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人与商人的不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在利的问题上,商人有时候是直言不讳的,因为他是商人,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所以也就有了“十商九奸”、“无商不奸”之说,也就有了商场上的你欺我诈。虽然也不排除有“儒商”,以诚信得人心做生意。商人毕竟给人一种须提防的警戒,因为你面对的是商人,世上只有错买,没有错卖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中国文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文人的两袖清风,显示着文人的潇洒。文化永远崇尚高尚,永远追求高尚。与商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同,文人更多关注的是名声、社会地位和尊重。
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风尚的修养,决定了老师身上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特质。
老师,特别是中国的老师,自古以来都具备了一种性格,一种被人称之为“酸”的气质。那就是不管学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学生都必须肯定自己当年的教诲,尊重老师这个职业。无论是小学、中学或大学老师,都是如此。所以,在处理与老师的关系时,不能照搬你在商场或官场上的那一套。
一次,同学集会,也请来了当年的老师。当然,老师现在还是老师,学生们虽大多数都没有太大的建树,而其中却也不乏成为权贵的,也有成为富人的。在同学们中,有一个现在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企业家,这次集会就是他召集的。
集会时,有个没眼色的人,总是爱说话,由于同学们都了解他,知道他一开口保证大家都乐,乐其“没眼色”,正如人们总希望听到阿Q在临刑前说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时的心态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心态,可“没眼色”面对大家的取笑并不知觉,还是不断说出让人感到十分可笑的话。老师来了,“没眼色”便说:“老师,你也来了,你看人家某某(指那个企业家)现在把事情干大了,你现在还教书呢!”有一个同学觉得说这话不妥当,便用胳臂撞了他一下。他不但没有明白自己的话已经让老师很没劲了,反而又说:“老师现在就是还在教书呢!”
老师这时脸上十分无光,转身便走了。一次本来也许十分热闹的聚会,因为不尊重老师的职业,气走了老师,大家也不欢而散。
作为学生,肯定老师的职业,感恩于教诲过自己的老师,是理所应当的。
民主、平等的新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也需要相互学习,以前“老师高高在上,引领指导学生”的家长模式,需要揉和加入新元素,也就是朋友关系,即老师和学生间,除了“学道有先后”的师生情谊外,还有共同研讨学问的伙伴关系。
——邹景平
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当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作为学生应以积极的态度,尊敬老师。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四点:
(1)学生尊敬老师。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尊师都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人来到世上除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老师的传授之德。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首推老师之功。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私心和保留。教师在培养造就人才的事业中乐于做“人梯”,让学生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用自己心灵的火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灯盏,用知识在人的心灵中盖起摩天大厦。尊敬老师,是做人的要求。
(2)老师尊重学生。在师生关系上,不能单方面的只强调尊敬老师,同时,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也应该注意一个“尊”字,不是尊敬,而是尊重。老师总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那些撕下威严的面具,与学生为友的老师,可以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师”。
(3)师生之间的平等是沟通的基础。师生关系不应是从属、服从、压制的关系,而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4)从地位上说,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平等合作关系,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而不是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在办公室里与学生谈话,让学生坐下来,语气上应少用命令的口吻,改为建议、商量。在聚会上,教师要自然地与学生对话,畅谈体验,展现个性。
拜师就是拿一个身份证
月亮万万千,太阳千千万,若是无良师,依旧是黑暗。
——(印度)格比尔达斯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动物通常把它出生时首先看到的东西当成最亲近的人,所以动物园可以让狗妈妈为没有妈妈的小狮子喂奶,小狮子也不会怀疑狗妈妈的血统。人是动物的一种,某些特性与动物是相通的,也很容易把老师,尤其是小时候的老师当成他们的亲人,同样的,老师也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培养、提携。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兼了100多所军政校的校长,弄得国民党几乎所有中青年军官、干部都成了他的学生。著名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师出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而且小泽在功成名就以后还在向他学习;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贝多芬曾经跟随莫扎特和海顿学习音乐;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旗下弟子也是屡夺世界冠军。
一个人拜师后,往往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不仅业务能力提高了,通过老师接触到的社会交往圈子,也拓展了他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业内就很有可能如鱼得水。
