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18211300000038

第38章 隐忍与谋权(1)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谋权之道皆在一个“忍”字。试想如果勾践当年不能忍会稽之辱,入吴之辱,哪有后来的卧薪尝胆,兴越灭吴?如果韩信不能忍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淮阴侯?要想出人头地,获得重权,必须学会忍,忍得屈辱,忍得困苦,则一切才会水到渠成。

1.卧薪尝胆以求东山再起

当人处于弱势时要有制胜的准备,如果没有超强的忍功则会过早泄露天机,无法在充足的准备之后狠狠出击。用心忍、下手狠,可达一招制胜之功效。

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刻苦发愤、忍耻吞辱、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黯淡,或由高山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不被困难挫折所击倒,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忍气吞声,委屈求全,以求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勾践的卧薪尝胆会给我们极好的启示。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

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或受凌辱)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感悟:

“为国而耻者,知耻而后进;为己而乐者,亡国不知耻”,后人这样评价勾践和刘禅。

有人说,在政治生涯中,应不问过程而求结果。同样,在屈伸之间,伸是最终目的,屈为伸而服务,只伸不屈,会输得头破血流;只屈不伸,无作用更无意义,只不过是窝窝囊囊地活着。

聪明人为了实现内心的重大抱负,当处于不利状态时常能忍受巨大的屈辱和磨难,以求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比较浮躁的时代要想成大事就更需要这种精神了。

2.耐心等待,时机必现

忍耐是一种智慧,怎样才能在忍耐中找到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谋略。

战国时,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有一天,江乙对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而拜,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不过是大王过高地抬举我罢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指出:“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一听,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拜请江乙:

“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了,必能长久的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

言罢就要告辞。安陵君急忙挽留,说:

“我怎敢忘却先生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这时候楚王到云梦去打猎,1000多辆奔驰的马车连接不断,旌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

这时一条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行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牛射死。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

“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等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

“我进宫后就与大王同席共座,到外面我就陪伴大王乘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褥草为大王阻挡蝼蚁,哪有比这种快乐更宽慰的事情呢?”

楚王闻听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宠信。

后来人们听到这事都说:

“江乙可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说是善于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的来临需要充分的耐心。这个过程也积极准备、待条件成熟的过程,等待时机决不等于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尽管江乙眼光锐利,料事如神,毕竟事情的发展不会像设想的那样顺利和平静,安陵君过人之处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候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这时安陵君的表白,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君心,他也因此也收到奇效,不仅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还得以步步高升。

感悟:

升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国家的和平时期。但是如果你能瞅准时机,在君主面前不失时机地显出自己的才华,捧出自己的忠心,那么你不升迁谁升迁?当然在这之前一定有一个艰难的等待过程,需要你耐心地去等待,隐忍待发,否则只会前功尽弃。

3.升迁的法宝:忍

“忍”字是黎元洪一步一步走向权力高峰的经验之谈。

黎元洪清末在湖北时,一直位于张彪之下,张彪是张之洞的心腹,娶了一个张之洞心爱的婢女,人称“丫姑爷”。但张彪嫉贤妒能,对黎元洪十分反感,加之当时报纸亦赞扬黎元洪而贬低张彪,张彪心怀不满,常在张之洞面前进谗言,诋毁黎元洪。

张彪在进谗言的同时,还以上级的职位,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让黎元洪不能忍受耻辱而离开军队。张彪的手法非常恶劣,曾经在军中将黎元洪罚跪,并当着士卒的面,将黎的帽子扔在地上。黎元洪忍受着百般欺辱,不动声色,脸上毫无怒容,张彪也对他无可奈何。

然而,黎元洪亦非甘为人下人。他貌似忠厚而实有权术,他明知张彪欺侮自己,却不与之争锋,而是“平敛锋芒,海涵自负,绝不自显头角,以防异己者攻己之隙”。

张之洞任命张彪为镇统制官,但军事编制和部署训练却要黎元洪协助张彪。张彪不懂军事,黎元洪沤心沥血,为之训练。成军之日,张之洞前往检查,见颇有条理,就当面称赞黎元洪,黎元洪却称谢说:“凡此皆张统制之部署,某不过执鞭随其后耳,何功之有?”

