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2
18249100000023

第23章 叶君健

叶君健(1914—),湖北红安县人。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王子和渔夫的故事》,散文集《两京散记》、《樱花的国度》,译著《安徒生童话全集》等。

在“海的女儿”铜像面前

1981年2月间,我去哥本哈根,参加在那里召开的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东道主——丹麦笔会中心——特别招待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作家,参观了哥本哈根市的名胜,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城市的入口处水面上的小人鱼的铜像,也就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海的女儿》里的那个同名女主人公的铜像。这里没有什么风景,只有一个相当静僻的海岸。人们可以到这里来散步。但这时天气寒冷,散步的人稀少。到此地的世界各国的作家也没有散步,只是站在这儿瞻望着那尊铜像。大家在面对着她沉思。我们在儿童时代大概都读过关于这位小人鱼的那篇童话,现在我们站在她的对面,免不了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因而也不免要想起当时读这篇童话的感受。海水在她的石座上击起一团浪花和泡沫,寒风在她的周围不时发出几声呼啸,这也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塞浦路斯的剧作家潘诺斯·意翁尼德斯要我走到她身边去,以便为我在她面前拍一张照片。她知道我翻译过安徒生的童话全集,因而认为我在她身边留下一点纪念是适当的。现在在遥远的东方,她也为许多儿童所熟识。

但是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为什么丹麦人要在他们首都的港口入口处,特别竖立她的铜像呢?小人鱼究竟是海底的生物,与我们人世间没有什么关系,从动物学上讲,与人相比,还要算是一种低级生物。但丹麦人却把她当作一个高贵的女子来看待。她坐在他们首都入口处的海上,事实上等于是他们国家的一个象征。不过,她又不是一个开国的元勋,或一个什么伟大的英雄人物,从表面上看她是一个弱女子,而且孤零零地在那荒漠的海上,还显得有些凄凉。我不禁回想起她的身世和她那短暂一生的遭遇。于是我懂得了:大概丹麦人认为她能够代表他们人民的理想和品质,因而也就把她当作丹麦的象征。的确,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意志坚强、具有高尚理想的人。当她发现宇宙间有比海底王宫里舒适的生活还更有意义的东西的时候,她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而向它追求。说起来这也很偶然,但这个偶然却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有一尊男子的石像从一艘沉船落到海底,她一见到它就觉得它很美。它代表“人,”因此她也就对人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从象征的意义来说,“人”确是最美的东西,因为他是一切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因为他是创造者,他能创造出最美好的东西。但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人,”还是当她到了十五岁、可以浮到海面上去的时候。这个“人”体现在一位王子身上。他刚从一艘沉没的船上飘流出来,已经是处于失去了知觉的状态之中。她救了他,托着他游向海岸,把他放在一个类似教堂式修道院的建筑面前。她这时不仅亲身接触到了“人,”而且还把他托在自己的怀里吻了他的前额。在她的眼里,“人”的确很美。她立即就对他发生了感情。“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增加了她对“人”的喜爱:白色的建筑物、花园、花园里人们所栽植的柠檬和橘子树、花园门前长着的棕榈、白色建筑物中飘出的钟声等,还有年轻女子在花园里穿来穿去……“人”和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她觉得真是美好,但这一切,她只能在海上泡沫的后面远远地眺望,而无法亲临其境,因为她不是“人”。

这里可以附带提一笔:这里的“人,”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是体现在一个“王子”身上。在欧洲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王子”总是以年轻貌美的男子形式出现的。他聪明,他有智慧,他举止言谈表现出高度的文化,他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品质、热烈的感情和同情心,总之他是人们理想中的一种标准的“人”。无疑,他是旧时人们想象中的产物,一种理想的“人”的化身。在我们许多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中,我们也有类似理想化的“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他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想象中的创造——比起人们更早在想象中所创造的“神仙”来,这种创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比较更接近于现实。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它和我们实际历史中所存在过的那些东方式的、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王公及其贵族等同起来,否则,世界上好大一部分的古典民间故事和童话就要成为反动的东西了。安徒生继承了欧洲古典民间故事和童话的传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少理想化的王子和公主——虽然他也描写过一些愚蠢可笑或残忍的、现实生活中的暴君。

海底的这位小公主,由于她不是“人,”由于她是一个较低级的动物,她感到很痛苦,很忧郁。因此她就决心要改变她的处境,向一个高级动物的境界追求:她必须变成“人,”而且只是在生理上变成“人”还不够,她还得要获得一个“人”的灵魂,而要获得这个灵魂,“那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作比他父母还要亲切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而你就会得到人类的一份快乐。他就会分给你一个灵魂,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能保持不灭。但是这类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的!”是的,这类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的。

