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凸现,要求确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的发展形态理论,这是马克思人的发展形态理论在新世纪发展的现实要求。在现代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它们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我国学术界理论探讨的热点之一。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形态。立足当代人类生存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形态理论,这是人的发展形态理论新发展的历史使命。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基本含义:
第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因此,人的本质全面发展的实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列宁曾把社会关系概括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诸多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主要的,它决定着、制约着其他一切思想关系。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还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时人的发展表现为“原始的丰富”,即由人的劳动活动的浑然一体而造成的以简单的社会关系和共同本质为主的全面性。在马克思看来,这只是一种低级的、混沌的“圆满境界”,不值得任何留恋。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由于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旧式社会分工,造成人终身束缚于一种职能,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因而人的发展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由不充分发展向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人只有摆脱个体的、分工的、血缘的、地域的、阶级的、民族的狭隘界限,积极广泛地参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包括同世界的交往,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充分的发展。
第三,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也正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和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性日益表现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由于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狭隘地域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而且“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但是,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的需要有着本质区别。人不仅具有其他生物所具有的自然性需要,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社会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等其他生物根本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的需要,并且人的自然性需要也深深打上了社会烙印。因此,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某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而需要的满足和满足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又不断产生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反过来引起新的活动。如此循环往复,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发展。按需要的起源划分,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的需要,即人的自然生理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出的劳动、社会交往以及获取知识、审美、情感等需要。自然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产生的基础,社会性需要是在自然性需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高于自然性需要。按需要的对象划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求知、审美、情感、信仰等精神生活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的基础;精神需要引导物质需要的发展方向,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需要具有反作用。按需要的主体划分,有个体(个人)需要、群体(社会)需要。群体需要是一切个体共同的需要,因而高于个体需要;个体需要是群体需要的基础,并体现群体需要。总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应是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的统一。
其二,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对需要层次的划分反映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基本符合人的生活实际。恩格斯曾经把社会成员对劳动创造的社会产品的消费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实际上也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层次性而区分的,即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创造的需要。
虽然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但是,反映人的本质的只能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群体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群体需要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素质系统。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能力素质等内容。其中生理素质是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和前提,同时也体现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恩格斯也曾指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包括他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可见,马克思主义是把人看作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只有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强调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智力的发展。他说:“固有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展人的智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素质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等。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这里的“团结一致”、“共同活动方式”,实质上都是对人的社会素质的要求。
第三,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体能素质、智能素质、职能素质。体能素质是人从事劳动的体力状况;智能素质是指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职能素质主要指从事多种职业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对人的创造力和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地挖掘,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强调要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关系的人”,并预言“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第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性格、心理、气质、行为特点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自然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个性并不突出;在“经济的共同体”中,表现为物的依赖性,个性遭到压抑和束缚;只有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人才会成为自由发展而又各具特性的人。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一自由的人”,这时,“社会的每一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本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则丰富、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又在于人的社会性,因此,虽然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只能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特征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当代,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已日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而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
(1)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来讲,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二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讲,又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是这两方面能动性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理解。
只强调后者而使前者得不到充分发展,则不能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本质;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使人的主体性发展走向歧途,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构成危害。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人的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人的主体性受到抑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尊重。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主体人的发展和客观对象物发展的关系中,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主导方面,即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科技,而知识、科技的发展依靠人才。这些都有利于并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人的自由发展,实质上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
(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就人的需要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所谓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所谓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们追求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更高目标和现代标志。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的物质需要始终是基础,“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物质需要的匮乏占主导地位,人类所要满足的最迫切的需要是物质需要,因而人类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普遍地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精神需要相对地凸现出来,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热衷于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注重或者忽视了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以至于缺乏参与竞争的后劲,缺乏精神动力,产生精神空虚,思想和精神世界受到侵蚀。而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越重要,作用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严重。这种片面发展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因而,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增强人生的动力,进而获得更加全面、持续的发展。
(3)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的。在当代,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这是由“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应协调统一地发展。人们既要考虑个人的发展,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的法纪、道德,在行为上要依法和依德行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正在向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发展,这必将进一步要求和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逐渐从依附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以征服者的姿态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正在走向失衡,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正在使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随着自然日益成为人类改造、开发的实践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发展为主要是人与社会化自然、人化自然的关系。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延伸和发展。
由此可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内容。
(4)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就个体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言,其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髙;三是潜能的充分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职能)、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等。
在传统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主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科技、文化功能的强化,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将越来越重视把人作为实践、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类的实践对象正在发展为以人的开发为主,因而,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日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任务,仅仅依靠教育手段是不行的,特别是人的非智力资源的开发,更多地要依靠科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才能实现。而且,在人的智能开发程度较高的现代社会,人的非智力资源开发已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的知识的全面开发,即通过普通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这是人的技能、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二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最大限度地挖掘。三是人的技能(职能)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和自主性、选择性的增强,人的职能的丰富和变更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日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四是人的精神动力的开发,即人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剖析
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驱动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现代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双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和人的历史转型。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面临的境况是,一方面要摆脱传统农业社会下“人的依赖”,在确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入“物的依赖”,又必须消除“物的依赖”的局限性。我们应当立足现实,紧密结合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
1.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化交往形式
关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作出界定。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的经济形式;社会学确认,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法学则从法治的角度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这些不同的规定,仅仅是从某一种特定含义上揭示了市场经济的特殊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则从人与物的矛盾关系上深刻地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最一般的本质,认为市场经济按其本质来说,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化的交往形式。这就从总体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从唯物史观的视野考察市场经济,人与物的关系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中,“人”是作为物质经济关系的承担者,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地位、自身利益和自主活动方式。而作为这一基本矛盾中的“物”,则是指经济活动的客体形式,主要包括商品、货币、交换价值以及商品交换关系等。人与物的内在基本矛盾,是在物质的经济关系中展开的。由于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关系表现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物化关系,因而市场经济生活在运行机理上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一种特殊媒介物为标准来衡量的关系,即以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生产者相互进行交换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者个人的活动和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这一社会关系转化为交换价值和货币,体现在交换价值和货币上,其利益本位的价值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的这种社会性说明,生产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生产活动,要以“物”的联系为基础,以物质产品的交换形式作为生产者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活动的这种人与物的关系揭示了:不论是生产者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是劳动产品,也不论是交换价值和货币,都具有物化的性质,并通过“物”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形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因此,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中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一内在本质概括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从而科学地说明了作为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之所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就主要表现于此。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得到表现和实现的,因而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人的价值、地位等不再表现为血统、出身等自然禀赋,而是表现为商品货币的物化形式,对“人的依赖”变为对“物的依赖”,也就是人身依附关系为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超经济统治为金钱统治所取代。市场经济正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化的交往形式产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