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18211300000030

第30章 君子与小人(2)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指斥吕惠卿朋比为奸,雍蔽上听,冯京也屡次非议吕惠卿。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素来与哥哥政见不同,更看不惯吕惠卿奸诈狡猾,竟当面污辱他一番,吕惠卿此日已不比往日,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将三个人一同贬谪赶出京师。王安石虽说与王安国政见不一,也到底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他有些不满吕惠卿的作法,吕惠卿再也不肯买王安石的账,而且一下翻了脸大骂王安石误国害民,凡有陷害王安石的机会,他都绞尽脑汁决不放过。这时的宰相是韩降,他谨守新法,被讥为“传法沙门”,但他优柔寡断,对付不了吕惠卿,就密请神宗,复用王安石为相。

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又由江宁返朝复相。御史蔡承禧又上书弹劾吕惠卿,王安石罢相后颇附吕惠卿的御史中丞邓绾也指斥吕氏弟兄强借秀州富民钱买回,于是吕惠卿被贬出知陈州。

后来宋哲宗即位,右司谏苏辙条奏其奸:“吕惠卿胸怀张汤之狡辩奸诈,身负卢杞之奸佞乖邪,诡变多端,敢行非度之事,王安石强恨傲诞,于吏事无所知。吕惠卿从中阴谋,以助其恶。又兴起大狱,欲株连蔓引,诬陷公卿。只因先帝仁义圣明,每事裁抑,否则,安常守道之士早无尚生存之人。王安石对吕惠卿有以翼覆卵之恩,如父如师之意。吕惠卿求进之时,则附之若胶因为一,及王安石去势之日,则化为仇敌,不遗余力辱骂诬陷。犬豕不屑之事而吕惠卿做了。昔日三国时的吕布,认丁原为父则杀丁原,认董卓为父则又杀董卓;东晋的刘牢之事王恭则反王恭,事司马元显则反司马元显。所以后来曹操、桓玄到底畏其反复无常难以信用而杀掉他们。因此,象吕惠卿这种人,即使不正刑典,以示天下,也应投畀到四裔之边,以御魑魅。”哲宗读罢奏章,深感斯言极是,于是贬之为光禄卿,令司南京。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建州。忠义之士无不拍手称快。

感悟:

小人天生就是软骨病患者,他们要生存,就要不断选择依附的对象,不然就寸步难行,这就又决定他们还得是失忆症患者,因为他们必须干干净净忘记原先的依附对象,不能有半点的感情用事,甚至“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正所谓“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吕惠卿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时的得逞,但是我们也看到他已经犯了众怒,大臣们纷纷群起而攻之,终于他一贬再贬,“忠义之士无不拍手称快”。以此为鉴,无论处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选择做小人,只要有君子,有正义、有道德存在,小人早晚都会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

4.私进谗言、排除异己不得善终

小人总是擅长在背后使黑枪,表面上一副欣赏你的样子,对你大加赞赏鼓励,暗底里混洧是非,私进谗言,目的在于排除异己,成全自我。

和珅,清朝乾隆帝第一宠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终其一生,为追求金钱、权力而费尽心机,专权二十余年,贪尽天下财富。

和珅少年时就进宫当差了,他只在官学中念过几天书,除了“四书”读得比较熟,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和珅虽然善于巴结逢迎,并凭借这一特长讨取了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得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是,和珅肚子里除了几根花花肠子,没有多少真“货”,这毕竟是他的弱点,和珅最怕和别人比才学,最恨别人比他强,他就像一个嫉贤妒能的“武大郎”,容不得高过他的人。

仁宗嘉庆帝的师傅朱硅,是一位学识渊博、正直能干的大臣。嘉庆当时还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皇子,他对他的老师极为敬重,师生二人时常往来和诗,感情颇为融洽。有一次,嘉庆帝给朱硅写了一首祝诗,诗中称颂了老师的人品才学,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和珅一向嫉妒朱硅,对朱硅的一举一动都比较留心,存心找他的毛病,以便有机会进行陷害。

