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关系学
18244800000018

第18章 朋友关系

第一节 真诚是友谊的基石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扶,敞开心肺给人看。

——谢觉哉

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又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当你捧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着站在面前的是什么人,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适得其反。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实话,不要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

以诚待人,能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表露真心,“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下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闭锁的一面,同时,又有开放的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开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以一个开放的心灵换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中,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局。

很多人交友是为求心灵的沟通。人除了物质,还有意识,吃饱喝足,就要想事情,而这些事情,一个人“独吞”于腹是很难受的,必须找人来交流渲泄。无论是情感隐私,还是遭遇,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君子之交,是为了心灵的沟通,并不具有功利的思想。而它对中国人影响之深也令人感叹。在一个特别重视交际、讲究关系的民族中,是不该以“不善交际”为美德的。

第二节 掌握朋友交往的分寸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三毛

著名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杰米扬的汤》。寓言说的是有位善做鲜鱼汤的杰米扬,为了款待老友福卡,作了一锅香美可口的鱼汤,一盆接着一盆地敬劝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杰米扬还是一个劲儿地劝:“喝得痛快!好,再来一盆吧!”结果尽管福卡很爱喝汤,也不得不赶紧拿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敢登杰米扬的家门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杰米扬的汤》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这条辩证法。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时刻记住这个真理。比如坦诚、热情、谦逊、活泼、谨慎等等,无疑都是待人之道的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怎样才能把握住“度”呢?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坦诚但不犯忌。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的确,人际交往倘不襟怀坦荡,真诚恳切,而是相互戒备,“见面只讲三分话,绝不全掏一片心”,正常交往尚且谈不上,又怎能指望相互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但是,所谓坦诚,也要适度,要讲效果。如朋友之间,“胸无芥蒂,无话不说”固然不错,但是,坦诚也应留有余地,说话办事透彻、痛快当然无可非议,不过,像鲁迅先生所反对的“透底”就不好,注意留有余地,必要的避讳、求雅还是需要的。有时为避免意外的发生,向当事者暂时保密,不吐露真情,也是人之常情,不宜把它同坦诚对立起来。

(2)热情但不轻率。

失信的热情好比一张空头支票,只能取悦于一时,终归毫无价值。所以,有人相托自应尽力而为,不过也应权衡是非利弊。对于那些明显不合情理,或者自己力不从心的委托,都应婉言明白谢绝。同理,自己对朋友,也不宜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总之,热情应是友谊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超过了限度,也足以酿成焚毁友谊的悲剧。

(3)谦恭而有教养。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须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再者,还应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谦逊”的美誉,就是虚荣常见的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还哪里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爱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几近谄媚,也往往令人生厌。

(4)谨慎但不拘泥。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谨慎从事总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能例外。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指出:“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扭捏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在人们面前手足无措、扭泥拘谨,这是既有碍于观瞻,也不利于交际的。应该说的话不说,能够办的事不办,已经成熟了的果子,也不去摘取,这就不是谨慎而是怯懦了。拘谨与扭捏貌似谨慎,实则是怯懦。在交际过程中,不应把仪态的落落大方同言行的谨慎持重对立起来。否则,一身的“小家子气”,谁还喜欢同你打交道呢?

(5)活泼但不轻浮。

举止活泼,谈吐风趣幽默,往往是人际交往的良好触媒,也是交往深化的催化剂。不过切莫做过了头,否则就难免有上面所说的不检点、轻慢之嫌。我们的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人,他不分场合,不择对象,谈话中一味插科打浑,俏皮话连篇,有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呼叫别人的绰号,开一些不适当的玩笑,不仅引起当事者的反感,连在场的其他人也觉得难堪,不知如何收场。这样怎能收到活跃气氛、融洽关系的预期效果呢?因而,我们绝对不能把庸俗当成洒脱幽默,把肉麻当成好玩有趣。否则,这种所谓的“活泼”就将变成人际交往失败的陷阱。

(6)认真但不挑剔。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是在于发现。比如某人事业上很有才气,但生活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相反,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必须好,那么,最终你将失去友谊和朋友。闭一只眼看朋友,才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

第三节 与朋友交往不可忽视小节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法)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

“大事由小事入手”。当我们要处理一件事情时,就必须从微细的地方做起。而通常的人,常常犯的毛病,就是只会顾大事,而忽略了似是无关却是有关的小事,结果便直接影响到大事情的发展。

