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
如果将人分成植物和动物,我肯定属于植物类的,动物只是我的同伴,植物才是我的同类。动物总是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觅取机体所需,植物总是等待被发现,被欣赏,被带往远方,在自己的方寸之地汲取一切,经营生存。如果将植物比作人,每种植物都是一个个性迥异的人,造物主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使命,只是这使命是不彰显的,它们不言不语,却已具大智慧。从小就喜欢植物,从内心生出认识它们的渴望。喜欢中药铺,各种各样的植物装在神秘的小抽屉里,它们都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常常偷偷打开柜子,一睹芳容,却原来是田畔林间的旧相识。因了这个原由,书柜里多了一个专门为写植物的书留出的空间,并渐渐延伸到中医学。
我是一株等待中的植物,需要被命名。如果我就是那种叫梅的植物,我会很欣慰。但命名,常常是别人的事情,自名,有清高自许之嫌。
菖蒲
说到菖蒲,可以写一大篇文章。有多少人知道菖蒲何物?已从现代生活中退隐的菖蒲,在古代生活中却是时尚先锋。
菖蒲生于水泽溪涧,与水相生相伴,其穗如烛,乡人呼之为水蜡烛。叶形似剑,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是一种颇有风骨的药草,文人们因之将其与兰、菊、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为其大费笔墨。在《楚辞》中,一次提到用它做椅垫,招待尊贵的客人,一次提到它的种植。可见战国时代,人们已开始人工种植菖蒲。蒲黄蒲叶入药,蒲笋做菜蔬,还可以编织席垫、篮框等居家用品。
周文王特别喜爱菖蒲,特命其为“昌蒲”,去掉草头,意在拔高,并望其昌盛。自西周到战国,菖蒲用于诸侯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制作祭祀时的专用坐垫,酿造名贵的菖蒲酒。菖蒲酒用的是名贵的九节菖蒲,采自山西垣曲县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不仅采药时间有严格限制,酿造用水也极为讲究,这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菖蒲酒,如今大约已被速成技术和造假给毁了。
菖蒲是一味良药,《神农本草经》将其排在上品草类第一位。它性温味辛,可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常服可以治记忆力衰退,可以不迷惑,延年益寿。周文王将其草头去掉,我以为极当,此草身为草,却有一股倾尽所有济世救人的悲悯之心,说它是一株有着菩萨心肠的仙草也不为过;文人们服其雅,也极有理,与清泉为伴,与清风对语,有叶如剑,直扫一切侵扰人体的邪风,直灭所有欲图寄生的害虫,可不就是一位爱恨分明的君子。
菖蒲是流传至今的端午文化符号之一。古代端午,人们洗菖蒲澡、喝菖蒲酒、在门楣上悬挂菖蒲,女人在头上戴菖蒲头饰,以祛五月之邪毒。一些地方至今遗有端午挂菖蒲的风俗,就像挂艾一样,挂菖蒲实与纪念屈原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屈原也喜爱菖蒲,它是用来避邪祛毒的神草。
菖蒲,生于何方?形貌如何?现代生活已不需要菖蒲,所以人们也就不必了解菖蒲,忘了菖蒲,只在端午节的时候,作为一种形式挂于门楣。不是菖蒲变了,是我们失去了。我倒希望凡有水的地方,都能见到菖蒲的芳姿,想一饮菖蒲酒,最好一醉方休。
然后告诉自己:已不惑。
独活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再没有一株草,这样旗帜鲜明地表达它的此种想法了,因为它叫独活。你们都得死去,只有我可以活下来,独自一人。
是什么样的草,可以这样自私?自私得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可以如此强大,众人皆死我独活?
