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18246900000029

第29章 正话反说

宁弯不折

恶少对韩信说:不想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果然就趴下高大的身子,钻了那个小混混的裤裆。从小饱读兵书、胸怀天下的少年,似乎钻过去的不是侮辱,倒是通向军事家、战略家的必由之路。与胯下之辱一起留传下来的,是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军事传奇。

韩信将宁弯不折的故事写得很精彩。

将这种精神写得精彩的,在大汉,不止一个韩信。苏武,中国戏剧里一个坚韧的爱国者形象,比起屈原在中国南方的流浪,苏武的生活更加苦寒,匈奴将他放逐到遥远的贝加尔湖,几乎一点回国的希望也没有。放了十九年羊,苏武终于在花甲之年回到了祖国!

紧接着便是司马迁,如果不是刚写了一半的《史记》,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会接受屈辱的腐刑吗?如果司马迁不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我们今天能享用《史记》这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硬?是最柔弱的水。韩信、苏武、司马迁,水一样的柔韧恰恰是他们的锋利。他们因至善至柔而至刚至强,懂得宁弯不折的生存智慧。

人生的真相,其实就是一个宁弯不折的过程,得学会不停地向生活向环境向各色人等妥协,才能将人生之路进行下去,有时,是必要的弯,有时,是不得不弯。

宁弯不折,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宁弯不折,是对坚韧的磨炼,是不屈不挠的另一种形态。

如果想做宝剑,就得学习宁弯不折、刚柔相济的不二法门,否则,便只能做一砍便缺刃的柴刀。西汉的这三把宝剑,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识时务者非俊杰

民国初期,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一同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流为一时之俊杰。可惜,周作人晚节不保,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南迁,社会各界人士轮番劝说敦促周作人南下。周作人贪恋安逸,仍留在日寇侵占的北平,随后出任南京政府委员,华北政府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督督办,东亚文化协会会长,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职,替日伪政府办事,有人为周作人辩解说,当时的北平,需要周作人这样的知识分子与日本人周旋,仿佛周作人倒为国家做了贡献一般。

周氏兄弟来自于同一个源头,而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后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周作人这人比起鲁迅,更识时务些?识时务往往是一个人面对名利不能保持操守的托辞,有时也是面对压力屈服时的一个借口,周作人有机会南逃而不南逃,他大概不愿颠沛流离,滞留北平却又不能抗住日伪政府的压力而出任伪职,一步步走进污泥之中。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读过张中行先生的《刘叔雅》,刘是民国初期学术界的知名人士,1928年出任安徽大学校长,因为学潮触怒了老蒋,老蒋说了既无理又无礼的话,刘指着老蒋的鼻子骂道:“你就是个新军阀!”老蒋大怒要枪毙他,刘却面色不改,谈笑自若。不自由,毋宁死,刘不愿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因为他知道失去了自由的灵魂,不过是依附在他人身上的奴隶,无论你多有本事,永远也更改不了奴才的本性。

周作人用变节换来了暂时的安逸和自由,鲁迅却选择了战斗。周作人的悲剧是识时务者的悲剧,识时务者,非俊杰也。历史上,像这样的识时务者,一拈一大撮,那些每临改朝换代总能及时适应环境,谋取一己之私者,无不是识时务者,又有几个俊杰在其间呢?凡俊杰,总因有几分不合时宜,而命途多舛。

开卷何必有益

开卷有益才读书,太功利了!开卷何必有益?无益,开卷何为?

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一个人一生必须养成的习惯中,读书应该放在首位,没有精神生活的人生,是多么不堪的人生。

读书,是对劳动者和书本的尊重。一个人将他一生的经验和智慧浓缩在几百页的纸张中,我们只要花上一点点时间,就能将其尽收囊中,不管有益无益,还有比这更划得来的事情吗?

读书,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书能无限延伸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能将沉闷的日常生活在瞬间变得活色生香、异彩纷呈,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你体会人间百味,周游天下胜景。任何运动和旅游都没有这样的魔力。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天天开卷,证明你是一个生活态度很端正的人,从来没有放弃丰富心灵的工程,你在现实生活之外,因读书而拥有另一重人生。

梁武帝说:我一日不读谢灵运的诗,便觉得嘴巴臭了!

黄庭坚说:我三天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啊!

这两位似乎都没有有益无益的概念,读书于他们,不过是与吃饭睡觉同样重要的日常需求。

开卷有益与开卷何必有益,是读书境界高下的分野,前者功利,因而多有束缚,令读书狭窄,后者看似散漫,却于自由的阅读中博采众芳,收获丰厚。

从开卷有益到开卷何必有益,是从“身似菩提树,心若明镜台”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禅修过程。每本书都是一颗种子,开卷何必有益的读书境界,往往能得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好结果。

开卷何必有益呢?选择读书,习惯读书,读好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一辈子书,错不了。当今社会,提高自己,改变命运,并非读书一途。但人对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任何时候,没有比读书更好的选择了。

玩物尚志

玩物丧志的例子,一抓就是一大把。玩犬的周武王,玩鹤的卫懿公,玩词的李后主,玩画的明徵宗,至于玩人丧德者,自夏启商纣开始,多如繁星,夏启所启的,不是什么好传统;平头老百姓也有可玩儿的,斗蛐蛐、斗鸡、赌马、麻将,纸牌,当今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也是麻将的天下,十亿人民九亿麻,走到哪,都能听到哗哗的麻将声,这声音简直盖过了长江黄河的流动声。

