和助学贷款。这是在勤工俭学、勤工助学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作。其主要内涵就是为贫困学生开创助学岗位和协助银行开展助学贷款,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团体捐助,设立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校园中出现贫困群体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校园中的必然反映,如何为众多贫困生解忧排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既是社会主义大学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光荣任务,更是学生工作部门必须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实施的一大工程。每一项具体的助学工作都涉及学生操行的评价,对学生履行义务的考核等等,是名副其实的对学生的照管。因此,把它列入学生管理的范畴,既符合理论要求,更具有实践意义。

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成功、毕业生就业走向“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轨道后增加的一项教育管理内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适应竞争自然成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内不少高校已经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工作,有的院校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就整体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仍显薄弱,目前尚无成功的模式和经验。

校友事务。这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延伸,是基于学生与学校的特定关系,体现学生与学校荣辱与共、树立学校品牌的一种松散管理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学校通过跟踪学生去向,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用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情况来评判衡量学校办学成果,从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党团组织管理。党团组织用各自的章程、纪律来教育约束其成员,这是政党和群众团体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党团组织的管理在高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党团组织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在校园中起着先锋和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正确的导向,为他们成长成才树立坐标,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学生管理目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管理和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纯粹的管理和纯粹的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是不存在的。以上所列的管理内涵,就是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不同要求来分类的。离开了教育,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如此,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都必将发生变化,学生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肯定会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学生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其形式和内容都随学生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随学校建设发展的进程而发展。改革开放至今,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象不同了,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对管理当然要提出新的要求。从学校发展情况看,绝大多数院校规模上从原来的“袖珍型”发展成了大型,甚至超大型院校,专业更加丰富健全,办学层次更趋合理,学生数量越来越大。如此等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顺势而谋、向前发展,是高校全体学生工作者所共同关注并致力开拓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在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的发展建设进程中逐步发展的。面对已经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我们的认知水平赶上正在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让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这些学生怎么这样难管!”似乎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总是以自己当学生时候的表现、行为作为参照来衡量和对照当今学生。于是,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举止、道德意识,大惑不解,不知所措,感叹不已。其实,每一代大学生的行为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时代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的反映。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用不同时代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作比较而感叹;相反,我们要面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寻找自身与现实的差距,让自己的认识水平、能力适应现实的要求,这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扬弃头脑中固有的落后陈旧观念,我们才会换一种视角看社会,换一种眼光看学生;也只有让认识水平和能力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我们的管理思维、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与时俱进,依法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

学生管理从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过渡,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台阶的内涵和标志,也是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受教育是公民法定的权利,学生作为办学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其受教育的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都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精神,用合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来约束学生行为,实现管理目标。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学籍管理、行为管理、户籍管理,操行评价、奖优惩劣、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等具体管理的规定和行为,都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有法可依,每一项管理行为都要依法合法。特别在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今天,依法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不加快依法管理的进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要落后,就会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

(三)创新机制,健全体系,是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关键现有的学生管理机制,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带有明显行政行为的痕迹,与依法管理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机制创新和体系健全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关键性难题。按照学生管理的内容要求,应适时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和“德智体综合评价体系”、“动态教育指导体系”、“激励惩处体系”、“助困保障体系”。

一方面,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讲的。过去我们对学生管理的定位是老师管学生;老师是主体、是管理者,学生是客体、是被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从制度的制定到实施,学生都处在被动地位,学生的愿望、学生的实际要求在制度中得不到合理反映。这种管理机制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学生实际,经常出现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协调。当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学生的活动空间除学校、教室外,已经延伸到了社区,学校不可能再组织一支强大的队伍深入到社区专管学生的操行。再如高考年龄限制的取消,必然导致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大学生不再是“青年精英”的代名词,不同年龄结构的学生同窗学习,学生的恋爱、婚姻状况将呈现各不相同的情况,学校管理中原有的一些规定也势必修改;又如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必将打破系、部、班级等界线,一些原有管理模式也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凡此种种,迫使学生管理必须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之路。因此,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所谓学生自我管理,就是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学校的指导、扶持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实现约束、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管理模式。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在全国各高校都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只要加强引导,是完全有可能建立完善起来的。

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德智体综合评价体系”、“动态教育指导体系”、“激励惩处体系”、“助困保障体系”,是从学校管理职能转变的角度来说的。一般讲,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包括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就业指导、奖励处分、勤工助学等方面。虽然各高校机构设置各异,职能划分不同,但总的管理范畴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提出四个体系建设,就是要把这些职能系统化、规范化,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要求。

“学生德智体综合评价体系”,就是以德智体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整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它是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尺,是学生操行管理的指挥棒。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求评价客观、公正、准确。

“学生动态教育指导体系”,就是以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依托党团组织、辅导员、导师、就业指导中心等组织和机构,建立起相应的工作规范,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择业就业。

“激励惩处体系”,就是以《大学生行为准则》为依据,建立起完善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引导学生争先创优,克服杜绝违法违纪行为,是学生行为管理的核心。以教育警示为根本出发点,奖和惩的结果都进入评价体系。奖主要体现在对德智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的表彰和奖励上,形式有“三好生”、“优秀团员”、“奖学金”等,是对学生积极进取的公开认可;惩主要体现在对违法违纪学生的处分上,是对违法违纪者的惩罚和对其他学生的警示。奖与惩是相对的,作为一种学生管理的手段,要求做到奖惩分明,公开、公正、公平,做到规定和纪律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助困保障体系”,是专门针对贫困学生,以帮助贫困学生解困排忧为目的的工作机制。贫困学生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将长期存在;特别在高校扩招后,“贫困面扩大、贫困程度加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帮贫助困工作纳入学生管理的范畴是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其主要形式有:设立助学金,开展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工作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给贫困学生提供保障,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以上所谈的机制和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因此,在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框架、实施学生管理行为时,应当统筹兼顾、不能偏废。

(四)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是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方法和手段是相互联系的,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方法和手段又是统一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有利于管理工作有效实施都可采用。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已进入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时代,但不少高校在软件硬件的投入上仍严重滞后于工作需要,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生产工具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和象征,科学的管理要有科学的环境和条件来支撑。因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系统知识和思维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