后来,朱硅离开京城,出任两广总督。他到任后,兢兢业业,秉公办事,执政清廉,卓有成效,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乾隆帝考察了朱硅的政迹,打算把他召回京中,授予他大学士之职。和珅听说乾隆帝的这个意思,心里又气又妒,他早已觊觎大学士的职位,岂能甘心这个大权落在别人手中,再说,他又很忌妒朱珪的才能。和珅表面上不露声色,暗中却变着法儿说朱硅的坏话,他把当年嘉庆帝给朱硅写贺诗的旧事又翻了出来,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说朱硅和皇子的关系不正常,教唆皇子写诗恭维他。和珅还列举了一大串历史事例,别有用心地说凡是有“市恩”行动的人,都有野心,恐怕大清将来要重蹈覆辙。

他这一席诬告的谎话使乾隆帝对朱硅心生厌恶,乾隆帝最憎恨怀有野心的人,他当即就要下旨逮捕朱硅,严加治罪。幸亏有大臣董浩从中劝谏,澄清当时写贺诗的事实真相,朱硅才免于下狱受刑,但从此朱硅的政治生涯也就被断送了。不久以后,朱硅被降调为安徽巡抚,并命其以后不得内召,永为外任。朱硅不仅没当成大学士,还被狠狠地踢了一脚,踹下深沟,而大学士之职在不久以后则加在了和珅头上。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又颁旨刻《石经》于辟邪,命和珅为正总裁。当时的总裁共有八人,算起来,数和珅的学识最浅。他只不过在年轻时读过“四书”,这些年只顾玩弄权术,肚里的几滴墨水差不多都干涸了。但他是正总裁,因此别人必须听他的。

尚书彭元瑞文字功底较深,担任校勘工作,曾受命于乾隆帝编写《石经考文提要》,写好后呈送乾隆帝过目。乾隆帝看过,颇为满意,特别下诏褒奖了彭元瑞。这下引起了和珅的强烈嫉恨,他到处散布彭元瑞的坏话,说他才疏学浅,功底不够厚,所写的《石经考文提要》错误百出;又说“非天子不考文”,彭元瑞身为臣子,没有资格写这个《提要》。和珅制造了这些舆论,又把这些流言作为朝臣的议论奏明给乾隆帝,乾隆帝很不以为然,替彭元瑞辩解说:“此《提要》是朕授意他撰写的,不算不合制度,不要听信流言。”和珅见皇上这样维护彭元瑞,陷害不成,只好作罢。

君子和小人的斗争在这里显露无遗,小人永远处在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范围之内,所以从长远来看,小人将是最终的失败者。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和珅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暗中又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针对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进行攻击。《举正》书成后,他就冒充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乾隆帝,请求乾隆帝下令销毁彭元瑞的《提要》。乾隆帝这次仍没有听从和珅的挑唆。和珅更加气急败坏,他干脆偷偷派人把彭元瑞撰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全部磨掉。

后来,这位清代的大贪官兼小人被赐死,了解了他可悲的一生。

小人不为仁,也不为义,为的是自己的私利与兽欲。在人群中,这类小人并非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

感悟:

私进谗言以排除异己实在是一种不入流的小手段,偷鸡摸狗式的小动作。他们没有能力、没有胆量、没有资格和他们要陷害的对手作公开的较量,便躲在暗处,偷听几句只言片语,捡拾一点鸡毛蒜皮,便当成宝贝,拿到君主那里去邀功请赏,希望以此能获得恩宠。不要轻看这种小角色,他比当面锣、对面鼓的公开对手更难对付,你在明处,他在暗处,有时他甚至以好朋友的面目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你防不胜防。但是古人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使一些小人得逞了,也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要自食其果。

5.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待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谁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武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了一句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人的行为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待人处世厚黑之道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胜攻取,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