现在各行各业流行拜师,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学练武、学相声、学营销、学厨师等等,甚至刚毕业的师范学校的大学生到学校里教书还要拜师。
拜师就要拜名师。之所以多要拜到名师门下,其理由很简单:第一,因名师的高超技艺早已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所谓门师出高徒,经大师一点拨,业务能力肯定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第二,鉴于大师在行业内的地位,他们往往很受人们敬重,作为名师的徒弟,自然也会让人另眼相看。
“我拜师就是拿一个身份证,我是正统传人,相声有一个家谱,你的名字会在上面。”一位相声演员说,他几次闯荡北京相声圈的经验是:“怎么样都进不去,多一个人就要多分一个演出机会,除非你是我儿子、我亲戚、我徒弟,否则凭什么让你来演?”大部分相声演员不是大腕们的“儿子”,也不是“亲戚”,就只剩下“徒弟”这条路可以走了。
中国人那么会构建“关系”,既有这样的事实,“一朝为师,终身为父”、“如师如父”、“天地君亲师”之类的伦理很快诞生。老师于是成为同学关系的纽带,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于是重合而繁衍——老师大名鼎鼎,同学可以麾集其下,共同得益;学生了得,其他人可以以同门相号召、攀附。
比如,大学里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有不少仍然保持一点中国传统的老师(师傅)—弟子(徒弟)关系。当一位导师的学生愈来愈多,形成一个无形或有形的小集体后,以那位导师名字为旗帜的“门户”就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同门的学生之间以师兄弟相称,犹如一家子。
当自己事业打不开局面,或需要更有能力的人帮助时,以老师相称,以师生礼仪相待,你就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个亲人,多了一份老师的关照,就可以拿到表明你在该领域有更深造诣的身份证。没有风险,好处多多。
第二节 多把尺子衡量人
录人一善,则无弃人;采材一用,则无弃材。
——魏子
自“多元智能”理论建立以来,人们打破了传统的智力定义,即打破了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样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处理,能否用多把尺子衡量人,成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
有人说,很多所谓“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这里边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有老师的偏好问题,有学生的兴趣问题。
因此,发展性评价呼啸而出。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发展性评价除了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各方面。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许多老师在关心“差生”,实施“差异评价”“激励性评价”,尝试进行多元评价,效果很好。
上海建平中学就在学生中评选“特色三好”,让那些学业成绩不很突出,但在某方面有所特长的学生找到了自我发展的自信。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明确要求:每堂课教师必须至少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后至少布置三个层次的作业;也有一些学校允许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可以重考,以最高分数计算;而“档案袋”评价方法更具个性化,突出不同学生个人成长的经历。
这些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实现这种评价方式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给没考好的学生两次考试机会,以最好的一次成绩记分,对于一次就考好的学生是否不公平?再比如,设计几套试题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老师能否有这个积极性?更多的人还会说,高考就“一把尺子”,我们平时用“多把尺子”有什么用?究其实质,之所以有这些想法还是没有把人才观转变过来,还没有把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认识清楚。
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到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进步,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成功感。
第三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谦虚常常是假装的顺从,我们利用它来使别人屈服。谦虚是骄傲的一种计谋,即通过降低自己来抬高自己。骄傲的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没有一种方式能比隐藏在谦虚的形象下更带有隐蔽性。
——(法)弗朗西瓦·德·拉罗什富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引自《诗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桃树、李树结了果实,就是不说,来采摘的人也会在树下走出一条路来。
引用到师生关系上来,就是说老师与学生相处,一定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要懂得一个“谦”字。否则,不但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而且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老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喜欢踏实肯学,有才不傲的学生。夸夸其谈,一时的花言巧语会暂时蒙骗老师,但时间一久,学生心中那点货老师是可以一眼明察的。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碰到问题时,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这才是聪明人。
《老子》七十一章有“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的话。意思是“知道像不知道一样,最好;不知道装作知道,是不好的做法。”
有人对比这两段话,说孔子比老子说得好一些,其实,运用到师生关系的实际中来,老子说的才更实用。也许,“知之为知之”为好事,但一旦过于露才也会引来别人的反感;再说,把你的那点看家本领都暴露给大家,很容易让你周围的人看不起。最可恨的是那些“半桶水叮咚响”,学些皮毛,就沾沾自喜;懂些世故,就目空一切。殊不知,在这种前提下,要搞好师生关系是很困难的。
