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18211300000014

第14章 聪明之人糊涂处世(1)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意思是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者先干涸。由此观之,太聪明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易引来祸患。所以,该糊涂时糊涂一点,不仅是明哲保身的良策,而且是处世的学问。

1.看透别人的心思也不要声张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事不必整的太明白,心里明白不一定非得说出来。适时地糊涂一把,有百益而无一害。

如果你能顺利地看透对方的本意,事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不,双方的斗智这时才真正开始。能透视对方的内心,只不过使你得到一种有利武器罢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使用抓在手中的这把利器?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只知道手拿利器乱挥乱舞,不但不能击中别人,相反的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切勿乱用这把容易伤人的利器。

首先介绍一段因为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而导致失败的故事。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耽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下面再说一段和信陵君情形刚好相反的故事。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眩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

“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俗话说:看透别说透,才是好朋友。有时,说透了不仅仅是伤和气的事,还有可能招来意想不到的祸患。

感悟: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意思是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者先干涸。由此观之,太聪明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易遭引来祸患。所以,不要自以为聪明绝顶,该糊涂也要糊涂。

2.临危不惊,装糊涂以保全自我

倘若懂得糊涂的学问,抱定“难得糊涂”的态度,在生活中就能焕发出一种生命的韧性,有了这种韧性,便可能使人生表现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喜,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信念。

我们来看一下聪明人是在何种情况下“糊涂”的。

明朝张鹦崃任滑县县令时,有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来到县城,冒充锦衣卫(特务组织)的使者拜见张公,并且凑近张公耳边说:“朝廷有令,要公开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

原来当时有位滑县人耿随朝,担任户政的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火灾,朝廷下令羁押在刑部的监牢里。张公听到此事,更加相信两人的身份。任敬于是拉着张公的左手,高章拥着张公的背,一起进入室内坐在炕上。任敬摸着鬓角胡须,笑着说:“张公不认识我吧!我是霸上来的朋友,要向张公借用公库里面的金子。”于是二人取出匕首,架在张公的脖子上。张公抑制住内心的紧张,眯起眼睛,装出替他们着想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

两个强盗觉得有道理。

张公又进一步说:“公库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对你们不利。有一个办法是,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这样你们可以安然无事,也不至于连累了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

两个强盗听了更加赞同张公的办法。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同时一条计谋酝酿成熟。

张县令传令要属下刘相前来,刘相到后,张公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5000两黄金当他们的寿礼,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目瞪口呆,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张公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济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拿出笔来,一共写了9个人,正好数量符合。所写的这9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

刘相看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名单上列出的9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铁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就很高兴地说:“张公真的不骗我们。”

张县令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空当,急忙脱身,并大喊抓贼,这9个武士,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其中一个被抓,另一个自杀身亡。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糊涂装得多么彻底!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公家钱财,又擒获了强盗。

能够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斤斤计较,是断乎不行的。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的涵养,既避免了是非,又更利于扫平成功的路障。

感悟:

懂得糊涂的学问,才会知道自己的意见不那么绝对,也才能更虚心地对待不同意见。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懂得糊涂的学问,才能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你所不能驾驭的就不要忙于去驾驭;你所不能把握的就不要急于去把握;你所不能强求的就不要勉强。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更专注地投入一个有限的范围,善于其技,精益求精,成为某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懂得糊涂的学问,才能知道对宠辱誉毁的看法不能那么绝对,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能看得很重。这不但能增强耐受挫折的韧性,还能养成心如止水、宠辱不惊的持重。

3.明哲保身的良策——该糊涂时不明白

该糊涂时就糊涂一点,这不仅是处世的学问,还是明哲保身的良策。当身处险地之时,“糊涂”还是精明,很可能成为事关自己身家性命的关键因素哩!

