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1943—?),河南永城人。著作有散文集《精灵的腾飞》,《李准新论》等。
星云月三赋
一
久住城市的人,习惯于报纸、电台、钟表和历书来报告月份、日期、时辰和气象。到了夜晚,则更习惯于辉煌的灯光,枝遮叶挡的林荫大道,高过十几、几十丈的楼房,对于头顶上天空的星移斗转留意得很少,不少人仅知道太阳、月亮,而对壮美的天球、繁密的星辰和奇妙的行星运动,几乎看不到或视而不见了。这真是一件憾事。数万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这些“至爱亲朋”好像有点疏阔了。
但在农村却不同。人类的古朴的遗风在农村比城市保留得多一些,天上的星辰对农村的居民似乎比城市的居民感情更深厚一些,关系更亲密一些。在农村看星星,那风姿就不一样。太阳像一位威武严厉的司令,巡视奔忙了一天,要去山林别墅休息了,月亮出来代班。群星像卫士一样一个个站到了自己的哨位上。在那万里无云的晴夜,天空像无边无际的帐幕,有时呈现出叫人怡神悦目的蔚蓝色;有时呈现出牵人思绪的凝重深邃的宝蓝色。在那帐幕上面,明明暗暗,闪闪烁烁,像镶嵌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或在安装着算不出支光的电灯。这景象不禁使人想起古人庄周描述天宇时说过的“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矶”的话来。星星也真好像有神志似的,有的在天真活泼的眨眼,有的表现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朦胧。在有月光的时候,天宇薄明,天幕也被抹上浅浅淡淡的月白色。这样的夜晚,放眼乍看,偌大天空,星星只有这里那里,不多几颗。但睁眼细瞅,却是点点团团,林林总总。不过这是指星星在新月如钩或上弦下弦弯挂的时候。若是满月中天,星星们大多自动把芳姿掩了起来,让月姑娘尽情地显露一下光彩。别有意趣的是,当雨后乍晴风流云散的时刻,星星们像忍受了离别的痛苦又得以重新眷顾人间似的,一个个眨着水汪汪的眼睛,真似含泪带笑,情意脉脉。试想:月姑娘如果没有星星陪伴,该是多么的孤独!夜空如果没有星星点缀,该是何等的空荡荡啊!
星星的风姿确实是瑰丽多彩的。月亮尽管有形体和色彩明暗的变化,但终因只有一个,面容的变化有限。太阳当然是光华灿烂的,但宇宙中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竟有亿万颗之多。我们看到,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颗著名的行星,如明亮的金星,神秘的“红色”火星,有着异常迷人的光环缭绕的土星,耿耿闪耀,无疑是美的,但银河两岸群星罗列密布,更是美不胜收。
夜里,还有那经常出现的流星也会激起人们思想的火花。奇异的光亮一闪,转瞬即逝,时间只有几分之一秒。据观测者估计,在夜间的每一小时,用肉眼可见的流星有十个左右。这种流星愈到子夜以后,直至凌晨,越多,越亮。估计每日的流星实际竞有八十亿颗。有一种叫做火流星的,发出的亮光堪与满月匹敌。偶尔还会遇到一种流星雨,当它发生时,一小时就有数百颗流星掠过,好像滚过天庭的宫车的辐条一个个从轮枢中被射出来一样,又像一个爱玩耍的天女站在一个地方顺次扔出许多闪光的石子一样。这种流星的体积很小,天文学家说它不会比米粒大多少,它可能是彗星或陨星碎片。它不甘于按照一定的轨道飞转,企图逸出来自由一下,但是它得到的是粉身碎骨,只有一点亮光作为报偿。
星星是美丽的,也是奇妙的。人们世世代代思考着、谈论着它的奥秘。像漫无边际的空间和无止无休的时间一样,人类对星空的科学认识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漫长的过程。星星本不是有情物,它与人类默然相对,不远也不近,不热也不冷。但热情的人类还是首先发出了相思之情,总是觉得它同自己的生活有点关系,并从一厢情愿出发,面对星空作出多种多样的解释。古人把茫茫的星空,依据星宿排列的图案,如同一个国家的省区一样,把星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天区,并把地面的每一区域都放在某一星空的范围之内。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古人还用奇异生动的想象赋予各种星斗以优美的形象和名称。如火熊、虎豹、天鹅、天鹤、凤凰、飞鸟、巨蛇、豺狼、仙女、玉帝、牵牛、织女、船尾、船帆、宝瓶、时钟等等。