但她却要使这类的事情在她的身上发生!她已经接触到了那个王子。她要赢得他的爱情。她也实在喜欢他,因为他美丽。为了这,她作出什么样的牺牲都在所不惜。本来,她在海底有更愉快的生活,有比人类更长的寿命,她可以无忧无虑地在那里享受三百年的岁月。但为了获得人的灵魂,这一切她都决心抛弃。第一步,她得先变成“人”。因此,她得求助于巫婆,她得付出代价:交出她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她那美好的声音。她忍受着剧痛,让巫婆割去她的舌头,以换取能把她的鱼尾分裂成两条人腿的那一剂药物。只有当她在生理上变成了人以后,她才能有机会和人接近。

她终于从一个人鱼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来到了王子的身边。王子钟爱她,把她当做一个形影不离的随从。她也非常爱慕王子,但她却无法对他表达她的感情,因为她失去了声音,已成为了一个哑巴。最使她难过的是,她始终无法使王子知道,她就是从沉船中救出他的生命的那个人。王子喜欢她的身姿,喜欢看她跳舞,但他却一点也不知道,她每跳一步,她那从鱼尾变成的人腿就会剧痛得像刀子在铰,她忍受了这一切痛苦,可是最终她还是没有能获得王子的爱情。王子要和另外一个王国的公主结婚。这是一个悲剧。按照西方一般传统的说法,男女之间的感情关系,“不是爱,就是恨”。她作出了她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到头来竟是一场空。她对王子是否要从“爱”产生“恨”呢?当初割去她舌头的那个巫婆,就根据这种传统的观念又为她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王子新婚的那个晚上,只要她用一把尖刀刺进王子的心,王子的鲜血一洒进她的腿上,她就又可以恢复她的鱼尾,重获得她的海底公主的原形。她的祖母,她的姐姐,都为了思念她而变得憔悴。她们切盼她再回到她们中间。她们用自己美丽的长发从巫婆那里换取了这个方案。在王子结婚的前夕,当小人鱼正站在王子举行婚礼的彩船的甲板上、凭栏独自沉思地向海上瞭望的时候,她的祖母和姐姐们在远方海面上浮出来了,对她传达了巫婆的方案。她们对她说:“在你没有变成无生命的成水泡沫以前,你仍可以活过你三百年的岁月……刺死那个王子,赶快回来吧!快动手呀!你没有看到天上的红光吗?几分钟以后,太阳就出来了,那时你就必然灭亡!”

“不是他死,就是你死了!”她们明确地对小人鱼指出事态的严重。这是她最后的选择,也是她最后的考验。她该怎样办呢,她来到王子的新房,把帐篷上紫色的帘子分开,看见那位美丽的新嫁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弯下腰,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亲了一吻;于是她向天空凝望——朝霞变得更亮了。她向尖刀看了一眼,接着她又把眼睛投向这个王子;他正在他的梦中喃喃地念着他的新嫁娘的名字,思想中只有她存在。王子是这样看他的新婚妻子,她对他是“爱,”还是“恨”呢?是嫉妒呢,还是报复呢?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发抖。但正在这时候,她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发出一道红光,像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她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她就从船上跳到海里,她觉得她的身躯在融化成了泡沫。她不愿摧毁别人的幸福,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胸怀,这种精神境界,已经改变了她的性质。她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低级生物,而成了一个具有灵魂的人,虽然这个灵魂最后的获得还有一段过程。“现在太阳从海底升起来了。阳光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此小人鱼并没有感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同时在上面飞着无数透明的、美丽的生物……小人鱼自己也获得了它们这样的形体,渐渐从泡沫中升起来”。她飞进了“天空女儿”的行列。“天空女儿也没有永恒的灵魂,不过她们可以通过善良的行为而创造出一个灵魂……三百年以后,当我们尽量做完我们不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不灭的灵魂,就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

她的坚强的意志、善良的心、勇敢的行为和高尚的品质,使她最后能够实现她的理想:她将会得到“人”的灵魂,虽然她还要经受考验,继续不断地在三百年之内作出许多善行。但这个时间可以缩短,“每一天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好孩子,如果他给他父母带来快乐,值得他父母爱他的话,上帝就可缩短我们考验的时间。”作为一个普通生物,小人鱼的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悲哀,但是这些苦难和悲哀并没使她灭亡,而却使她获得了永生。她成了一个英雄,一个“人”的典范,因为她以她的行为体现了做一种高等动物的“人”所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安徒生通过她的形象,提示我们应该如何珍视我们这种“人”的地位,应该如何排除低级趣味,而真正具有值得“人”的称号的一个高尚的“灵魂”。在故事的结尾,作家把希望寄托在作为人类的未来的孩子身上,“如果他给父母带来快乐,值得他父母爱的话,”那就可以大大缩短获得这个“灵魂”的时间。丹麦人把安徒生的这种理想也当成他们民族的理想,我想也正因于此,丹麦人把“海的女儿”当做他们国家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