刘备建立起来的蜀汉王朝只统治了42年,就被魏国灭掉了。后主刘禅做了俘虏,他的一家和蜀国的一些大臣,都被东迁洛阳。当时,魏国虽是由曹操的后代做着皇帝,但其大权早已落在了西晋的开创者司马昭父子兄弟的手里。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按说,当时的晋王司马昭也应该是日理万机的了,有一天,他却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国。”这就是“乐不思蜀”成语的由来。

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前蜀国秘书部正听说这事儿,连忙求见刘禅,说:如果以后晋王(指司马昭)还这么问你,你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父母亲的坟墓都远在蜀地,一想起这事儿,心里就难过,没有哪一天不思念蜀国的。然后你就闭上眼睛,做出深沉思念的表情。”

不久,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就如谷正说的那样对答,然后闭上眼睛。司马昭说:“怎么竟像是谷正说的话呢?”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谷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就这样,刘禅活到了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也许你会觉得刘禅是没有骨气的,可是在那样一种环境,有骨气一点聪明点,除了被杀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呢?

而同样下场的南唐后主李煌作为亡国君主被俘到沛京,就似乎“聪明”得不合时宜。宋太宗派人监视他,发现李煌写了许多怀念故国的词,又后悔不该杀了替他保江山的大将。宋太宗觉得这李煌“贼心不死”,就用毒药把他毒死了。由此看来,刘禅当司马昭一再跟他提起故国的时候,表现得木讷无情,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谁知这个昔日阿斗是真扶不起来的白痴,还是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的一种韬晦与心机呢!

而三国时的蜀将张裔,就是因为不知道收敛自己,在事关性命的当口,应该“糊涂”却表现得比对方聪明而差点丢了小命。据史书记载,张裔,蜀郡成都人,在他担任益州郡太守的时候,当地一个大头领叫做雍阉的,背叛蜀国,把他抓起来送到吴国去了。后来吴蜀两国和好,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要他会谈之后请求孙权释放张裔。张裔被送到吴国好几年,他一直未那么显露自己的身份、才能。因此孙权也还只当他是个平常的俘虏呢!于是邓芝一提起,他就同意释放张裔。待到张裔临走的时候,孙权才接见他。一来呢,孙权这人好开个玩笑,二来也似乎是要试探一下张裔的才智如何。因而孙权问张裔说:“听说蜀地有个姓卓的寡妇,私奔司马相如,你们那儿的风俗为什么这样不讲究妇道呢?”

孙权借了这个发生在蜀地的故事来取笑张裔。但这张裔也没示弱,对孙权说:“我认为卓家的寡妇,比起朱买臣的妻子来,还是要贤慧一些。”张裔说的也是汉武帝时候的故事,不过发生在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三国时属东吴的地盘),有个叫朱买臣的,起初家里很穷,他妻子嫌他寒酸,和他离了婚,后来朱买臣发迹,当了会稽郡太守,他的前妻又来依附他,最后到底感到羞愧,自己上吊死了。张裔用这个故事,对孙权反唇相讥。孙权没占上便宜,又换一个话题,对张裔说:“你回去以后,一定被重用,不会做普通老百姓,你打算怎样报答我呢?”张裔巧妙地回避了如何报答孙权的问题,只表示很感激孙权释放他,说:“我是作为一个有罪的人回去的,将要交由有关部门去审理,倘若侥幸不被处死,58岁以前是父母给我的生命,从这以后就是大王您给我的了。”张裔这段话说得很得体,孙权很高兴,谈笑风生,并流露他很器重张裔的神色。

张裔刚辞别孙权走出宫廷的侧门,就很后悔在孙权面前没能装傻。于是立即动身上船,并以加倍的速度航行。而孙权也果然认定张裔是个难得的人才,怕他为蜀汉王朝效力,于自己更为不利,遂改变主意不想让他走了,不能为己所用,也不能让其成为自己的对手。立即派人来追,直追到吴蜀交界的地方,张裔已进入蜀国地界数十里了,追兵才无可奈何地回去了。看来,聪明人有些时候也要装装傻,装傻也是一种智慧,张裔起初没装傻,幸亏他及时意识到了,才得以逃出虎口。

生命的危急关头,身为聪明人应毫不犹豫地装傻保身,千万不可聪明一时,使自己陷入困境,或者引来杀身之祸。

感悟: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刘少奇说:“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古语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确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分认真,那么必将一事无成。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