人们把天空那长长的繁星密布的带子叫做天河。为什么会有一条天河?那是王母娘娘为隔断织女和牛郎这对情人而用簪子划成的。为什么天河上是一片星星密密麻麻?那是天上的喜鹊为帮助牛郎织女相会而用身体和翅膀搭成的鹊桥。这个故事流传得如此之广又如此深入人心,许多诗词戏曲都以它作素材。但实际上,如杜甫所慨叹的:“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哪有天河和牛女呢!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许多有丰富瑰丽的想象力的神话传说,表现出人类的极端聪明。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却又是十足的愚昧。古代长期流行一种占星学,根据行星的运动来预卜吉凶祸福。比如彗星的出现,被人们视为灾难的征兆,或附会为某个大人物的生死。公元前四十三年的彗星,古罗马人把它当成上升天堂的儒略·恺撒的灵魂。一八一一到一二年的彗星则干脆被称作“拿破仑彗星”。我国的史书和小说中,一再出现所谓某个帝王大臣“上应某星”、“某星下凡”或星陨预告人亡的情节。《水浒传》上的起义军领袖们也演了一出“石褐受天文”的好戏,借用迷信的力量,表示“上应天星,”合当聚义,并且“天里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不必争夺地位。甚至还有传说,说地下异物的光华,必然焕发为天上的宝气,在星辰问反映出来。《晋书·张华传》就有一个丰城宝剑的故事。说晋初,牛斗之间常有紫气照射。一个叫雷焕的告诉张华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寻觅,果然在丰城牢狱的地下发掘到宝剑一双,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后来,这一对宝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这种传说,来无影,去无踪,当然是很怪诞的了。
喜好思索和探求事物的奥秘,这是一种最大的快乐,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人类凭着这种天性焕发出来的聪明智慧,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认识了星星同人类的生活和文明进步的关系。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一些从事农植的民族已经把季节的更替和日月星辰的运动联系起来,创造了古代的天文学,从而摸索到谷物种植的季节,河水泛滥的时间,以兴利避害。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已通过对星相的观察创造了基本正确的历法,现存河南省登封的“周公测景台”是世界第一个拥有仪器的天文台。古代航海家焦虑的是海路漫漫,风险丛生,因为在天上缺少一种可靠的时钟,一个航海的指路人。但长期的摸索,使他们利用恒星导航,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壮举。军事家和旅行家通过北斗七星辨认方向,以至后来钟表快慢的标定,历书的推算,都是由于人们对星辰运行规律的掌握。一旦人们把眼界从自己的窄小庭院和附近的咫尺天地投向太空,人们就发现,星星世界虽然离我们是如此邈远,但它又同人类如此接近。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人们对星空世界的千百年来的探求,到了三百七十年前的伽利略,真正揭开了星球运动的奥秘,优美无比的天堂被废除了,地球中心说被打破了。以此为开端,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们的眼界和思路都改变了,星空和地球上的人类的距离一下子好像缩短了,星星尽管仍是和人类默然相对,不愿意炫耀自己的身影,不愿意流露自己的感情,但人们感觉到星空世界所具有的感人魅力是空前的强烈。
当科学的发展使宇宙飞船像今天的脚踏车一样成为普通的交通工具,使宇宙航行只不过像出一趟远差一样的时候,星星同我们居住的地球,就不仅不再是遥远不可期的远亲,也不只是过从甚密的近邻,而可以是朝夕相见的家人了。我们现在称颂的国际主义就要为星际主义所代替。我们深信,这一天会到来。
二
