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18243600000009

第9章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的父亲赵肃侯,曾多次出兵攻打魏国,严重削弱了魏国的百年霸业。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了,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得知消息后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一万精兵,准备趁赵国新君即位的时候攻打赵国。

对于少年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就这样被赵武灵王挫败了。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一些小国也经常来侵扰。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池被占。赵国眼看就要被别国兼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他认识到,只有机动灵活的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穿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穿胡服、练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赵国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祖宗的传统不能丢”为理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在军队中强行推广胡服,并学着胡人的样子训练将士,让他们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看到赵武灵王真的决心推广“胡服骑射”,公子成等人纠集了一批旧势力,放出谣言要推翻赵武灵王的政权。听到这件事,赵武灵王果断地消灭了公子成,铲除了影响变法的不利因素。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最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知识链接

古中国的服饰

中国衣冠服饰的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有腰带,下系芾,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饰多为小袖,衣长到膝盖部位,腰间用条带系束。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围裙,腰束大带,扎裹着腿,鞋呈翘尖。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作了详细的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同连衣裙类似,上衣下裳在腰部连为一体,领、袖、裾用其他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不仅用作常服、礼服,且被用作祭服。至此,中原诸夏的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