其实伊只是一株伞形科的多年生小草,大名毛当归,根茎干燥后,便被叫做独活了。虽然叫做独活,做的却是助人为乐的好事,伊被本草经划在山草一类,并非香草,可伊却有着芳香雄烈的气味,可能就因为这特殊的气味,想入侵人体的风寒便怕了它,见了它便躲得远远的,真乃闻香丧胆。据说,它跟太阳有点什么关系,风寒当然是怕太阳的,虽没见过小草草阳光下的样子,想它一定是一种特别阳光的小草。这几天风寒相侵,感冒了,怕冷,发热,头痛,如果我体内有一株独活,风寒就会望而却步了。而我渐渐老去的关节,也会被它保护得好好的,因它能直通百脉,通利关节。小草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高大起来,是一个保护人体健康的英勇卫士。
这么好的小草,为什么叫独活呢?查了一些资料,没有找到任何解释。我以为每一味中药的命名都有其深意,于是关注它们为何被命名比关注药性更多一点,因为我是作家不是医生,总是对故事更感兴趣一些。找不到解释,我只好自圆其说,也许当初发现它的人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故意给了它这么个名字,让它显得神奇一点吧。据说就是没有风,独活也会自己摇来摇去。这就对了,这就是它的个性!独活的使命就是驱风的,跟风当然势不两立,它想活动一下身子骨,怎么会借助风力?于是它便练就了无风而舞的本事。
独活,不是独自一个人活着,不是偷着活,而是独自活动,自强自立。像独活那样活着,是需要定力的吧,因为风总是无处不在,哪种草能抵挡风的吹拂呢?而两边倒的墙头草,只能永远趴在独活的脚下。
远志
远志让我想起一句修身名言:宁静以至远,淡泊以明志。合起来,可不就是远志?医家说,用药如用兵,每个中医,都是一位用兵的军事家。那么远志,当是药中的一名优秀兵卒吧?冲锋陷阵、独立忠诚,勇于牺牲。既为远志,它也可能是一位胸有宏图大志、运筹帷幄的大将军吧?
因为远志二字,神秘的想像充盈了我的脑海。
如果有人问你,你的志气是由什么决定的?你一定说,当然是大脑,当然是心灵。大脑够聪明,心灵够强大,便会有远大的志向。非也非也,中医会告诉你:肾主志。呵呵,就是你腰窝子里的两块肉肉。人的情感到底藏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人可能会说,当然是心。非也,情感其实流动在人体的每个细胞里,喜怒哀乐,无论你处在哪种情绪中,你都是浑然一体的。所以肾主志,也就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肾精不足,就会导致志气衰弱。肾气不能上通于心,就会心肾不交,影响心脑机能,人就开始糊涂健忘,失眠、心悸、神经质。酒桌上,人们说到补肾便表情暧昧起来,男人坏笑,女人尴尬。孰不知,肾不好最受影响的并非见不得人的脐下三寸,而是抛头露面的高雅的大脑。补肾,实为补志。远志的志向真的够远大啊,它管着肾就管着了心,就管着了人的大脑。它的三大法宝便是强志、益智、安神。
东晋谢安当年隐居东山,多次拒绝朝庭的征召,后来迫不得已,接受了桓温司马一职。当时友人送给桓温一些药草,其中就有远志。桓温问谢安:“这种药草又叫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个名称?”那个以裸腹晒书闻名的郝隆也在座,他应声说道:“这很容易解释,隐于山中时叫远志,出山后就只能叫小草了。”谢安听了,颇有愧色。桓温当时官至大将军,位高权重,谢安41岁了才出山为官,羽翼未丰,前途不知,虽有才名和大志,身份却如小草一样低微。这大概是谢安东山再起,最后成为东晋名相的因由吧。一棵小草成就一代名相,真乃功德无量。
远志原名叫大胆。胆大到管了人的心肾脑,这俗名倒也贴切可爱。得名远志,源自一位有志气的丈夫。这位丈夫有一个精通药理的妻子,丈夫去赶考,妻子拿出一截木头说,此木名大胆,内服有安神补益、强壮之功效,可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外用又可治一切痛疸、肿毒、疔疮、诸疾,可保相公一路安康。考前服之,镇静安神,临场不惊,尽情发挥,文艺、书法俱佳,定能一举夺魁。依妻子之言,这丈夫果然考中第一。回到家,丈夫感念神木奇效,觉大胆一名太俗,便给它取了远志这么个雅致的大名。远志之人服远志,果然实现了远大志向。
人到中年,激情丧失;多事之秋,常令人脑部缺氧,深感力有不逮。如果生活让你快神经了,请服用远志;如果你快失去志气了,请服用远志。本人特别推荐大枣远志汤。不是肾好了,她也好,而是肾好了,你的心就安定了,脑袋会聪明起来,志气将重新在你的生命中鼓荡,说不定就像谢安一样东山再起了。
杜若
杜若在我心中,是内外兼修的绝色美女。如果我姓杜,一定给女儿取名杜若,或者芳杜若。
写到杜若,就想到屈原。千古以降,对香草美人最有发言权的,首推屈原。而在所有的香草中,屈原对杜若情有独钟,“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君》)“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湘夫人》)“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山鬼》)。在屈诗中,赠送给心上人的并非红玫瑰,是香香的杜若;而屈原最为心仪的女子山鬼,像杜若一样芬芳。因为屈原,杜若在我心中变成了恋爱中的小女子,在高山之巅、幽林之畔,行色彷徨,绝望而归,凡她走过的地方,芳香都变成了忧伤。杜若,又叫若。当她伤心垂泪时,那个爱她的男子,可以轻轻走到她面前,握住她的双手,深情轻唤:若!一切将在这深情的呼唤中冰释,她的芬芳重新变得明媚,像阳光、像春风,摇动于天地间。屈原写《山鬼》时,头上戴的、手中握的、案上供的,一定是杜若吧?那与赤豹、文狸、山猿厮守的山中女神,可与自己的心上人终成了眷属?