小时候在农村,二、八月看巧云,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快事。每逢这样的机会,天上美景总是引起童心的好奇和遐想。要是那天上的棉山粮垛能落入人间仓库,那数不尽的羊群马队能赶到乡村的牛栏,那无际的瓦块能送给百姓盖房,该多好啊!可这些念头像多变的云朵一样,来得疾,去得也快,自生自灭了。那美丽的天堂离人间究竟太远太远了。
后来,我常想写一篇云赋,但却一直是想想而已。直接触发我拿起笔来是在一次旅途上、飞机中。那是六月底的一天,时令正值仲夏,我买好了上午十时从北京飞往中原的票。可是不巧,天不作美。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像一大块洗褪了色的浅灰色大幕,不知是谁在往下扯这大幕似的,天空比往常低多了。在我动身前往售票大楼的路上,觉得脸上有凉丝丝的雨星飘来。抬眼一看,那灰色的天幕像浸透了水一样,沉甸甸的,越坠越低,颜色也由灰变乌,更阴暗了。眨眼功夫,像有狂风从天幕后边猛吹似的,只见这里那里涌出一大团一大簇的乌云来。有的如有首无面的凶神恶煞、有眼无珠的妖魔鬼怪,有的如乌龙青蟒、黑熊灰猩,奔跑着、追逐着、拥挤着、翻卷着、聚拢着,好像在执行着什么攻城掠地的庄严神圣而又刻不容缓的使命,大有非把敌人逐出国门并踏为齑粉不可之势。“心为物役”,我的思路也禁不住随着乌云狂奔起来。忽然,“吧嗒”、“吧嗒”的声音把我的思路打断了,我看见黄豆粒大的雨点冷不丁地东一颗西一颗地摔下来,砸在水泥地上,炸开一个个小小的水花。不一会儿,雨声就由“沙!沙!沙!”而“刷!刷!刷!”雨丝由断而连,由细而粗,雨下起来了。
我知道糟了!今天的班机怕要误了。果不其然,当我们坐车到达机场时,广播里正在告诉旅客:飞机不能起飞,请耐心等待。我们只好在候机室里恭候上苍开颜赏脸。这时的天空,像乌云已经牢牢控制了局势的战场一样,紧张愤怒的情绪已经变得比较轻松,因为暴怒而变得乌黑的脸膛也变得稍微明朗了些,乌云也在趁机会歇歇脚、喘口气,再也不那么急急地奔驰了,带着重重的水气的云在徜徉,或在低空和雨帘中轻轻掠过。幸运得很,那天上苍还算给面子,夏天的雨来得猛、去得快,只不过一个多小时,雨停了。
大概乌云是以雨为矢同太阳作战的吧,那雨一停,太阳可能就要反攻起来了。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几小时以前整合起来的兵马,现在是丧魂失魄,溃不成军,大有不堪收拾之状了。只见狼奔豖突,顷刻间纷然瓦解,无影无踪。太阳卷土重来,君临下界,天晴了。
整天艳阳高照,也许不觉得太阳的妩媚。雨过天晴之后,特别是旅途遇雨又天晴,太阳也像换了新的,光华格外灿烂。天空和万物都像新洗过了,空气就不用说了,像新充了更多氧气。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庭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青山之旁,蓝天之上。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若飞,若停,吸之若来,吹之若去。这时候,你鼻翼歙动,只觉洁净清爽,沁人心脾,纵目四望,只觉耳目一新。
但那一天,使我最为心荡神怡,思绪飞越的是登上飞机以后看到的云景。我是头一次坐三叉戟飞机。我的眼睛盯着窗外,飞机碰着云了,钻进云层了。不,我们高高地在云层之上了。真有意思:原来我们往常看到的云都是离地面较低的,尤其是乌云。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影云图出现了。谁能想到,几个小时以前,在地上仰望苍天看到的是那样一副面孔;几个小时以后,在你的脚下,却看见了这样一副仙姿。连绵起伏的云山絮岭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由一色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借用“银装素裹,分外妖烧”几个字来描绘,倒是十分妥贴。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我也有点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但由于老习惯的驱使,我又抬眼仰望天空。呵,湛蓝湛蓝,高远莫测,一丝儿云也没有,一点儿尘也看不见,冰清玉润的月牙,像是“挂”在南天上,可细看,又无依无托,使人觉得好似从哪里飞来的一把神镰突然停在了那里。我心想,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人们往往把云和天搅混在一起,其实云层和天空本是两回事。“拨开乌云见青天”之“青”,原来是只有站在云头之上才能体会得到的啊。