张彪听了黎元洪这话,心中十分感激,从此二人关系逐渐融洽。

1907年9月,张之洞任军机大臣,东三省将军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

赵尔巽看不起张彪,要以黎元洪取代张彪,黎元洪坚持不肯。

同时,黎又面见张彪,告之此,建议他致电张之洞,让张之洞为其设法渡过难关。张彪一听,心中大惊,立即让其夫人进京运动,张之洞来函,才保全了他的职位,张彪对黎元洪十分感激,张之洞亦认为黎元洪颇有诚心。

张之洞极看重黎元洪的“笃厚”,叹谓:“黎元洪恭谨,可任大事。”

实际上,黎元洪考虑得比较远,虽然张之洞已离开了湖北,但在北京当军机大臣,仍可影响到湖广总督的态度。如果黎元洪在张之洞离鄂之后,即取其宠将职位以自代,则不但有忘恩负义的嫌疑,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更为重要的是,黎元洪通过“忍”以及帮助张彪,使张彪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等于在湖北又有一个助手,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关键时刻能够帮自己的忙。

1908年3月,陈夔龙继赵尔巽为湖广总督,他贪赃枉法,声名狼藉。1911年10月上旬,瑞平出任湖广总督,因此并未影响到黎元洪的官职。如果他此时仍与张彪关系恶化,他的官职必被拿掉。可见黎元洪于厚道的外貌之下,实藏着极深的权谋,黎元洪在湖北军中得以升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勤奋。

黎元洪为了升迁,常值宿于军营之内,每月仅回家两次,当时其他管带以上的军官平时多住在私宅。他和士兵一样生活,唯军号是从。早上起床号一吹,他立即起来,自己梳洗,不用护兵。晚间熄灯号一响,马上熄灯就寝,虽当酷暑,也决不在外纳凉。

章太炎在《黎公碑》中特别赞彰黎氏治军严,律己严,“公……治军严仁不滥费军需钱,有余,即以逮士卒,故所部军装整振,绝于他军。平居卧起,皆准军号,不妄先后。夜必宿军中,虽遇岁时不移。”

当时,湖北新军中像黎元洪这样的人并不多,因而被张之洞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再提拔重用。

黎元洪善于把握张之洞的心理,张之洞当时因甲午海战失败,为图变通陈法,请洋人任军中教官,吸收年轻军官,有图强之心。黎元洪从日本考察回来,就建议多派学生和军官出国留学。张之洞采纳了他的建议,常派学生去东洋、西洋留学。同时,黎元洪在军中提倡学文化,规定文章做得好的可免除挑土之类的勤务。为了鼓励士兵学文化,他还亲自去听课。黎元洪的这些作法,使黎元洪带的部队有一种全新的气象。

黎元洪从正规军事学堂毕业,不同于张彪武进士出身。因而,对于训练军队,黎都指挥得当,所发命令,言简意赅,在湖北督练新军的过程中,张之洞常把教练洋操的事务交与黎元洪筹划,这也是黎元洪获得升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1906年10月20日和1908年11月18日到19日,清政府两次举行秋操。分编南军、北军。南军由湖北第八镇和河南第十九混成协参加。湖北参加秋操的队伍均由黎元洪实际指挥。第一次秋操射击技术获得最优秀奖。鄂军受到阅操大臣袁世凯、铁良的赞扬。第二次秋操,南军三战三胜,黎元洪受到观操的外国武官的称赞,并获清廷赏戴共翎。

两次秋操,使黎元洪名声大振。由此可见,黎元洪不仅是“笃厚”,而且确实有一定的才干。

权者,谋也,任何权力都可以谋图之,而忍是人类谋略的顶峰和最高境界。

感悟:

有道是十年磨一镜,可见成功之路是何等艰难。要想出人头地,获得重权,必须学会忍,忍得困苦,忍得寂寞,则一切才会水到渠成。

4.耻辱之下以屈求伸

屈伸规则在历代的官场中被用得最多,能屈能伸乃大丈夫也。其实暂时的屈并不是贪生怕死或胆小懦弱,而是为了更好的伸。就像跳远时往后退几步然后加速方能跳的更远。

汉初的淮阴侯韩信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将,为汉王朝的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最后被吕后诛灭,但毕竟是一位盖世英豪。就是这位叱咤风云的盖世英豪,在早年的处世生涯中却忍受了不少奇耻大辱,也正因为他忍住了那些奇耻大辱方才拥有了后来的叱咤风云。

韩信本是淮阴人,出身贫寒。既不能被推举做官吏,又不会从事生产或做生意赚钱,所以,常常到熟人家里去混饭吃,这些人家都不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