若,就是这样一株像女子一样的草。杜若主要用于散风寒,行淤消肿解毒,补益人体精微物质,它为人做的,都是体贴入微的事情。遗憾的是,在《楚辞》中被多处提到的杜若,现在基本已无人能识。有人说是高良姜,有人说是细辛,也有人叫它马蹄香,终是无缘一见。专家都说不清楚的事,我也只能在脑中想像,在心里轻轻叫一声:若!
当我想念若时,幸而可以一遍遍读楚辞,在诗歌的字里行间细细体味它的余韵芳泽。
徐长卿
徐长卿是谁?
如果你问酷爱电脑游戏的九零后,他会告诉你,徐长卿啊,是经典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三》中的男二号,《仙剑奇侠传三外传问情篇》中最重要的配角;如果你问武侠小说迷,他会告诉你,徐长卿是电视连续剧《仙剑奇侠传三》的第二男主角,由霍建华饰演;如果你问老中医,他会告诉你,徐长卿是一味药,性温,味辛,有疏风解热,行气活血的功效,又叫鬼督邮。督邮乃汉代官名,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徐长卿这位督邮却是驱鬼的,有些人突然之间就会歌哭狂笑,悲喜无常,起病无由,神经失常。古人认为这是鬼魅在人体内作祟,于是用徐长卿驱邪除鬼,徐长卿是药草中的当公、是个在人体内跳大神的巫师。
如果你问我,我就给你讲个小小的故事。传说唐朝贞观年间,民间有个草药匠叫徐长卿,胆儿大得很,自以为比那些御医还厉害,竟揭了皇榜,进宫给李世民治蛇咬伤去了。可怜李世民一世英雄,却被一条毒蛇咬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宫中的御医们方法用尽,却不见效,逼得皇帝佬儿昭告天下,张榜招贤。俗话说,小偏方治大病。徐长卿的药很简单,独一味“蛇痢草”,内服外洗,三天就将皇帝的痛苦解除了。皇帝疼得厉害时,恨死了蛇,也不准全天下的人说到蛇字。所以李世民问徐长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时,徐长卿不敢说用的是蛇痢草。这来自民间的草药匠不光治病有一手,还挺能随机应变的,只见他说道,这小草长于山野,并无大名,如今它治好了皇上的病,就请您给它赐个名儿吧。李世民一高兴,随口就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何不就叫他徐长卿?长在山野的蛇痢草,一夜之间得佳名。
徐长卿之于蛇痢草,像庄周之于蝶,庄周梦蝶化蝶,徐长卿用草成草,分不清是草成全了徐长卿,还是徐长卿成全了草。以此草的性情,倒还真像一个颇有机谋心的聪明爷们。
女贞
古代女子,最要紧的头等大事,便是贞节。看到女贞二字,便想起阴森森的贞节牌坊。每一座牌坊,就是一座坟墓,埋葬了一个女子的花容月貌,青春年华,所有的对生活的希望和想像。那牌坊是绝望和怨气的集结,因而愈庄严愈阴森。一个被立了贞节牌坊的女子,是一个被家族和世俗判了死刑的活死人。而女贞所强调的,不就是女子贞节的重要吗?那些郁郁而亡的女子,就是一棵棵孤独生长的女贞。所以对女贞,内心先有了几分不喜。
于是不由想像,那叫女贞的上品佳木,该长了一幅什么模样?是纯情贞静的修女,还是行容乖张的老处女?第一次见到女贞树,有些微的失望,原来就是我们家屋前屋后的白蜡树!原来这女贞就在我等平常人家院子里呆着,与梨树柿树枣树混居,竟是日日相见不相识。白蜡树倒有几分可爱,这树极易成活,种子、树苗、扦插都可以。刚搬进新家,父亲选择易长的白蜡美化我们的新家,三两年,那些小树苗便长成了两人来高的小树,一年四季青翠可人。女贞的花香打头,闻多了头晕,并有轻微的恶心感觉。女贞花细细密密的,结的子也密密实实的,一串串垂挂于叶间。到了秋天,紫色的女贞子掉落于树下,树下更去不得了,女贞子外面包着一层浆汁,踩上去紫水四溅。看来女贞的确有拒人千里的意思,它的武器,一是花香二是浆果,特别是花,远远闻去尚可,我想没几个人敢于挑战自己的嗅觉。
