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母坟在哪儿,咱可说不准,反正有就是了。
说是有这么个高秀才,教书。娶妻刘氏,生下一个儿子,才周岁,刘氏就死了,撇下一个没娘的孩儿,叫松塔儿,由高秀才拉撒着过。
小孩没娘,老爷们带不了。松塔又哭又闹,没法子,得给他找个后妈。可提起后妈,说的讲的老鼻子啦,天下后娘没一个好的。高秀才又担心儿子受委屈,就跟媒人说:“丑的俊的贤的愚的我不计较,只要是个女人就中,只要别亏待我儿子就中。”
这话传开来,人们都笑:“穷秀才,还拖油瓶,没人挑他,算他闹着,还这说道那说道呢。”
后山有个老秀才,姓郑,闺女长到十八九,没相当的婆家。郑家的闺女跟她妈说:“高秀才是个读书人,他那孩儿够可怜的,我帮他拉撒去!”
娘说:“你不怕别人说你当后娘?”
“后娘也是人当的。”
“日后你自己有了呢?”
“一样看待。”
亲事就那么成了。郑姑娘嫁到高家,把个穷家收拾得干净利索,把个松塔儿伺候得白白胖胖。高秀才感动得说:“你真是我的贵人,我恨不能砍个板儿当祖宗供着你!”
郑姑娘道:“一家人,说什么外道话!”
过门两年,郑姑娘也养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蘑菇,高秀才担心她只疼亲生的,不疼前房养的,可郑姑娘待松塔比蘑菇还要好,她说:“蘑菇有亲娘,松塔没亲娘。松塔比蘑菇可怜。”
松塔七岁那年,蘑菇四岁,高秀才得了一场病,百医不效,竟扔下一大堆饥荒,扔下他们娘儿仨,撒手西去啦。
郑姑娘哭得如酒醉:“高郎,我一定独撑门户,把两儿子抚养大!”
媒人上门,劝她改嫁,顶回去;娘家人来接,不回去,郑姑娘血一把泪一把地领着两孩儿过。
这一天,家中断了粮,郑姑娘领着两孩儿去娘家借米,走着走着,孩子们累了。郑姑娘背起松塔,领着蘑菇,慢慢往山上走。路上人有认得她的,见她背大的领小的,都伸大姆指。
走到山顶,遇到一群狼,把娘三个团团围住,俩小孩吓得哇哇哭。郑姑娘见实在逃不出去了,就跪在地上,对狼叩头,说:“你们若是饿,就把我吃了,别伤着两个孩子。”
可是狼还是围着他们,嘴里发出森人的叫声。
郑姑娘实在没法子,只好跪下祷告:“你们吃了我不够,再吃,就吃蘑菇吧,千万别动松塔,留他一条命吧。”说完,叩头叩出血来,眼泪也哭成红的了。
狼群就闪开一条缝,让她领着松塔逃出去。
郑姑娘来到娘家,一头攮在地上,哭昏过去。家中人得知蘑菇喂了狼,纷纷找来邻居,拿着家什上山,只见狼群一哄而散,小蘑菇坐在地上玩耍,啥事没有!
当舅舅的说:“必是狼们见姐姐心好,不忍心伤害她的儿子。”
郑老秀才也叹口气道:“这女儿将来不是一般人哪。记住,不管我有没有了,你们都要尽力帮助她。”
松塔能念书了,郑姑娘把他送在南学里,让他穿新衣服;家穷,蘑菇就只好干杂活,穿旧衣。郑姑娘劝慰蘑菇道:“若是你去念书,你穿新衣,让哥哥干杂活,那样人家那头笑话你姥爷,这头笑话你爹呀。”
蘑菇点点头。
松塔念书,成绩很好,稍稍贪玩,郑姑娘就让他跪在父亲的灵牌前,她绾起袖子,亲自打松塔的屁股。有一次,为松塔逃学,她还喝了卤水,差点送命。松塔千不怕万不怕,就怕继母生气,从此好生用功,考了秀才考举人,回回都是第一。
松塔到京城里考试,中了进士,要殿试的,就是皇帝亲自考他们。松塔正要见皇上,猛然心中一阵绞痛。他说:“不好,我母亲准是有病了,那我还考这个官儿干什么用!”黑白兼程,往家乡跑。
跑到家,可不,继母病重,只闪下一口气,等松塔回来。见了儿子,伸手拉住,啥话没说,含着眼泪没了气,眼睛却不闭上。
松塔说:“娘啊,儿知道你是为我累的,我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儿子有发迹那天,给娘修大坟,立牌坊。”
娘的眼睛还是大睁着。手紧抓住松塔不放。
松塔又说:“娘啊,弟弟为我误了念书,儿有出头之日,一定帮弟弟,把他拉帮成人。”
娘的眼还睁着。手还是抓住松塔不放。
松塔又哭道:“娘啊,我知道了。日后若是能为官,一定要当个好官,让百姓称颂,不能丢了你和爹爹的脸。”
娘的手一松,眼睛也闭上了。
松塔不参加殿试,按旧法律,不治罪,也得除名,可皇上不知从哪里听说了松塔的事,很佩服这母子两的为人,就提笔点了松塔的头名状元,派钦差来接他到京。
填履历,松塔说:“母亲郑氏。”
皇上说:“听说郑氏是继母?”
松塔道:“生身之恩只一段,养身之恩杀身报不完。”
皇帝下旨,把郑氏和刘氏合葬一个大坟内,都封了夫人,并立下牌坊。由于受了皇封,高秀才不能合葬,另埋了一座坟。
松塔为报答继母教养之恩,他把蘑菇送到学堂读书,又供他考上功名,婚姻大事,也一直等着,弟弟完了婚,他才办喜事。
兄弟俩都成了远近有名的清官。
那座郑氏与刘氏合葬的坟,就叫双母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