玩物固然丧志,但玩物也是可以立志的。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玩,其实是好的,不会玩的孩子,可能不够聪明,不会玩的大人,可能缺少情趣,会玩的人,才会学习、工作。玩着做饭,玩着种田,玩着写字,玩着旅行,玩着工作,玩着生活,因为有这点玩的精神,再苦再累的事情,也有了做下去的兴趣,再难相处的人,也有了包容的胸怀。是不是丧志,得看出发点和最终结果。谁从娘肚子一出来就确立了伟大的志向?所有孩子的人生都是从玩开始的,慢慢在玩中找到兴趣所在,找到最终的志向。

很多大家都是玩出来的,玩墨的,玩成了书法家,玩棋的,玩成了国手,玩古董的,成了收藏家,玩球的,玩成了国际巨星,人们在玩中发明了飞机、汽车、电灯、电报、神奇的互联网,几乎世上有用有趣之物,都是有心之人玩出来的。沉迷电脑游戏很不好,许多孩子为此自毁前程,但也有人玩成了计算机高手,有人玩成了亿万富翁。

玩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比尔盖茨上大学的时候天天玩桥牌,但没忘了编程序,没忘记他的终极理想。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喜欢畅游江河。现在,玩几乎成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敌人,生怕孩子一玩就收不了心,见不得孩子玩一会儿,比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心疼。孩子手不离笔,眼不离书,才感到安心。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没有玩好,他一定会在成年后将自己的损失找补回来,这大概是很多耽于玩乐的成年人的病根所在。我们的麻将打散了多少家庭,将多少人打进了监狱?在我身边,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给孩子健康玩乐的机会,让他玩好,并在玩中培养兴趣爱好,说不准呢,一不小心就玩出了大志向。

这就是玩物尚志。

何必问鼎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楚庄王就是那个一鸣惊人的主儿,他充分发扬先祖筚路蓝缕的精神,使楚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话说某年,楚庄王要替周天子收拾他那些不肖子孙,一路攻城掠地,将周王室分封子弟的土地尽纳囊中,一气儿打到洛阳城下。此时周王朝气数已尽,周天子靠偷卖王鼎、向诸侯举债度日,但天子的架子和面子仍在,虽然心里虚得很,不敢问罪于气势汹汹别有居心的楚庄王,但还是摆出天子的派头,派王孙满出城,慰问“尽平南夷之乱”的楚庄王,夸他干得好。

历代楚王都认为当年周天子分封天下时对其先祖不公,仅封以子男之田,且在南蛮荒僻之地,与流放无异。周天子招待诸侯时,还让堂堂楚王端茶递水。被小视的鸟气一憋就是几百年,生生憋出了一个强大的南楚。到楚庄王这时候儿,根本就不将名实难副的东周王朝放在眼里了,于是弄出了问鼎中原的典故。只要谁有图霸天下的行动,便可以封他一个问鼎中原。

作为一个流传后世的典故,挺好的。可庄王问鼎这件事本身,本人觉得大可不必。周天子派来劳军的那个王孙满不是个马虎人儿,一点儿也不怯自己是挂名天子的臣下,说话绵里藏针:你楚国的折钩之嘴收起来就可以铸得九鼎,这个我信,可这鼎的轻重只跟德有关系呀,你楚鼎再重,只是一个铜的玩艺而己,天子九鼎再轻,它也是王道的象征。周朝的确不行了,可老天还没宣布它玩完。从夏到周,再到周的下一个继任者,别人宁愿要轻的周鼎也不会要你楚国的重鼎。所以这鼎的轻重,在德不在鼎,不是你能问的呀!王孙满几句话就将问鼎的庄王回得满脸不自在起来。庄王一问,显得颇有霸气和勇气,给王孙满这么一说,却是自讨了个没趣。“在德不在鼎”,天下人肯定都赞同王孙满,多周正的辩答,一下子就给弱弱的周天子挽回了强大的面子。楚庄王本来是很得意的,将千军万马摆在洛阳城下,悠闲地看周天子急得满嘴起泡。可他听了王孙满这番话,竟浩浩荡荡打道回府了,看来楚庄王是很容易接受教育的好孩子。

依本人的想法,楚庄王根本没必要去自讨这个没趣,显得有些轻薄,有些小家子气。不就是当年分封时齐晋鲁卫都得了个铜鼎吗?别人是天子的舅舅,又在富饶之地,你楚国远在南方的深山老林,除了一点儿滤酒的香茅,没有什么好东西孝敬,又不是皇亲国戚,跟别人争什么呢?现在自个儿强大了,可以说句硬气话了,还问那破鼎做什么?直接杀进洛阳城,灭了东周,有何不可?没了周天子,楚国的鼎就可取周鼎而代之,看那王孙满还有何话可说。最坏的结局是天下“共愤”,合伐楚国,正好可借天下大乱实行真正的“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楚庄王被王孙满一番道德教化,仍做回周天子治下的诸侯王去了,楚国的铜鼎再大,还是只能代表南方的楚国。

最应将问鼎中原变成现实的楚庄王做梦也没想到西秦不仅灭了东周还灭了他的楚国,此后历史一再演绎问鼎中原的故事,但与楚庄王已没有一点儿关系。

所以呢,问鼎中原颇有霸王气势,但对楚庄王而言,何必问鼎!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