我们待人接物,应顾及微小的礼节,这并非叫你去用卑下谄媚的手法去博取他人的欢心,而是你自己对别人尊敬有礼。

譬如你跟一位朋友谈话,即使你当时觉得对方发表的意见是绝对无理或有错误,你也不应该不顾全别人的面子即时加以驳斥。假如这件事情不大相干的话,你应该忍耐一点,要尊重对方,甚至鼓励对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方说话时,你也不妨赞赏他几句,这并不是你给他戴高帽子,而是每一个人都有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心理。谈话时,你不妨迎合对方,例如这位朋友喜欢跳舞,那你不妨谈一点“跳舞经”。切勿谈及对方不喜欢的话题。这是在对话时应注意的重要小礼节。

又当你请一位朋友回家吃饭时,佣人偶然把菜烧焦了,或因不小心打坏了东西,那你不应该立即加以责骂,同时亦不用频频向对方表示歉意。你要知道这会使对方尴尬而拘束不安的。

当你的朋友吸烟时,烟雾可能弥漫全室,这时,你不应该立即打开窗,而应以婉转的词句,例如说天气闷热、空气不佳等,然后才漫不经心地打开窗子。这样,既不会令别人太难为情,而你自己也做到见机行事的礼节,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记着:在家接待客人,大礼节无须过分认真,要使对方感到好像在他自己家里一样。当吃东西时,别人吃少吃多,是有他自己一套的,不好勉强别人。否则,反而使别人不好意思,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

第四节 朋友间的礼尚往来

处世之道,贵在礼尚往来。

——(美)拉尔夫·沃尔都·爱默生

我们日常交往中的朋友可分为四大类:知心朋友、亲密朋友、好友、一般朋友。这几种朋友根据性别又有同性朋友、异性朋友之分。这些朋友在日常生活的往来中,也都受到社交礼节的制约,忌相处失礼伤及友谊。

访问朋友,忌不预约贸然而去,以免打乱朋友的生活安排;忌以为彼此关系相当熟稳而无所顾忌,以免闹下误会。

进入朋友家,忌目不停转地四下扫视,到处翻阅友人私物,或高谈阔论大声喧嚷。

若友人是异性,应注意交往分寸,未经邀请不要进入对方卧室,也忌坐时与对方靠得太近,应保持社交距离,大方自然地交往。若是同性友人已有家室,拜访时更应考虑各种要素:忌在不合适的时间去打扰,如早上、午休、吃饭时;忌不顾对方配偶休息长时间打扰;忌不顾对方夫妇有事不识相久坐。

越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越要依礼行事;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友情才能长存。忌亲密而不拘礼仪,忌稳稔而事事透明,别因朋友有事瞒你而怪罪对方。真正永久的友人相处清淡如水,对友人不苛责,无要求,只有一份深深的情谊在心头,自然而交,分寸得当。要求对方事事汇报于你,那会使友谊沉重疲惫。

朋友来往忌频频送礼,忙于应酬或三天大聚、五天小聚,呼来喝去未必是友谊的表现。友人相交忌势利,别因朋友有权位时,你联系热络;朋友不得意时,你疏远冷淡。

朋友来访带了礼物,若无不正当目的,忌坚拒不收,全退不收会伤友人心;可先收下,后用其他礼物回赠。忌对友人送的礼物当面问价,使友人难堪。

接待友人来访,哭穷牢骚满腹,这会令友人难受,以为你要其接济或帮助;也不要在友人处评论其他友人不是;友人来访你干自己的事,使友人感觉无聊和不安。

病友来访,可自己心中有数,但忌当面做出嫌弃和害怕的举动,更忌在友人离开之前就对他用过的器皿进行消毒。朋友患病忌不闻不问,应主动积极前去探视并带合适的礼品慰问。

第五节 调整你的期望值

君子与人共事,当公人己而不私。苟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败,不必咎之归诸人也。

——吕坤

有的人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把朋友的建议作为行动的指南,认为朋友的建议就应该是正确的。但事后又把责任归罪于这个无辜的建议者,这种情况,有时竟达到荒唐的地步。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写了一部小说,请几位朋友看并希望他们提建议。其中有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好心地告诉他,说他应该雇一位出版代理人,说这是推销他的书的最好办法。他采纳了这个朋友的意见,很快地列出一系列代理人的名单。几个月中,他拿着手稿逐一去找这些代理人,而不去找图书出版商。每次代理人总是读了他的作品以后说不行,又把稿子退给他。这样往返多次后,他发现这些人根本就没把他这样的新作者放在眼里。他责备那个给他建议的朋友,说他故意害他,让他徒劳一场,浪费了时间,却丝毫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想想自己作品的质量是否合格。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愿意采纳别人的意见,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对方的意见有错,也不应责备对方。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允许,朋友根本无法控制或者破坏我们的生活,掌握自己命运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

第六节 钱“借”还是“不借”

70%的烦恼与金钱有关。

——(美)戴尔·卡耐基

如果有个朋友向你开口借钱,你借还是不借?