李时珍对女贞的命名如此解释:“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关于女贞倒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秦汉时期有一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年方二八,品貌端庄,窈窕动人,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员外贪图升官发财,将爱女许配给县令。哪知自己的女儿早与府中的教书先生私订了终身,出嫁那天,一头撞死在闺房之中,表明了自己追求爱情的决心。教书先生得知小姐殉情,忧郁成疾,茶饭不思,不过几日便形容枯槁,须发全白。这故事颇像另一个版本的梁祝。
女贞子补中益气,改善脾胃虚弱,使五脏得到滋养,令人精神健旺。如此,我这有胃病的人可以试着服用一些。另有一坊间传说,“女贞汤”专杀女子阴烈之气,可灭妇人虎豹之心,软其尖牙利爪,散其眼中凶光,抽其丹田壮气,将河东狮吼之烈女改造成淑女佳人。据说太上老君专门以此方整治女人。如此如此,我还是不用为好,这女贞汤分明就是想泯灭咱女人的个性嘛。
唉,女贞女贞,我还是不喜欢的意思多一点。
王不留行
药中有徐长卿、当归这样的自律者,也有王不留行这样的绝决者。即使王命在前,也不能阻止它的行动。真正的我行我素,真正的自由之草。如此,不如给它一封号——草中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是一个不怕王命的。皇帝让他写首诗,如果换了别人,早早写好呈上了,太白大哥却要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这两人都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大哥摆谱摆到皇帝眼皮子底下去了。王不留行,足足具备了此等太白精神。可惜太白斗酒诗百篇,不曾为王不留行赋诗一首。
这样独立不羁的植物,并没有光耀眼目的伟岸丰姿,只不过生于荒地、路旁,是一株耐干旱耐瘠薄的石竹科小草,常见的田间杂草。小时候打猪草,可能没少扯它,不知道这平凡小草竟有英名在身。
王不留行并非患多动症的不听话的孩子,王命可不听,王命不是原则,它有自己行事的原则。它以善于行血知名,但流血不止时,它又可以止血。流鼻血时可以用它止血,孩子没有奶吃,它又是发乳的使者。这就是王不留行的原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有个性,却又将个性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它比大诗人李白强多了。如果太白少一点不羁,多一点原则,说不定就能被皇上留在身边了?不过那样他就不是太白了。王不留行可称草中太白,太白也是一位真正的人中王不留行。
因这名字,王不留行曾被人恶毒利用。晋代有个叫卫展的人,过去的一位朋友来投奔他,不接待也就罢了,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打发掉就是,他却送给来人一斤王不留行。这位朋友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很无趣地走了。卫展的外甥李弘范听说了这件事,说道:“我的舅舅真厉害啊!刻薄到了驱使草木来逐客的地步。”王不留行本是用来治病的,生生被卫展整出逐客这一延伸用途来,真是玷污王不留行。不过那位朋友来了一趟,也算有所收获,至少这辈子不怕流鼻血了,一斤王不留行够他用的了。
草中太白,王不留行。我竟有点得意自己这一创意呢。
菊
菊,一朵大俗大雅的花儿。
在乡村,菊是随处可见的,它有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随便丢一把根在土里,来年就长成了一大丛。秋天的乡村,农家的院子里,蓬生着一丛丛的白菊花,路边边和山坡坡上,到处开着野生的黄菊花。满山遍野的黄菊花,自生自长,像一场金黄的秋天雪,下过无痕,它耀眼的颜色和浓烈的香气却留在乡村的记忆中。
