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兴
记得1988年初秋,在我担任原中卫县红泉乡党委书记期间,时任中卫县副县长的周兴华带领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到红泉乡开展文物普查,我有幸接触到了岩画以及遍布宁夏中卫香山的古遗迹。
当石马沟、石羊沟的岩画图案在周兴华老领导的指点下,浮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确实为之一震:灰黑色的石头上面,竟然隐约出现了许多马、羊、猪、射箭、人物、头像等图案。图案色彩已经和原石基本一致,许多岩画已被地衣、苔藓覆盖,未经指点确实难以辨认,但一经解说便豁然开朗,使人兴奋不已。岩画给人的震撼力,对我这样一个青少年时期便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从此,每到一地,只要有岩画、古遗迹,仿佛岩画、古遗迹就会向我走来。于是,发现岩画、古遗迹,关注岩画、古遗迹,寻读岩画、古遗迹方面的书籍,便成了我闲暇之余的最爱。
1991年《中卫岩画》出版。从此,中卫大地上人们知道有一位岩画县长,也是有了这样一个机缘,周兴华便成了我敬服的领导。此后十余年,他虽然调离了中卫,但我对他的关注、联系始终没有断线。
2002年6月,《岩画探秘》《宁夏古迹新探》出版,我主动找他索要并求字签名。这两本书运用多学科的大量资料,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史前岩画与原始宗教、原始巫术、原始语言及石器工具的关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岩画的研究、保护、弘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0年老领导退休了。在人们心目中,退休当是赋闲在家、颐养天年的日子。然而,随着我们接触的增多,我发现他越来越忙了、越来越苦了。他对岩画以及历史的研究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著书立说当是文化人的至高追求,像老领导这样一位在高等学府深造毕业,打下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在工作实践中长期探索研究历史文化并著书立说,这在行政干部中并不多见。耳濡目染中我发现他治学之严谨,只有我这样一个近几年来跟随他搞野外调查的人才能体会到。他比我大13岁,但论爬山的能力,我自叹不如。只要有岩画的线索、长城的线索、古遗迹的线索、古文物的线索,他总是必须亲历目睹才能罢休,他那种执着精神让我无数次地感动和叹服。有一次在阿拉善左旗骆驼山寻找岩画时,长达6个小时的山区作业已使我疲惫不堪,坐下来就不想动弹,然而看到他64岁的身躯仍精神百倍,我自叹不如。我们从大麦地到葡萄墩—骆驼山—通湖山—水稍子,再到长流水旧石器遗址、一碗泉新石器遗址、营盘水长城遗迹,在这样一个长达150公里历史文脉的实地调查中,他都是和我们一同走过来的,这在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只有我亲身经历了我才敢说:他是一个体力非凡的人;只要融入到大自然中他是一个精神百倍的人;只要涉及到岩画、长城、古遗迹等课题,他又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人这一生,成就是积累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积累,继《中卫岩画》《岩画探秘》《宁夏古迹新探》之后,最近老领导又有两部力作:《解读岩画与文明探源》《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相继出版发行,经过多少年的心血而铸就的成果又一次得以彰显。他欣慰,我高兴。
近几年,在老领导的指点、熏陶下,我们反复对宁夏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进行探寻、挖掘、梳理、整合,积累了许多新材料,完成了《塞上古史钩沉》一书。本书钩沉索隐,融历史性、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新颖性为一体,从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中展显了塞上江南的历史渊源和古代文明,使历史积淀死灰复燃、生机勃发,使历史文化繁星灿烂、辉光再现,为增强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增砖加瓦,为激发人们热爱本土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搭建历史平台。
老领导退休后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对文化事业的又一次新奉献,为人们又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精神食粮。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卫这片沃土上的人,才能在这里生根开花,硕果累累。这些年和他奔波在一起,我才深深体会到了他的一句话:“一个人太热爱自己的家乡了,也是一种痛、一种负担。”的真正涵义。我为他是中卫人而骄傲,为有这样的中卫人而感到自豪。唯愿本书能给人以启发、借鉴,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社会文化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2009年2月17日于宁夏中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