学无止境,若想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后以虚心求教的态度与老师相处。这样,为人师者肯定会不断填补你的不足之处。
谦是一种美德,懂谦的学生往往能得到老师的友善和关照,从而为将来的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退为进,不能一味地“不言”,应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某种途径让老师知道你是一棵结满桃李的树。这样,你才有可能与老师有更进一步的接触,从而使师生关系更上一个台阶。
同样,在这点上老师也应该注意,处理师生关系上也不应处于被动,掌握点“桃李不言”的方法,对你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是有好处的。现代学生的眼光很独到,也很挑剔。水平不高,胃口不对,他们就会排斥老师;不懂装懂、口若悬河,是他们对老师感到厌恶的另一个诱因。
第四节 宽容学生的错误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荀子·君道》
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心用来流血,一颗心用来宽容。”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可以说天天都在犯错误,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
总记得一个小故事,在公共汽车上,一女士无意踩了一男士的脚,道歉说:“对不起,踩着您了。”男士笑笑:“不不,该由我来说对不起,我的脚长得不太苗条。”哄,车厢里响起一片笑声。这就是宽容。它幽默、馨香、清润、明澈!人的心情,与宽容的翅膀一同飞翔,就能感受到宽容的妩媚、动人,触到宽容的体温、细腻。即使合上眼睛,即使收敛手足,仿佛它也坐在你的身边。
宽容绝不意味着放纵,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偏袒与迁就。宽容错误决不是纵容学生犯错,更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问,而是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其正确的引导,给予其改过的勇气与机会。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往往超出我们的现象。懂得宽容的人,才懂得人生,懂得快乐。
宽容是相对于批评和处罚等“硬”手段而言的一种“柔道”。宽容学生应以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
宽容的内心是爱而不是去对付。善待学生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每次遇到学生犯错误时,老师总是将他叫到一边,平心静气地交谈:问情况,询原因,语重心长地诱导,开释,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批评不是害而是爱,不是整而是亲。宽容换来了和谐,学生就会接受老师的劝导,主动自省。
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容善待别人。作为老师,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反思自己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没有人不相信,老师的宽容是舒放的沧浪之水。像盐一般聚结的敌视、嫉妒、不满和忿恨等等,统统逐渐溶化在水里,正因为它谦逊,它接纳,才有它的辽阔。
第五节 没架子的老师受欢迎
对自尊自大与装模作样的最佳应急疗法是晕船,要呕吐的人是决不摆架子的。
——(美)乔西·比林斯
没有人喜欢爱摆架子的人,即使是做老师的,如果动不动就摆架子,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放下架子,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
王选先生溘然长逝以后,他的同事和学生纷纷撰写文章,回忆他的崇高品质和高贵人格,缅怀他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所有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有两个不起眼儿的细节:北大数学学院的一位教授说:“虽然王选有这么高的荣誉,却没有任何架子,还很乐于助人,你打个电话请求帮助,他马上回答:‘那好,我帮你做。’”他的一名博士生说:“老师没什么架子,他有辆专车,但这辆专车却颇受冷落,很少使用。平时都是骑车穿越校园,我经常和老师一起骑车回家。”
两段回忆不约而同地说到了王选先生的“没有架子”,我以为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细节。
论贡献,王选先生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华光出版系统的发明人,被誉为“中国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昇”、“中国自主创新第一人”。由于他无与伦比的独特贡献,使我国的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走进光与电”,提高效率几十倍。
按常理,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骄傲和自豪。而恰恰是这个最有资格的人最谦虚、最朴素、最诚恳。当然,也最受爱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取得一点成就,就摆架子、很有派头的人。其实架子大,对自己也是一个损失。自己把架子一摆,口中连呼“来来来”,就如王教头见林教头,现在的学生根本不吃你这一套。所以,架子一定不要有,也不该有,也不能有。有了对自己是个大损失。易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大海所以能容天下之水而成其大,就是因为它在低的地方。这点,是很有深意的。
第六节 消除对老师的恐惧感
处理关系重大的事情时,往往很容易产生的胆怯心情就会支配我们,而从这种胆怯到犹豫不决,从犹豫不决到半途而废,就只有很小的、很不明显的一步了。
——(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影响下,尊师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自觉地将此作为一种处世原则,但因此造成的一点点负面效果是:学生由尊生惧,久而久之,害怕与老师打交道。即使成年了,许多人仍然摆脱不了对老师的恐惧,无法与老师正常的交往。对于这个问题,国外的教育专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也许,你愿意试着和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这些有效的方法:
(1)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总是说,“我害怕与老师并肩走路,我感觉那样很不自在”,那么换个思维方式去想这个问题。你可以这样去想,“与老师并肩走路,我还从来没有过,看来我倒是应该尝试一下,也许老师生活中没有课堂上那么严厉”。那样,你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许多未知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害怕。
(2)倾诉你的恐惧。寻找你的同学,或者你的亲朋好友,告诉你内心的恐惧。恐惧,如果独自幽闭在心,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累积为心理疾病。而且,倾诉本身,是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当你把恐惧的内容,伴随着话语的表达描述出来的同时,你也许会发现其实这并不可怕。
(3)学会反抗。如果你长期受到你老师不公正的待遇,或则是性骚扰,你担心提出反抗或揭发会让他对你采取报复的手段,那么你有必要学会反抗,学会说不。你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4)尽可能的设想所有的恐惧。把你所能想到的,可能会遇到的恐惧问题全都把它思考到,并且一一的记录在你的笔记本上。然后,在旁边列上你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其实,除了恐惧本身,你并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把所有的你所想到的害怕后果尽可能的设想清楚,做好最坏的打算,目的是为了争取最好的结果。
(5)学习放松的技巧。长期的恐惧感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这已经发生在你的身上,那最好是能够掌握一些放松的技巧,使你的身体能承受住恐惧引起的压力。
(6)面对你的恐惧。最后一步是面对你的恐惧。首先特别要提醒的是要知道有些恐惧是有益的,它使得我们能够避开一些危险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逞一时之勇,故意到一些危及自身安全的地方去。然而如果这种威胁感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你本身而来,那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记住,消除对老师的恐惧感,要从第一步起逐渐开始。
第七节 体谅老师的苦心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总觉得老师的教诲不尽人情,太多的作业,婆婆妈妈的一遍一遍重复着对我们这样那样的要求,就连星期天也不让我们好过。当我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很多该知道却没有知道,该掌握的没有掌握,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学飞黄腾达,自己却不得不回来充电,或者苦苦寻觅出路。
为什么当初没有象别的同学那样用功,为什么对老师的劝告无动于衷呢?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当初不体谅老师的困难和苦衷。
的确,我们的教师当中有的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者对教师工作感到厌倦,或者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或者动辄责骂学生等等,对这种老师可以婉言指出他们的缺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老师生气、发怒、批评、教训无非都是期望学生们成为好学生,取得好成绩。
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因而作为一个学生,无论在哪一位老师面前都应记住自己的学生角色,即使遇到老师误解了自己或对自己评价欠公正,也宜积极沟通,设法让老师了解或理解你,切不可当面顶撞,更不该背后议论,把关系弄僵。
真所谓学无止境,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可以成为“老师”的人。对他们的苦心你也必须心知肚明,千万不能恩将仇报。比如单位领导对你非常器重,一心想提拔你,所以处处留心你,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把别人不能或不愿完成的工作交给你。这时候,你不要抱怨,其实这是领导在考查你,有意增强你的能力。要知道,很多领导在提拔下属前都是先“抽鞭子”的。如果你认为领导的“抽鞭子”是在有意整你并因而抱怨,那就得不偿失了。其实“抽鞭子”的领导才是你职业生涯上真正的“恩师”。
所以,甜的东西未必真好,苦的东西未必对你有坏处。要体谅老师的苦心,无论是授业恩师,还是生活中的老师、职业生涯的老师。对老师的苦心给予理解,给予尊重,老师也会感到欣慰。
第八节 拜师傅的讲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师说》
在成就和影响力上,有些老师与学生们都是伯仲之间。许多领域,的确是需要有名师指点才可以通透的,即便是一点点,但也许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培养点拨,即便自己奋发向上,亦难有作为。当然也有天才,不过寥寥。
很多人想拜师,但不是你想拜就能拜的了的。如果你不掌握一定的技巧,不学一点拜师礼仪方面的东西是不行的。
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规矩。在这里,我们不可能把每一行拜师的规矩全部展示出来,仅以下面我们都很熟悉的几个行业为例,说说拜师的一些讲究。
相声的拜师分授业和拜门两种:授业是从头教起,至少要三年零一月才能出师;拜门则是带艺投师,拜门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相声艺人的表演资格,一般1年算毕业。
相声界有规矩,父亲不能收儿子为徒。
戏曲界收徒,在老一辈时是很讲究的。收徒时要点香烛、放鞭炮、敲锣鼓,徒弟要给师傅磕头送礼,还要大摆宴席,而且徒弟入了门,一般不能再拜其他师傅学艺。当代的名家收徒,很多不再重复以前论资排辈的道路,仪式也有很简单的,弟子恭敬地鞠三个躬,就算礼成了。
在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拜师得递“门生帖”。即一张红色请柬,上写学生姓名,表明愿随某位师傅学艺,从此将认真刻苦,不辱没师傅名声。然后跪地向师傅敬茶,行叩头礼,并奉上一封“利市”(红包)。该红包代表学生心意,多少随意。礼仪的意义在于人们借此表达对某些事情的重视。如今收徒仪式已简化。现在武林人士收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过体育管理部门许可,办武术学校,让学生报名、交学费;另一种是师徒双方通过私人关系结识,然后进行教授、交流。
对于其他的行业,拜师也都有很多讲究。比如一位普通厨师想拜名厨为师,就必须先与老师交往一年,人品这一关通过了才可以被纳入被考虑的对象。一个人可以拜几个人为师,如果你觉的这个老师不能提高你的厨艺了,可以改投他人。当然,不同的老师要求可能不尽相同。
如果你想拜师,一定先要找本行业的资深人士或有经验的人给以指点,并摸清你想拜的老师的喜好,千万别弄出什么笑话来。否则,不但师拜不成,还有损自己的名誉,成为行业内众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