这时候,我脑海里忽然涌出许多作家在书中对云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描写,但一同我眼前亲见的景象相比,却都有点失色了。记得上学时读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诗中礼赞云神“烂昭昭兮未央”,“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我很钦佩屈子“精骛八极,心游万初”的想象力,但对云中君的感觉终较模糊,有了这一次亲历,云神的形象在我脑中有点根梢了。
当我结束这次空中旅行的时候,一个极普通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田野里的禾苗因一场夏雨刚过而变得生机盎然。于是在我脑海里迅速闪过一个念头:无云何来雨,无雨何来五谷丰登、牛肥马壮、新房林立,我儿时的遐想,真还包含着点辩证法的萌芽呢。
三
人的感觉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月白风清的春宵,星河灿烂的夏夜,飞彩流辉的中秋,星月无光的风夕雨夕,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同的面目。不同心境的人对夜的想法也是不一样:情人们爱夜的神秘,闲人们爱夜的清幽,劳动者爱夜的松弛,知识者爱夜的安静,盗贼和阴谋家爱夜的黑暗。
我爱夜,爱月色。
住在山中,月出得迟,有时接近四更的时候,才从山坳里吐出半轮月来。若在崇山峻岭之中,常有山高月小之感。但一旦千山万壑之中、苍茫云海之间烘出一轮满月,试看云状、月色、山影,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确有一番景致。
住在江边海滨,景象可就不同了。西山金乌坠地,东海玉兔徐升,就好像从海浪中出生一样。月挂高空,却见它在江流海浪中翻涌。月光水光,你映我照,千里万里,无处不明。
在城市里,尽管高楼鳞次栉比,绿树夹道掩窗,华灯如星光闪耀,戏剧电影如家常便饭,常常把月亮的姿色遮没下来,或者被弄得支离破碎。但不少人仍然保存着赏月的兴致,尤其在元宵、中秋、周末、假日。
若在平原旷野,欣赏月色也许味道更浓。那里,当然也免不了有风沙蔽月的黄昏,愁云惨淡的晚上。但时逢三五的春宵、夏夜,天上一轮捧出,白日的炎热、尘土、汗雨、吃喝都慢慢停了下来,退了下去,人们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上。由白日守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得闲环顾四周,发现环境变了:月光溶溶,如纱如绸,如银如水,洒满小院、全村、整个大地,树影、屋影、人影,朦朦胧胧,影影绰绰。天更宽了,地更平了。陶令公这样写过:“昭昭天宇阔;皎皎川上平”,真算是道出了平原月色的特点。在这种时候,人们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洗澡、谈天、做针线、听收音机,极度的放松,充分的休息,全由着你,月光总照着你。
我曾经饱赏过各种各样的月色,我由不得称美月色!
月色,看上去清冷。“影自娟娟魄自寒”。古人这样解释过,《淮南子·天文训》说:“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龙城录》上记载:唐玄宗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现今,科学已经揭开了月宫的奥秘,像这样幼稚的说法,人们已经清楚,那是感觉加想象的产物。不过,有点意思的是,它们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说月亮有个寒字。寒,使月光清冷,但我总觉得,这是因为月亮的脾性爱洁净。一弯月牙挂在天边,一轮满月升在中天,真像新磨过的银镰,新拭过的宝镜,新洗过的玉盘,纤尘不染,清光四溢,令人观之醒神益智,清心寡欲。迷人的月色像透明如水的水晶花,露水不停地为它洒水,薄雾不停地为它洗尘,有时宁愿多费一些露雾使它结成霜,也不使它蒙垢。有时,可恨的乌云硬要来玷污它,它躲藏,抗争,冲破云片,这样的时候,地上的花儿也为它手舞足蹈呢。人们不是经常看见“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情景吗?人们总是愿望月宫洒下更多的清光,辛幼安曾经这样幻想:“斫去桂娑婆,人道是,清光更多。”