有一首歌叫《黄菊花开了》,一对恋人许下一个承诺,等到黄菊花开了,摘一朵花儿给亲爱的人。黄菊花开了,恋人远走天涯,姑娘只好在信里寄去一朵刚刚盛开的花儿。每次唱这首歌,眼前便浮现出家乡开满黄菊花的山坡坡,山坡坡上唱着歌儿的姑娘,背着行囊远走他乡的青年。乡村青年的爱情就像那黄菊花,不耀眼却一样浓烈芬芳,乡村的女孩就像那山坡上盛开的黄菊花,开了、老了、谢了,一代又一代,路边沟畔的菊,成了乡村女孩的常用名。歌里的那个女孩,也叫菊吧,一个像菊一样普通却美好的女孩。
当菊跟乡村和人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大俗的。但一旦跟文人墨客联系在一起,菊就大雅起来。诗祖屈原钟爱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热爱香草美人的诗祖,选择菊花的落英为裹腹之物,从内到外,高洁芬芳。“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秋菊与春兰被供奉在神圣的祭坛上,被握在主祭者的手中,或者在歌舞着的灵巫们手中相互传递,担当着祭祀神灵和先祖的重要角色。自屈原以下,最有名的爱菊人,当数陶潜公了。林逋以梅为妻,陶公则以菊为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淘公“采菊东篱”的姿势漫演成后世文人追求的一种境界。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种心境,陶公悠然自乐心境的获得,不得不归功于菊。想必当年陶公家的院子,松柏常青,秋菊灿烂,那一天,他极偶然走到了东篱之下,想到了这著名的诗句。菊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头衔,也得感谢陶公。
现今菊花已有几千个品种,大部分用于观赏,可食可饮可药的菊花,一般指白菊,其实野生黄菊花才是最好的。菊花第一代只有黄色,被称为真菊,直到唐朝才培养出白菊,宋代开始大量人工培植各种各样的菊花。所以,屈原吃的用的,陶渊明赏的,大概都是乡村野生黄菊花的同宗。菊花生长在秋天,百花凋落,此君独秀,意欲何为?为专杀秋燥而生。清火、养肝、明目,一杯菊花茶在手,保养身体又喂养心灵。
忘忧
忘忧草,百合科萱草属,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蕾肥嫩,民间又称疗愁花,栽培历史悠久,其花和根均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忘忧安五脏、利心志、明目,能祛温利水,除湿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开膈,令人心平气和,消除忧郁。
忘忧,忘忧!我需种一株忘忧在梦想的窗前。
看到忘忧二字竟有流泪的冲动,我的忧伤来自哪里?为什么它如此绵长如此隐密,平常的日子里,感觉不到其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它才会如风暴般袭击。它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它不是已经过去的大段大段的时光。自从遇到忘忧,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某个清晨,我突然想到了童年,想给童年一个定义词,我想到了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单纯、天真、有趣……好像都不合适,我的童年竟跟褒义词无缘,我又想到了贫穷、愚昧、恐惧、悲伤、孤单……好像都有点沾边,但也不似这般浓烈。最后我想到了荒芜。是的,荒芜!我的童年,音乐、书籍、零食、玩具、新衣服、伙伴,一样都没有,有时甚至没有一日三餐,除了一点点来自母亲的爱,除了大地和大地上生长的一切,除了那栋破旧的土房子,我的童年一片荒芜。我像野生动物,在那段时光里自生自长。
我的忧伤一定来自童年的那片荒芜,每当我想回到过去,找到童年的自己,那个蓬头垢面、瘦弱多病的小女孩总是避而不见。寄居我童年的小山村已经在大地上消失,变成了荒山和丛林,我要引导羞怯的乡村小女孩回到内心来,治疗这旷日持久的忧伤。
