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
18245600000012

第12章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年少不会迎合世俗,生性喜爱原野山川。

稀里糊涂陷入官场,虚度光阴一十三年。

笼中鸟儿依恋树林,池中游鱼思念深渊。

南郊野外开荒种地,追随本性躬耕田园。

住宅周边十来亩地,栖身草房有八九间。

榆柳树荫掩映后檐,桃花李花洒满庭前。

远处村落依稀可见,随风飘扬缕缕炊烟。

不时传来深巷狗叫,桑树枝头公鸡叫欢。

村居没有世俗烦扰,陋室空堂心意闲闲。

长久困在笼子里面,多么庆幸回归自然。

陶渊明(365—427),字潜(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八岁丧父,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陶渊明从政的十三年,是为实现理想抱负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的十三年,不管是桓玄还是刘裕,不管是刘牢之还是刘敬宣,都不是理想的知音之人。最终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赋《归去来兮辞》辞官回乡。

此后二十二年,陶渊明隐居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固穷守节,终其一生。时年六十三岁。

孔子对仕隐的态度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曾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一旦国家需求,能够拿出本事来。如果国家不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苏轼称赞陶渊明没有虚假感情:“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苏轼认为陶渊明一定是他的前身。“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真正躬耕陇亩。名曰“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后贬在海南,完成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轼羡慕陶渊明而终未挂冠而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向往和想象。

辛弃疾“梦里一见参差是”,“只渊明,是前身。”元好问称赞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屈原的忠爱不是空话,他自己殉身跳泪罗江自杀;陶渊明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自己躬耕甚至于乞食;苏东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人格理想,平生多次受迫害,每一次都没有使他改变,“九死南荒吾不悔”。所坚持的理想始终没有放弃。

陶潜时代,皇帝轮流,故归隐。苏轼时代,皇帝英明,故在朝。在朝在野,用心一也。屈原不同,皇帝被群小包围,开始思君,后来思国,而绝不肯离去。是有理想在也。三人理想又不同。陶渊明之高处,在真归隐。

渴望回到故乡,回到少年,回到内心。离开钩心斗角的尘世,是千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态。

陶渊明的胸怀是在田园中涵养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巅鸡鸣等田园实景,构成了诗人胸中的真趣。

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与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彼岸真趣。彼岸,相对此岸官场。中国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渴望的都是安居乐业的生活。

每个人内心的理想世界,就是桃花源。理想主义桃花源,现实世界乌托邦。人在童年时,梦想最多,总爱问“山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罗大佑《童年》)

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红楼梦》里描述盛世的稻香村,“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人生最大的无奈,就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陶渊明做到了,类似西方的苏格拉底。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如伯夷叔齐,如荆轲,都是隔代知音,给了诗人在寂寞孤独和贫寒困苦之中坚持下去的巨大力量,使他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陶渊明在现实里也找到了知音。“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完全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根。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秋天的叶落,一方面有生命将终的凄凉,另一方面又是那样的美艳,是生命最后的绽放。屈原理想不能实现,赴死;陶潜归园田居,在此岸实现理想,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