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期,我和几位文物爱好者野外调查时,在宁夏中卫市北长滩下滩村大沙坡顶发现了一处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遗址地表遍布两类史前遗物,规模可观。
第一类是用黄河卵石制作的石器遗物。石器工具主要有盘状器、龟甲状器、石锤、石钻、石核、石片、石斧、磨磙等,可作为砍砸器、刮削器、挖掘器、切割器、研磨器、凿刻器等工具使用,还有制作石器的毛坯和废弃的大量石材。观察石器工具及废弃石材,其原材料主要取自黄河卵石。黄河卵石质地坚硬、细密,由于千百万年的河水冲刷滚磨,个头不大,易于捡拾,便于携带加工;且黄河卵石表面圆润光滑,色泽缤纷,有黑色的,青色的,淡红色的,绿色的,酱色的等等,极能调动人的审美情趣。这里石器的制作方法基本上是打制、琢制,或用黄河卵石互相砸崩出各种刃口的石片石器,或将黄河卵石从一面或两面打琢出石器的刃口。有些打琢石器只将刃口磨制锋利,例如,几件用黄河卵石制作的石斧,石斧一面保留着原石,一面通体打琢剥离,仅在打琢薄的一端沿刃口方向再磨出宽约1厘米的刃口,锋利如刀。很明显,这里的高档石器原料均采自黄河卵石。也有就地取材于山石的,多为粗制石器。从石器及废弃的大量石材看,这里应是史前人类的石器制造场。第二类是红陶片、彩陶片。从陶器残片附着的口沿、底部、耳部看,这里的陶器主要有罐、钵、碗、杯等,应为生活用具。绝大多数陶器都有纹饰,为黑彩绘制。从黑彩纹饰看,这里的彩陶风格与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年~4000年)相同。旧说马家窑文化东起渭河上游,北达宁夏南部。从中卫北长滩大沙坡顶等黄河北岸诸多遗址看,马家窑风格的文化东面已出现在黄河北岸的宁夏中卫北境,北面已出现在黄河北岸的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南缘。更为重要的是,紧靠大沙坡顶的毗邻地带的石器遗址上,除地面散见的彩陶片外,还发现了一大块烧过的红色陶泥块,呈不规则形,长11.5厘米,宽8厘米,厚4厘米,该陶泥块上留下了十分明显的烧陶人的姆指印迹,这说明,中卫陶器系本地烧制。从石器制造场与彩陶生活用具共存一地看,这里也应是史前人类的狩猎营地。
北长滩大沙坡顶遗址位于下滩村黄河北岸的台地上,东、西、北三面环山,西临自北而南流入黄河的一条大山水沟(陈柳沟),南距黄河约1.5公里。该遗址范围广大,北距一碗泉新石器遗址约15公里,东北距长流水旧石器遗址约15公里,距水稍子新石器遗址约30公里,距荒草湖、蒲塘墩新石器遗址约40~50公里。在上述遗址的毗邻地带,分布有西山岩画区、骆驼山岩画区、大麦地岩画区、香山岩画区。这里旧石器、新石器遗址与岩画区穿插联缀,浑然一体。在上述石器遗址与岩画区内,还经常可以拣拾到各种石器工具及陶器残片,特别是大范围内散见的各种陶片,如绳纹红陶片及绘有紫红色、黑色、红色、白色的彩陶片,其风格与大地湾一期(距今约8000年)彩陶类似。上述遗址的地表遗物说明,在宁夏中卫及其毗邻地带的西山岩画区、骆驼山岩画区、大麦地岩画区、香山岩画区的范围内,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一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也是黄河文明的渊泉之一。我用从北长滩大沙坡顶石器遗址捡拾来的黄河卵石等石器工具试验凿刻岩画,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我试验凿刻岩画的岩石选用的是岩画区内用以凿刻岩画的相同质地的岩石,我使用的石器工具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天然形成的圆锥状黄河卵石凿刻岩画,第二种是石器时代用黄河卵石制作的片状刃口工具凿刻岩画,第三种是石器时代用黄河卵石制作的三棱尖状刃口工具凿刻岩画。我用上述石器工具凿刻岩画,经反复试验,大约半小时,用每种石器工具均可凿刻出一幅与史前岩画的沟槽凿痕雷同的简单图像;经观察,凿刻后的石器工具,其刃口却依然如故。我再将自己凿刻出来的岩画与史前岩画进行对比,最根本的区别有二点:一是我用试验方法凿刻出来的岩画,其沟槽凿痕的色泽光亮新鲜,与史前岩画历经沧桑的沟槽凿痕色泽判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我没学过绘画艺术,我用试验方法凿刻出来的岩画在造型、风格、技法上远不如史前岩画的逼真、古朴、自然,与史前岩画不啻有天壤之别。由此推测,史前岩画均系具备凿刻、绘画艺术才能的专门人员制作。
关于中国凿刻岩画的制作工具与产生时代,国内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凿刻岩画的工具是石器,因此,中国早期凿刻岩画产生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在一至二三万年左右;另一种观点认为,凿刻岩画的工具是铁器等金属器,因此,岩画是金属工具产生以后的产物,中国早期凿刻岩画产生于殷商时期至春秋战国以后,距今二三千年左右,更晚的岩画乃至产生于什么“唐、宋、元、明、清时代”。北长滩大沙坡顶黄河卵石石器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早期凿刻岩画系用黄河卵石等石器工具凿刻而成,并非金属工具产生以后的产物。中国早期凿刻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可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