试图找到一株忘忧草,它一定在我的童年出现过,期望在记忆中恢复它的模样,我不相信忘忧草会无视热爱植物的我,无视它身旁那个孤单的小女孩。很容易就找到了它,它就是小时候常见的长在菜田边的黄花菜!原来,是黄花菜啊!原来童年的我一直都在它的注视中成长,直到离开。黄花盛开的夏天,小女孩长时间地站在它面前,欣赏那美丽鲜艳的花朵,橙黄的花瓣,深红的花心,金黄的花蕊,喇叭筒里似乎藏着无限的秘密。多么美丽的花儿呀!小小的喇叭对天吹着,它在说什么呢?可祖母总是在太阳出山之前就将簪子一样的花蕾摘下来,用开水焯了,晒到太阳底下。到冬天,晒干的黄花是一门下汤的好菜。有时,祖母也用青椒丝炒新鲜黄花,或者打鸡蛋汤。那些花儿几乎没有机会完全开放,偶尔漏掉一朵,偷欢似的灼灼地盛开在阳光下。我想请求祖母不要采掉那些花蕾,我想看黄花菜开花呢!可等我睁开睡眼,祖母早采光啦,在勤劳务实的祖母眼里,黄花菜不是花,只是一门小菜。
原来,我一直在吃忘忧花,原来忘忧草一直守护在我身旁。现在想啊,如果不是这样,我那莫名的忧伤病可能更严重吧。已经多年没有看到在乡间田头盛开的黄花菜,而祖母,已去世八个春秋。童年呢?遥远成了依稀的梦。
种一片忘忧草,在窗前,在阳台,在梦里,等待它所有的花蕾全部盛开。忘忧花开了,童年和快乐、祖母和故乡,是不是就回来了?
当归
古人送别,赠之以芍药;相招,送之以当归。一群离别的人,人人手拿芍药花儿归去;一群相聚的人,人人手持当归欢聚一堂。植物于古人,是表情达意的信物,那是怎样的的场景呢?鲜花香草,香风馥馥,情意款款,多么富有诗意啊。
当归当归,何人当归?当归仿佛与相思、与乡愁,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虽归期难定,却是当归,或许那个日子就在秋天的某个雨夜。秋雨愁人,何况深夜,雨打门前残荷、窗下阶苔,归人正可一慰离情,可不是当归?“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家时还是青春少年,回家时已成须发皆白的老翁,落叶归根时,虽物是人非,但郁积的乡愁终于一扫而光,漂泊的灵魂、衰老的肉体,找到了寄托之所,岂不是当归?“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来又不归。”那倚门候望的妻子,或者老母亲,那羁留旅途的男人,当归不当归?当归!只有三国时代那个叫姜维的笨蛋,面对母亲唤归的家书,竟以国事为借口,说什么“良田万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当年给此药命名的人,要么是天下特有的情种,最是难耐相思苦,心心念念,都是归去。韶光轻抛,流光暗转,怎能辜负了短暂青春。归去,在美人身旁,耳鬓厮磨,方才能感觉生命的完满;这人要么是浪迹江湖的天涯游子,终年过着试把他乡作故乡的日子,内心却始终难忘老家的那匹山那条河那栋茅草屋,他乡再好,不如归去。当然最好是二者的结合,一个身怀绝技、青春俊美的民间神医,他放浪不羁,啸傲山林,与花鸟虫鱼猛兽为伴,深知其习性;但他又有一颗极善的心,好侠尚义,治病救人。他遍访天下名医,与他们切磋医艺,心里却装着一位美丽的姑娘,装着他难舍的爹娘,相思和乡愁常常折磨着他,在他年轻英俊的脸庞上,偶尔会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忧伤。一日,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枝寄自家乡的当归。当归,这令气血各有所归之物啊,它的到来,就是亲人催归,漂泊异乡的游子,该回家了。
这位神医,是我的杜撰,神农、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他可能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谁赠我以芍药,谁又遗我以当归?我送完手中所有的芍药,只留下一枝当归珍藏,也许你,是将得到当归的人。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