很多人碰到这个问题都很困扰,因为借他钱,有可能这一笔钱就要不回来了,或是一再“拖延”,到了最后才拿回一小部份。朋友有需要才会来借钱,如果时间一到便去催债,好像自己太没人情味,何况也没勇气开口,更怕一开口,就伤了彼此的感情。不借嘛,自己的钱固然是“保住”了,但朋友有难,不出手帮忙,道义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也担心二人的感情恐怕从此要变质了。

借不借人钱,就是这么让人伤脑筋!

当然,也有“有借有还”,甚至连本带息一起返还的朋友。不过说老实话,这种借款行为还是潜藏着危机: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借,表示他的财务有问题,终有一天会连本金也还不出来!

可是,横在面前的人情、感情与道义,怎么办呢?

智者的建议是:给他钱,而不借他钱!

所谓“给他钱”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上的意义是:表面上是“借他”,也言明归还期限和利息多少,但在心理上却抱着这笔钱是“一去不回头”的想法,他能还就还,不能还就当做是“给”他的!这种态度很阿Q,但却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你也不会因为对方还不起钱或不还钱而难过;第二个好处是照顾到了朋友间有难相助的“道义”;第三个好处是在对方心中播下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这粒种子或许会发芽、茁壮,他日朋友以“果实”对你做最真诚的回报。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真的“给”他钱,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向你借的,但你却表明是给他的,是要帮他解决困难的,并不希望他还钱。这样子做也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他不太可能再来向你“借”钱,不好意思了嘛!而你也可表示“我已竭尽所能”,将对方开口的数目打折给他,万一对方真的“还”不起钱,或根本不还钱,你可能降低“损失”;第二、三个好处和前面一段说的一样,兼顾了“情与义”,同时也在对方心中种了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而这“人情”,他总是要担的。

事实上,不管是“借”还是“给”,钱能不能收回来都是个未知数,之所以说“给朋友钱,钱收得回来;借朋友钱,钱收不回来”是基于:钱只要离开你的口袋,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因为对方是没有钱才向你开口,所以明知有可能回不来,干脆就不抱希望,免得去催债,双方有可能造成不愉快,自己也难过。

如果“借”或“给”都觉得很难,那么,就狠心拒绝了吧!

第七节 如何与异性朋友相处

21世纪,良好的个人关系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王安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男女在一起会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异性间相互吸引,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国外心理学家发现,在清一色男性的工作场所,加进几个年轻漂亮的小姐,气氛马上活跃,而且男性间的粗鲁习性都得到遏制。精明的商家管理人员往往让男女协同工作,结果不仅使大家焕发精神,而且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异性相吸,首先是因为性别相悦,其次是因为个性互补。男性的刚劲豪迈与女性的温柔细腻,在彼此的交往中可以得到平衡与升华,最终满足男女双方自我完善。

在和异性交往时,态度要自然、轻松、落落大方、注意分寸。男性不要随便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体重等敏感问题;女性要注意交谈距离,不要过分亲密或做出一些忸怩作态的身体语言,也不要交头接耳或发出令人莫名其妙的尖笑,令人觉得轻浮浅薄。

在与异性交谈时,要适时地给对方一些由衷的、实事求是的赞美和鼓励,充分肯定对方;欣赏对方的优点会让对方自信而快乐,尤其是男性对女性。中国男性较含蓄、内向,少有绅士风度,对女性缺少欣赏、赞美的态度;而人是太渴望被人称赞和欣赏了,赞美和欣赏会成为一种动力,使其表现得更为出色。

第八节 “朋友”也不可轻信

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的人,也会因为有利可图而与你绝交。

——(古罗马)塞内加

经济活动的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人活动的辐射,使“朋友”在当代不能不走俏。俗语:“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朋友”不仅是“路”,也是信息,是声势,是捧月众星,是成交的鹊桥,是躲难的法宝。但有时也是一剂足以让你失去判断力的迷药。

“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可惜当今正在为一个“利”字浸泡。深圳人对此看得透彻:“钱是大家嫌的”,意思是朋友互掏钱包是当今正常之道。

如今,有些“朋友”确实像一些按摩情感的骗子和强盗!君不见,朋友间搭伙开店,集资办厂,有几个不是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红眼的?一个众人争当掘金客的时代,一个个体意识代替集体意识,存在意识代替理想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的年月,梁山泊之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遗风能不搁浅?