人常说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似乎孤独是月的怪癖。我说,它不是孤独,是静谧。同熙来攘往、人声鼎沸、虎争狼斗的白昼比起来,夜是萧索的。但是,请看月里嫦娥的周围不是也有不少陪伴者吗?宫中家里是不用说了:仙子在练功,吴刚在酿酒,蟾蛛在装饰琼楼,玉兔在研制新药。周围呢?清风是最亲近的伴侣,星星在交换着鼓励的赞许的目光,有时白云在天边和身旁逡巡。空中,仙鹤偶鸣,祥鸟时过,鸣雁北去,乌鹊南飞。地上,飞萤闪闪,蟋蟀卿卿。最令人欣慰的是,人间专有“浩歌待明月”者,电影、戏剧装扮得良夜生色,歌声、琴声、书声,低吟浅唱,意趣盎然,更不用说夜战劳动者的欢声笑语了。
其实,月亮自己并不感觉孤独,只要看它那开朗的面容就知道了。但它确是娴静的,它带给人们的是难得的静谧,尤其是在噪音甚嚣尘上的都市。这静谧,对于深夜仍为人民的事业而操劳的领导者们,对于精思妙想的科学家们,对于呕心沥血的文艺家们,对于伏案备课的教育家们,对于苦读深钻的青年学生们,对于各式各样辛苦了一天的劳动者们,是多么宜人,多么可贵!这是一种幽静之美。这种美,蕴藉含蓄,更加令人沉醉。大概正因为这样,自然界和社会中常有力量来破坏它。无端风雨,遮天蔽月,使人不得不“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兵荒马乱,无心赏月,“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祖,”“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无谓的疲劳催人昏睡;难以排贵遣的忧思令人目眩;夜的静谧受到破坏,人们是痛苦的,但由是而更加感到静谧可贵。
月的姿色是值得爱的,月的品格更加值得人敬。太阳是辉煌灿烂、光芒四射的,它给人无限生机,月亮也许比不上它的威力和威风。据说,即使满月时的月光强度,也只有白天太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但月亮自有太阳不及之处。它是那样落落大方,宵从海上来,晓向云间没,竭尽全力为人们做好事。挚友的想念,它可以代为寄送。游子的乡思,它可以代为传达。诗人的幻想,它帮助插上翅膀。它对情人们也许格外热情。据传说,唐朝有个叫韦固的,月夜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往前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月下老人确实够热心而又周到的了。你看,他用夜色隔断世人的目光,用月色照亮情人的眼睛,用寂静来衬托情人的软语娇音,传达对方心房的跳动,又用凉意来促使情人偎依,更有那“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至于愤世嫉俗者,借月光编织忧愁的丝缕,邀月老同酌共舞,问答解疑,以释胸中块垒。
月,它泛爱众生,无一点儿偏心,无半点儿偏狭。它君临人间世,宛如一支奇异的巨大的天灯,把清辉普洒。李白一次在洞庭湖陪其族叔李哗等泛舟,幻想乘南湖秋水上天一游,还打算“且就洞庭将月色,赊船买酒白云边”。其实,李白是多虑了:月色虽美,尽管享用,用不着花一个钱去买。史书上记载有不少家贫苦学,借月光读书而成就事业的人。南齐考城有一个叫江泌的,夜晚随着月光读书,月光西斜的时候,他拿着书爬到房顶上去读,有时读困了,从房顶摔到地上,他就重新爬上去再读,此人后来成了名人。月光就是有这个脾气,无论是琼楼玉宇,还是蓬牖茅椽,无论是山间平原,还是江河湖海,不管他达官贵人,抑或小民百姓,不管他古人,抑或今人,万代同辉映,千里共蝉娟,都在同一个月亮的惠顾之下。它爱人间总是那样执著:玉户帘中卷不去,持衣砧上拂还来。无论是万姓仰望的时候,还是万籁俱寂的时辰,它都默无声息地卫护着人们。照遍各式各样的楼阁草房,泻进透光的柴门和雕花的窗棂,抚摩着安眠的人或有心事睡不着的人,无声无息,有始有终。最使人感动的是,它做这一切的时候,一点也不顾及自己有无好处,也没有半点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念头。人们知道:它自己并没有光,而是借了太阳的光。人们看见:它把人间万物的影子留在地上,而把自己的倩影藏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