人们记忆忧新的传销活动害的多少亲朋好友倾家荡产,走投无路。在生意场上交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朋友之情很有弹性,有回旋之利,因此时常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才使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令人齿冷的局面:友情隐藏着商情,友道蜕变为畏途,友谊沉浸于利害,友好则难渡白头。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毕竟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东方人的亲情之血,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往往是理智的“利”,让位给感情的“义”。所以,在与朋友交往时,也应小心从事,不可轻信。

第九节 场面话——可听不可信

场面话有如隔着面纱接吻。

——(法)维克多·雨果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几种:

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等等。这种场面话有的是实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听起来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一个人;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之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猜不出他的真心,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

第十节 朋友交往的十大误区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朋党论》

(1)过度表现。

言谈不慎,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也许你与朋友之间无话不谈,十分投机。也许你的才学、相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羡慕,高出你朋友一头,这使你不分场合,尤其与朋友在一起时,会大露锋芒,表现自己,言谈之中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样会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临下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不由产生敬而远之的意念。所以,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控制情绪,保持理智平衡,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注意时时想到对方的存在。

(2)彼此不分。

朋友之问最不注意的是对朋友物品处理不慎,常以为“朋友间何分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不加爱惜,有时迟还或不还,一次两次碍于情面,朋友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会使朋友认为你过于放肆,产生防范心理。实际上,朋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以实物而言,你和朋友之物都可随时借用,这是超出一般人关系之处,然而你与朋友对彼此之物首先有一个观念:“这是朋友之物,更当加倍珍惜。”注重礼尚往来的规矩,要把珍重朋友之物看做如珍重友情一样重要。

(3)过于散漫,不拘小节,使朋友对你产生轻蔑、反感。

朋友之间,谈吐、行动理应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方显出自然本色。但过于散漫,不重自制,不拘小节,则使人感到你粗鲁庸俗。也许你和一般人相处会以理性自约,但与朋友相聚就忘乎所以,或指手画脚,或信口雌黄、海阔天空,或在朋友言语时肆意打断,讥讽嘲弄,或顾盼东西,心不在焉,也许这是你自然流露,但朋友会觉得你有失体面,没有风度和修养,自然对你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改变了对你的印象。所以,在朋友面前应自然而不失自重,热烈而不失态,做到有分寸,有节制。

(4)随便反悔,不守约定,使朋友对你感到不可信赖。

你也许不那么看重朋友间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们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朋友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轻描淡写解释一二,认为朋友间应当相互谅解宽容,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孰不知朋友们会因你失约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辈。所以,对朋友之约或之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要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5)乘人不备,强行索求,使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

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自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强求。

(6)不识时务,反应迟缓,使朋友对你感到厌嫌。

当你上朋友家拜访时,若遇上朋友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准备外出等,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喧宾夺主,殊不知人家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了。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有教养,不知时务,不近人情,以后便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时此景,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

(7)用语尖刻,乱寻开心,使朋友突然感到你可恶可恨。

有时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为炫耀自己能言善辩,或为哗众取宠逗人一乐,或为表示与朋友之“亲密”,乱用尖刻词语,尽情挖苦‘嘲笑’讽刺朋友或旁人,大出其洋相以搏人大笑,获取一时之快意,竟不知会大伤和气,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认为你变得如此可恨可恶,后悔误交了你。也许你还不以为然,会说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殊不知你已先损伤了朋友之情。所以,朋友相处,尤其在众人面前,应和蔼相待,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乱开玩笑,用恶语伤人。

(8)过于小气,斤斤计较,使朋友认为你是悭吝之人。

你可能在择友交友时,认为朋友的友情胜于一切,何必顾虑经济得失。这种思想使你与朋友相处时显得过于拮据,事事不出分文;或患得患失,惟恐吃亏。对朋友所馈慨然而受,自已却一毛不拔,这会使朋友感到你视金如命,是个悭吝之人。所以朋友之交,过于拮据显得铿吝小气,而慷慨大方则显得豪爽大度。

(9)泛泛而交。

你可能由于虚荣心或荣誉心所驱,也可能交友心切,认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缘愈好,往往不选择考察,泛认知己,患“好交症”。此时,朋友已在微微冷笑,认为你是朝三暮四之人,不可真心相处,结果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

(10)一意孤行,不听人意,使朋友感到你是无为多事之人。

是朋友就要同舟共济,对好意之计应认真考虑,妥当采纳。也许你无视这点,每遇一事,一意孤行,坚持己见,无视朋友之见,依旧我行我素,结果自己吃亏,朋友受累。这必定使朋友感到失望,认为你太独断专横,不把朋友放在眼里,是个无为多事之人,日后渐渐疏远你。所以你在遇事决策时,应多听并尊重朋友意见,理解朋友的好心,即使难以采纳的意见,也要说清楚,使人觉得你在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